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把送到嘴边的生意推出去,营收几乎原地踏步”——如果这话放在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身上,大概率都会被解读为利空。
但单一指标是无法概括经营全貌的——这家公司早已对营收走势做出预告,在主动减轻对营收的战略侧重时,利润同比逆势增长11.7%,上半年经营现金流更成为十年内半年度指标的一大亮点。
这是昔日“安防茅”海康威视刚刚交出的、一份让圈内人议论纷纷的2025年半年报。
自4月中旬发布年报以来,海康威视的股价平静无波,如果不是讨论声不减反增,估计要有很多人以为市场忘记了这位昔日的白马股。
实际上,海康内部正在进行的变革,有着不容低估的影响。这场革命的核心,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轻规模,保利润。
面对行业的问题,海康威视猛踩刹车,主动削掉一部分业务,大举改善营业结构,控制费用和存货。目前看来,它正在逐步兑现自己之前的承诺。
意外一跃
当海康威视半年报中“营业总收入418.18亿,同比增长1.48%”这个数字出现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果然还没有恢复增长。
然而,当财报继续往下翻,一些细节可能会对这种认知做出补全,海康威视相较于去年还是出现了不少积极信号的:
首先是利润的改善,归母净利润56.57亿,同比增长11.71%。实际上海康威视本次披露的扣非净利润看起来并不算有明显好转,但是在营收不增的情况下,利润的每一分钱其实都赚得更扎实了。
因为海康威视的毛利率结构中出现了调整,主业产品的毛利同比是增长的,国内SMBG的低毛利产品比重得到了压缩,总体在朝着更重视收益质量的方向优化。
而与此同时,海康威视上半年的经营现金流状况可以说是近年来最佳水平。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高达53.43亿元,而去年同期是净流出1.9亿。一进一出,天壤之别。
与之对应的则是应收账款出现了历史性改善:二季度末的应收账款,竟然比一季度末还少。历史上,海康只在2010年出现过一次这种状况。
为什么它那么特殊?因为众所周知,由于业务性质和领域原因,海康这类企业原本是很难解决应收账款问题的,尤其是二季度一般是扩大应收规模的阶段,过去三年的应收也基本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
但上半年,海康更“持家”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和利润情况呼应,证明海康确实在兑现之前的承诺——在2024年年报里,海康的原话是这样的:
“未来几年,公司从关注规模增长到关注效益的改善,力争把现有业务做好。”海康称之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实际意义在于提高抗风险能力,以及投资未来的能力,比如AI技术。
严格来说,这组变化确实还不足以击碎外界关于海康的担忧,但它们共同指向一个事实:海康已经审时度势回归到了商业的本质,赚取实实在在的现金,追求高质量的“里子”。
比如这场变革最激烈的战场,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财报显示,这块业务营收同比收缩29.7%,从58亿骤降至41亿。对海康来说,这是主动调整的结果。
过去,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海康通过经销商和工程商,将大量产品铺向了无数中小客户。这种“压货换收入”的模式虽然能做大营收,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库存压力和回款风险。
而现在,海康选择主动减轻经销商压力,核心目的就是渠道去库存和压缩低毛利产品,与经营目标是环环相扣的。
这虽然短期内压制了应收数据,但对行业反内卷有积极意义,而且却换来了利润率的提升和现金流的健康。
着眼未来
如果说砍掉低端业务是节流,那么海康的“开源”大计,则有更多故事可讲:海外市场的高歌猛进、创新业务的强势崛起,以及AI赋能的独特哲学。
首先是海外业务的强大韧性。上半年,海康的境外主业收入逆势同比增长6.9%,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已接近三成。尤其是在中东、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市场,海康的增长势头极其迅猛,完美对冲了传统欧美市场的收缩。
这证明海康的“国际化基因”已经足够强大,具备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分散风险的能力。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传统三大事业部因各种原因损失了增长动力时,以机器人、智能家居、汽车电子为代表的创新业务,上半年实现营收117.66亿,同比增长13.92%,营收占比已高达28.1%。
虽然还是“副业”,但对增长轨道的把握是正确的。按照海康的披露,海康机器人、海康汽车电子的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较快增长。
当然,最具想象空间的,还得是AI。在半年报后的投资者活动上,管理层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叫做“蛋炒饭”。
如果说海康传统的摄像头等硬件产品是“米饭”,那么AI大模型就是那颗金黄色的“鸡蛋”。一碗平平无奇的白米饭,加入了鸡蛋翻炒之后,就成了一道味道完全不同的、能吸引更多客户的美食。
这就是AI对于海康的意义,不是说一定要打造全新产品,而是拥有一种能够融入所有硬件,全面提升产品体验和溢价能力的“催化剂”。
而它落地的背景,其实是海康一直很注重的一个概念,“场景数字化”。
过去,海康的客户主要是企业的保卫科,需求是“看大门”。而现在,海康的目标客户变成了工厂的质量部、生产部。他们通过“先锋用户”计划,与各行各业的头部企业深度合作,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用AI视觉技术帮助客户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良率。
简而言之,既买安防产品,也买非安防产品,它们作为一套系统去输出。比如,在一条锂电池产线上,海康的AI相机可以实时监测涂布的均匀度;在汽车制造厂,它可以检测焊缝的质量。
这个开发过程绝对不会轻松,因为它其实在挑战客户尝鲜的意愿和能力。但这个方向对海康的经营意义重大,因为当指挥棒变了,一线销售的打法自然也变了。当海康整体强调更专注于开拓高价值的“场景数字化”客户,那么所有的执行过程也就会主动向利润导向和发展质量靠拢。
巨轮转向
海康的这场“自我革命”,说来并不复杂,无非是从曾经的粗放到现在的精细,以及面向未来的创新价值。不管是海康管理层披露的未来进展,还是券商对它改革效果的预估,整体都预示着一个不错的未来。
只不过,二级市场存在更多变量。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而言,这艘正在悄然转向的巨轮,算不算一艘稳健的诺亚方舟呢?
从股东人数来看,海康之前的低谷期被市场视为一个机会,所以二季度末海康的股东人数环比激增21.65%,达到了41.39万。这说明大量散户正在涌入,短期来看,这不会是一个有利于股价的信号。
但幸运的是,海康的自我改善动力十足,也许有能力在未来对冲掉这部分影响。
在业绩发布之后,海康时隔多个季度后,再次给出了清晰的全年业绩指引:归母净利润实现10%以上增长,且下半年业绩将逐季上行。这种确定性,在当前迷雾重重的市场环境中,本身就是一种稀缺品。
而且,管理层还明确给出了未来的四大增长点:
安防需求触底反弹:连续低迷四年的国内安防需求,起到了“托底”作用,未来总有回暖的一天。
海外市场的广阔空间:覆盖数十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渗透率依旧很低,是未来几年最确定的增量来源。
创新业务的持续发力:8大创新业务已有5个形成规模,未来有望再贡献数十亿利润。
AI大模型的价值释放:“场景数字化”的蓝海市场,空间巨大,将随着AI技术的成熟而逐步兑现。
可以说,当前的海康,正处在一个微妙的临界点。
旧的增长模式正在被主动打破,新的增长引擎正在加速轰鸣。股价的平静,或许正是市场对这场深刻变革仍在消化和观望的体现。等到时间将投机情绪清洗,新的趋势自会形成。这将是一场“静默的变革”。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整理,选择服务商需慎重,本文内容不作为合作依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