
“每一家书店最热闹的时候只有两天:开业那天和闭店那天。”这条书店业定律,在即将闭店的成都茑屋书店身上也得到了印证。因为图书、文创产品四折五折甩卖,不少人拖家带口扫货,开门前半小时队伍就排出了几十米,给人一种“成都文艺青年全体集合”的错觉。
![]()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金坷垃先森
成都仁恒置地广场店也是茑屋书店在中国大陆关闭的第四家门店,谁也不知道下一次撤店的会是哪一家,其连锁恐慌效应甚至波及了杭州茑屋。
前几天,有小红书用户拍到了杭州天目里茑屋书店一片空空如也的展台,不禁怀疑这家店是否也要闭店。媒体去探访之后发现,艺术类图书展台清空,是在为一项摄影征集展腾出空间,书店其他部分仍然在正常经营。
茑屋书店在中国大陆的接连撤退,也引来了书店及商业地产 业界的热烈讨论。综合一下各方的观点,可以把茑屋书店的“败走”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因为采用特许加盟模式,品牌方仅提供供应链与品牌支持,最重要的选址环节并非由茑屋来主导。很多项目不过是商业地产“招商引流”的招牌,不仅无法获得足够客流,消费人群也与书店目标定位不一致。当前期招商使命完成,叠加地产行业下行周期爆雷不断,这样的模式自然难以为继。
![]()
茑屋书店上海MOHO店(已闭店)
其次,茑屋书店在国内几乎没有“本土化”可言,仅仅是把日式文艺美学以更高溢价照搬过来(部分文创产品定价甚至是日本的两倍以上),自然不能指望国内的文艺青年、中产阶层乖乖买单,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大家只会在撤店清仓时排队捡漏。
茑屋书店接连退场,也意味着一个被国内鼓吹已久的商业神话在眼前破灭。曾几何时,茑屋书店的会员体系(据说会员人数占到了日本人口的一半)、生活方式提案力、消费场景营造力等,都是国内商业界争相学习的典范,甚至上升到经营哲学的高度。茑屋刚入中国时的“千店计划”,如今已像一段遥不可及的梦话。我们发现支撑茑屋书店走到今天的社会结构、消费观念等,没有一个能够在国内落地。
在日本,茑屋书店母公司CCC集团本质上是一家数据驱动的咨询公司,通过连接百万商家的T-CARD会员卡积累消费数据,了解用户习惯,以此为基础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提案,书店不过是场景化生活方式展示的载体。
近年来,随着年轻群体消费习惯的迁移,电商渗透率的不断提升,CCC在缩减传统门店规模的同时,也依托不同商业圈的消费人群画像,用咖啡店、二次元体验店、绘本馆等体验店来吸引新客群,毕竟线下体验是电商所无法取代的。
在中国,则是电商平台扮演了CCC的角色,人们的消费习惯早已被平台电商、直播电商所塑造,而所谓的生活方式提案可能只有小米之家能做到。
北京开卷报告显示,2024年,实体店在国内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占比为14%,比2023年回升了两个百分点,止住了连续几年的下滑趋势,意味着线下空间在图书销售中依然不可替代,未来将始终维持一定比重。书店业并不会走上一条死亡螺旋,永远会有前扑后继的入局者。所以,茑屋书店在国内市场的折戟,不宜被过度解读。今年就有不少连锁书店仍在持续扩张之中。
![]()
西西弗书店今年已经开出了18家新店,门店数量来到了463家,基本维持了去年的开店速度,今年门店数量有望突破480家。西西弗之所以还在持续开出新店,当然是由于自身具备造血能力,除了极致的坪效比之外,独家定制图书(目前旗下品牌“推石文化”已推出了近50种定制书)、文创产品都与电商平台形成了差异化。而书香氛围的休憩空间,在很多商业体内也是一种刚需。
不过,小红书上今年出现不少西西弗店员的现身说法,表示如今全员都要背负推卡售卡任务,意味着西西弗希望将更多的随机客流,转化为稳定客群,提高用户消费频次。然而,图书、文创的复购率毕竟有限,用户办卡充值的动力并不充足,唯有咖啡区的“文化空间”体验可以吸引顾客持续复购,尤其是当西西弗正在遍布二三线城市的主要商业体,就会形成类似星巴克一样的网络效应。
几年之前,外界报道西西弗的收入构成为图书80%、咖啡15%、文创5%。随着拼多多及直播电商逐渐覆盖图书销售下沉市场,西西弗的图书业务应该受到了一定冲击(虽然定制图书可以作为“缓冲垫”),文创产品正在占据更大比重,空间体验也需要重新定位。随着全国门店接近500家,32岁的西西弗可能到了转型的关键节点。
西西弗之外,曾经的言几又如今只剩下三家门店,钟书阁的门店数量在50家左右,毕竟这种号称“连锁不复制,一店一故事”的模式很难大规模扩张。2024年开出12家书店的覔书店今年仅开出一家新店,意味着它很难真正走出广东。同样的,大众书局的影响力也很难扩展到长三角地区之外。由此可见,除了西西弗已经形成了稳定可复制的模式之外,国内很难再出现另外一家规模相当的连锁书店(当然,机场书店除外)。
![]()
先锋书店香格里拉店
反而是先锋书店、方所书店这样的特色鲜明的书店品牌,还在不徐不疾地缓慢生长。正如我们在中所说,先锋书店正在与全国各地古城村镇的文旅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打造一个个既能保护古建、延续文脉,又能打卡引流的“文化地标”。今年,先锋书店在云南开出了第六家店。
在四月份开出南京金陵中环店之后,方所大连天津街广场店近日也开始了试营业,这也使其全国门店数量增加到9家。不过,如果说太古汇与方所之间是互相成就(以广州方所和成都方所为代表),这种文化品牌与优质商业体的良性共生关系,却很难复制到其他地方。去年年底,仅开业一年多的深圳方所睿印RAILIN店就黯然谢幕。
近几年来,连锁书店整体开店速度在放缓,国内书店的主力军,仍然是各地开出的单体书店,无论是想以书店为跳板撬动各种资源的资本方,还是怀揣梦想不计回报的独立书店人,书店作为最小单位的文化实验,仍然会吸引源源不断的人投入其中。
当9.9元咖啡大战正在杀死街头巷尾的独立咖啡店,唯有书店行业还能保持千姿百态的恣意生长。或许,正是由于商业模式的困局,才激发出各种各样的自由探索,让书店以随物赋形的方式与各种业态、场所相融合。我们相信,只要纸质图书尚有生命力,书店也总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其携手走向未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