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里印着“100%锡兰红茶”的奶茶杯;课本中穿着传统服饰的斯里兰卡女人在河边头顶陶瓦罐,缓步回家,这两个画面大概是我去斯里兰卡前所有的想象。我常常在地图上忽略这个岛国,它没有泰国那样的感官刺激和便捷,也缺乏马尔代夫那样的精致,但一国五景的独特魅力,让任何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玩法的地方。
高山茶园、古堡遗迹、热带海洋、湖泊瀑布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两周的深度旅行,你可以假装自己置身于印度、肯尼亚、秘鲁、巴厘岛。但斯里兰卡不是速溶饮料,它需要你慢慢品味,忍受它的混乱、它的破败,才能感受到那份被沉重历史和粗犷现实所包裹的诗意。
2022年7月,斯里兰卡正式宣告破产,成为21世纪首个主权违约的亚太国家。当3年过去,或许依然有许多人面对这个国家有着一定的不确定——斯里兰卡是否值得一游?为什么它值得你花时间去理解? 在深入这个国家一周之后,我发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斯里兰卡。
01
从殖民到重生的
岛屿叙事
斯里兰卡的故事在你踏上这片土地之前便已开始。飞机起飞时,我与几位穿梭在曼谷和科伦坡之间的宝石商人并肩而坐,他们骄傲地向我讲述故乡的宝石工厂,也能对丝绸之路的故事如数家珍。
首都科伦坡(Colombo),这座城市的混乱与多样化令人印象深刻。近代史创伤不仅体现在机场和酒店里仍然保留着的安检里,更以民族自豪感的方式呈现——随处可见飘扬的国旗和突突车窗上贴着的标语:“胜利属于斯里兰卡!”承载着这个国家在漫长历史中重生的骄傲。
这里不再有危险,但巴士司机仍是当地最大的“黑道人物”,科伦坡的马路是金属与血肉的角斗场:公交车漆皮剥落如患了皮肤病,售票员半个身子悬在门外,突突车横冲直撞,司机却总带着单纯的笑容,仿佛能瞬间把你刚发作的路怒症浇灭。
作为古代世界贸易的关键节点,斯里兰卡曾是香料和宝石的重要贸易中心。明朝时郑和的船队、西欧和中东人先后为了香料和宝石来到这里,他们的足迹和影响力无形中烙印在斯里兰卡的餐桌上。
葡萄牙人带来了辣椒和天主教,荷兰人引入了法律与烘焙技术,英国人留下了铁轨、红茶与板球,而阿拉伯商人则留下了炒面饼(Kottu Roti)——一种用铁板剁碎的烙饼混炒羊肉、蔬菜和香料的街头快餐,锵锵的剁击声至今响彻科伦坡穆斯林区。
外人常把斯里兰卡的饮食简化为“印度菜的海鲜版+椰子味”,但本地人听了准会摇头。其实,他们的咖喱更讲究原切香料的搭配,咖喱叶、肉桂、香兰叶的运用让味道层次更加立体。如果你想尝尝真正的斯里兰卡味道,米其林三星餐厅Ministry of Crab值得专程打卡,它用一道道创意海鲜咖喱,重新定义了你对这个岛国的美食想象。
想要感受餐桌食物的来源,那你一定不能错过当地人云集的市集。走进贝塔市场(Pettah Market),你会看到传统手工制作的香料混合物堆积如山,这里是全球90%肉桂的产地。鲜艳的红色辣椒和金黄的姜粉色彩斑斓,深吸一口气,这比喝了咖啡还提神醒脑。
在贝塔市场附近,一座红白相间的建筑与周围的现代建筑形成鲜明对比,那是科伦坡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俗称“红色清真寺”(Jami Ul-Alfar Mosque),1908年由摩尔商人建造,红白条纹的洋葱顶在贝塔市场中突兀又和谐。
再往南走,古老的印度教庙宇、佛塔、天主教堂交错出现;穿过人潮涌动的科伦坡要塞区,你会看到旧议会大厦,英式新古典主义外墙上缠满了本土的九重葛,像是热带岛屿对殖民者的回应。
与这些古老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斯里兰卡国宝级建筑师杰弗里·巴瓦的现代主义作品。他被誉为“亚洲建筑之父”,其设计的国家博物馆和科伦坡希尔顿酒店如同城市的静默注脚,低调而有力地展现了现代设计理念与当地历史文化的结合,通过留白与自然反击殖民美学的傲慢。
科伦坡不一定是斯里兰卡最美的地方,但城市的混乱、信仰的杂糅、建筑的层叠,都藏着这个岛国的历史密码。花一两天感受这里的节奏、热气和路怒的突突车,然后你便可以朝丛林深处出发。
02
荒野与海洋的
双重奏
从科伦坡到南海岸的阿汉伽马(Ahangama),这条1903年建成的铁路,至今仍是南部渔民通勤的生命线。这里的火车车厢永远敞开,我可以把脚伸出车窗,一路穿过那些贴近铁轨而建的彩色民居,黄色、湖蓝、珊瑚粉的房屋错落有致,晾衣绳上的沙丽鼓胀如船帆,孩子们隔着栅栏向火车挥手。
椰子树是这段旅程的标点符号,小贩在站台兜售现砍的椰子,只需要100卢布就可以尝到新鲜的味道。当地的大王椰子颜色和咖喱一致,仿佛也沾染上了香料味道,一路上,只见背着大竹筐咖喱角等小吃的当地人,身上的衣服逐渐从城市的正经过渡到鲜艳的海岛风情和传统的纱笼筒裙,你就知道自己离目的地不远了。
西南季风(5-9月)与东北季风(11-2月)交替登场,形成岛屿周围永不落幕的浪涌循环,让全世界钟情于冲浪的人们络绎不绝地飞来,感受南印度洋瞬息万变的绵绵高浪。这里,南海岸被视为冲浪新手的圣地。而东海岸的阿鲁甘湾(Arugam bay)是另一重叙事:旱季的热风掠过棕榈叶,浪人聚集在简陋的冲浪餐厅里。这里的浪更凶悍,卷成巨大管道状,适合经验者驭浪穿行,经验者可挑战“主浪点”(Main Point),新手则建议去“Baby Point”练习转向。
我曾以为冲浪是酷人专属的运动,直到看到当地人抱着冲浪板在海滩上奔跑,才意识到这项运动并不只属于少数人。他们的皮肤晒成焦糖色,哪里有浪,哪里就有他们。
而对于不擅长冲浪的人来说,海上活动也同样丰富。这里渔民、冲浪者和海龟贡献一片海域。你可以在浅海与海龟一起浮潜,也有富有教育意义的海龟保护组织。工作人员从市场里渔民手中,以每颗50卢布的价格收购海龟蛋,埋在沙子里孵化45天后放归大海。这种用游客善心补贴生态链条的模式让我感到一些困惑,但也是一种现实的妥协。
斯里兰卡的传统渔民,特别是在加勒附近的卡卢特勒(Kalutara),仍然保持着高跷钓鱼的传统技艺。这项技法起源于殖民时期,为了避开礁石上的鱼群,渔民们开始在木桩上用高跷钓鱼。如今,这项技艺成了五百卢布一次的收费摆拍项目,而真正的渔民早已转行,木桩上的“渔民”多是“职业模特”。
如果你更倾向于探索斯里兰卡的野生之美,那么雅拉国家公园(Yala National Park)绝对不容错过。这里的野生动物体验,虽说比不上非洲草原的广阔丰富,但这里有世界上最易观察的豹群,每百平方公里有多达25只豹。
但要我说,真正令人心跳加速的,不仅是野生动物园中的安全体验,你会更痴迷于身处野外的惊喜:国家公园外的大马路上,你可能被堵在“大象堵车”中;一条巨蟒旁若无人地缓缓穿越朝海的餐厅,经过一对对在沙滩椰林里亲昵的年轻恋人,却没有人觉得这奇怪;摩托车穿过大量的稻田,闭上眼睛是各家各户新鲜肉桂树叶的味道,孔雀和野狗在稻田飞跃,仿佛它们才是这片马路的主人;园里四代同堂的舞蛇人教你怎样给蛇“唱歌”;甚至在2025年2月,有猴子闯入了首都的变电站,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停电…
斯里兰卡的野性从未被驯服,只是暂时与人类达成了动态平衡的契约。这里的自然不提供安全网,却给予最原始的震撼。
03
茶、神明
与野性基因
要像斯里兰卡人一样喝茶,就得先忘记那些商业街上的茶包。这里不同海拔孕育出不同性格的茶叶:1200米以上的高地茶透着金色,带着茉莉香;600-1200米的中地茶像落日熔金,果香浓郁;600米以下的低地茶则苦涩强劲,专为对抗热带酷暑而生。
真正的锡兰茶魂藏在高地的晨雾里,从康提到努沃勒埃利耶(Nuwara Eliya)的火车则是移动的茶文化展厅,冷雾灌入车厢,窗外掠过采茶女彩色的头巾,英国人1886年建的铸铁水管至今仍在为茶园输水。
当年,一场咖啡锈病摧毁了殖民经济,苏格兰人詹姆斯·泰勒在康提种下第一批茶树,如今这里已是全球第四大产茶国,历史上曾占出口总量约23%让“锡兰茶”成为黄金标准,与印度的阿萨姆茶、中国的祁门红茶并列被誉为世界三大顶级红茶。
当地人喝茶自有门道。他们偏爱碎叶茶,通常在早餐或下午茶时加入牛奶,但奶温必须控制在70℃,以免破坏单宁。除了纯红茶,斯里兰卡还有许多有趣的茶变奏,玛莎拉茶更是讲究,现磨肉桂与本地黄姜要按1:3调配,最后撒上的薄荷叶就像画龙点睛。另一个特色是肉桂茶,游客可以参观肉桂园,学习如何采摘新鲜肉桂,卷肉骨皮,并将肉桂皮融入茶中,增添一丝甜辣的风味。
在努沃勒埃利耶,这座海拔1890米、年均温仅15℃的“小英格兰”作为避暑胜地,当年的茶园员工在这里种上了高地茶。格兰饭店,这座建于1891年的建筑拥有典雅的维多利亚式装饰,在附近的赛马场和高尔夫球场体验过后,最适合在这里来一份司康饼配锡兰红茶,体验原汁原味的英伦下午茶。
除了参观大型的茶厂,你还可以支持那些由当地人创建的有机茶园。在埃拉(Ella)的一家茶园,我遇到了一位中年茶园老板,他从油管教程中学到如何建造纯木结构的房子,闲时会在二楼面朝茶园冥想。从采摘、揉捻到研磨、品茶,整个茶园强调可持续种植,避免使用化学农药。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对时间的尊重与细腻的关怀。
与茶的仪式感相似,宗教节日与信仰表达,构成了斯里兰卡人生活的另一个精神重心。康提是斯里兰卡的文化心脏,而这里最盛大的节日——佛牙节(Esala Perahera),是亚洲最古老的仪式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7-8月吸引着来自全城乃至全球的佛教徒前来朝圣。
这个起源于4世纪的节日由佛牙舍利从印度被带到斯里兰卡,庆祝活动持续十天,高潮是夜间的游行:要看清这一切,得提前3小时抢占皇后酒店露台的位置,当地人会从白天就全家出动占领街头,直到看见火把照亮了街道,华丽装饰的大象驮着佛牙舍利金匣、伴随着火舞、鞭舞、传统鼓乐和舞者,游行队伍长达数公里,鞭声驱邪。
从茶叶、信仰到日常运动,斯里兰卡人总是在最朴素的事情中加入仪式感与共同体情绪。这种文化延续到了看似日常的运动项目中。这是一个“买不到袜子的”的国家,因为所有人一年四季几乎只穿拖鞋——除非你是曲棍球运动员!殖民者留下的不只有茶园,1880年英军带来的曲棍球,如今斯里兰卡国家队在南亚地区排名第4。这项运动在斯里兰卡全民参与,男女老少下至襁褓之中的婴儿都热爱它,成为斯里兰卡独有的文化符号之一。
附录
斯里兰卡旅行
Q&A
斯里兰卡的经济极大程度依赖旅游业,贡献约10% GDP,直接雇用近50万人。人民以温暖和善良著称,他们眼神毫不掩饰好奇,笑起来牙齿格外洁白。只要你回望,他们就会挥手微笑,用简单却直接的“哲学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打算在这里呆多久?”——与游客建立联系。
经济危机让这个国家一度陷入断电、断油、断药的困境,但2025年的斯里兰卡正在缓慢复苏。旅游业是其重要经济支柱,当地人对游客依然保持友好与好奇。尽管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如东南亚主流目的地,但物价亲民、风景多样、文化独特,使得斯里兰卡成为值得深入体验的目的地。
以下为入境前和抵达后的实用信息,便于规划。
Q
如何申请签证?
A
中国人可申请免费电子旅行授权(ETA),适用于旅游或商务目的,停留期通常为30天,通过官网 http://eta.gov.lk 提交申请,通常几小时内就可以获批;入境时记得要携带返程或联程机票。
Q
是否有直飞航班?
A
有,北京、上海、广州、昆明均有直飞科伦坡(CMB)的航班,往返票价约人民币2000-4000元。
Q
斯里兰卡国内交通怎么安排?
A
斯里兰卡国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环岛游常见,通常覆盖科伦坡-康提-努沃勒埃利耶-埃拉-南部海滩,全程7-14天。
最便捷方式是租车带司机,每日约350-600元人民币(含油费和导游服务),但不推荐自驾,因道路拥挤且左行规则。
火车也是经济实惠的选择,沿途风景如画,常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火车之旅”,票价低至7-35元人民币,通过Sri Lanka Railways官网或12Go.asia在线预订,旺季需提前1周。 巴士更灵活但拥挤,短途约3-15元人民币,无需预订,但长途建议用空调巴士。
Q
最佳旅行时间是什么时候?
A
最佳旅行时间为12月至3月,天气干燥、晴朗,适合西南海岸和山区活动;东海岸则在5-9月更好,避免季风雨季(5-10月西南,10-1月东北);但雨季可避开旅行高峰,体验更真实的当地生活。
Q
斯里兰卡物价水平?
A
斯里兰卡物价对游客友好,每日预算约人民币200-400元可覆盖基本开销,通货膨胀后,2025年物价略升,但仍实惠。
机场换汇最为划算便利,科伦坡机场到达大厅设有24小时货币兑换处。在游客多的城市经常会出现现金不够的情况,大多数商家不接受信用卡,尤其是小城镇和市场,使用Visa/Mastercard ATM的商家多要征收3%的手续费,因此建议多兑换一些现金,剩余卢比可在离境时于机场换回人民币或美元。
Q
当地的电力与网络怎么样?
A
斯里兰卡2022经济危机后逐步恢复,但仍面临挑战,断电频繁,尤其是在雨季,半夜热醒不为罕见。抵达机场后,可在Dialog、Mobitel或Airtel摊位购买旅游SIM卡,信号通畅。当地Wifi信号欠佳,如果需要远程办公,需做好使用热点工作的心理准备。
Q
女性独自旅行是否安全?
A
斯里兰卡是全球首个诞生女性总理的国家,但社会分工仍然保持传统,工作机会无论是酒店、餐厅,甚至是美甲店仍以男性为主导,女性建议避免深夜单独出行。
斯里兰卡,不只是旅游目的地,而更像是理解世界的一个切口。它混乱、破败、充满不确定性,但正因为如此,它保留了最真实的生活质感。如果你愿意慢下来,与它建立联系,它会回馈你一场终生难忘的旅程。
策划/悦游编辑部
编辑 / Oliver
撰文 / Qko
图片提供 / Pexels、Unplash、视觉中国
版式设计/CNT ARTRO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