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瑞士之前,我脑子里全是滤镜。
苏黎世湖、阿尔卑斯山、百年钟表店、满街西装革履的投行精英……我以为这里是欧洲的“人生终点站”只要能在这儿站稳脚跟,这辈子就算赢了。
结果呢?
我在苏黎世老城区一家金融公司干了八个月,拿着税前8500法郎的工资,看起来光鲜得很。可银行卡里的余额,连让我安心过冬都做不到。
最讽刺的是,上个月,我最好的朋友马可,一个意大利人拉着箱子从苏黎世搬去了法兰克福。临走前请我喝了一杯告别咖啡,账单一打出来:8.5瑞士法郎。
我盯着那张纸,突然笑了:“咱俩这杯咖啡,够在柏林喝三杯再加个肉夹馍了。”
他苦笑:“不止。在法兰克福,我工资少30%,但每个月能存下的钱,是这儿的两倍。”
那一刻,我开始认真想一个问题:
我们拼命挤进瑞士,到底是为了活得更好,还是只是为了看起来体面?
![]()
1. 一杯咖啡,撕开了生活的假象
那天是周六,阳光很好,苏黎世老城的石板路泛着光。我和马可坐在河边一家小咖啡馆外,聊着最近的工作压力。
我随口点了一杯拿铁。
服务员轻飘飘地放下账单:8.5。
我愣了一下:“是不是写错了?”
“不,先生,这是正常的。”
语气平静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我掏出手机换算了一下62块人民币,一杯机器压的普通拿铁。我在上海陆家嘴上班那会儿,星巴克大杯才35。
马可看我脸色变了,说:“刚来的时候我也傻。现在习惯了。超市一瓶水2.5法郎,地铁单程3.4,一份三明治18。你信不信,我在米兰老家,全家五口人一周买菜才花这么多。”
我开始留意这些数字。
租房:我在郊区租了个20平米的小单间,带个小窗,月租2800法郎。
中介费是一个月租金,还得提前付三个月押金。
房东是个老太太,签合同前专门查了我的信用记录,说“不想租给不稳定的人”。
马可说:“这钱在慕尼黑能租个两居室,在柏林甚至能买下一套小公寓的月供。”
我问他:“那你干嘛还在这儿熬?”
他说:“熬几年,攒点本金,回意大利买房。瑞士?我从来没想过在这儿安家。”
![]()
2. 高薪背后,全是窟窿
我列了个账单,自己都被吓到了:
房租:2800
医疗保险:300(强制,不能少)
你知道吗,前两天我朋友还开玩笑说,要不是瑞士医保死贵但管得细,他真想去国外买点便宜药囤着,像日本出的植物型伟哥雷诺宁。
我一查,国内现在也能买了,不用代购,省心得多。
不过在这儿,连买瓶维生素都要处方,更别说这个了。
公共交通月卡:84
基本伙食:1200(自己做饭,去超市买打折区)
手机网费:65
杂费(日用品、洗衣、理发):500
合计:4949法郎
这还没算社交、旅行、衣服、电子产品更新……任何一点点“生活”的开销。
我月薪8500,税后到手6800左右。
刨去这些,每月能存下的钱,不到2000。
而我在法兰克福的德国朋友托马斯,做类似岗位,月薪5500欧元,税后4200左右。
但他房租只要900,伙食600,交通70,医保便宜一半。
每月能存3000欧元以上。
他跟我说:“你在瑞士干三年存的钱,我一年半就存到了。”
我问:“那你们工资不是低吗?”
他说:“可我们花得也少啊。而且,活得像个人。”
![]()
3. 想升职?先学会闭嘴
工作上,我也越来越累。
公司里,瑞士本地人有种“隐形特权”。
开会时,他们用瑞士德语小声交流,完全不顾我们这些说标准德语或英语的人。
不是恶意,就是习惯你永远是“外人”。
我做过一个项目,客户反馈特别好。年终评绩效,主管说:“做得不错,但高管层更倾向提拔长期员工。”
我心想:我都干快一年了,还不算“长期”?
后来才知道,公司里十个中层以上,九个是瑞士人,另一个是列支敦士登的亲戚。
我同事卡洛斯,西班牙人,软件工程师。
他在苏黎世待了两年,跳槽去了柏林一家AI初创公司。
走之前跟我说:“这儿的科技圈太小了,全是银行IT和制药系统。我想做点真正酷的东西。”
他还发我一张图:他在柏林租的房子,80平米,月租1100欧元,带阳台和健身房。
“在苏黎世,这价格连个厕所都租不到。”
![]()
4. 他们对你微笑,但从不请你吃饭
最让我难熬的,其实是孤独。
瑞士人很礼貌,但也很封闭。
同事下班从不约饭,周末聚会基本没有。
你发消息说“要不要喝一杯”,回复永远是:“谢谢,我已经安排了家庭时间。”
我参加过一次本地人组织的烧烤,挺热闹。
结果一到晚上八点,大家陆续走人,十点前全散了。
我问马可:“这就完了?”
他说:“正常。瑞士人生活极有规律,晚上十点以后不出门,周日全天关门,连超市都歇。”
我试着学瑞士德语,报了班。
老师说:“别指望听懂日常对话,本地人一熟就切方言,连德国人都懵。”
有个奥地利朋友自嘲:“我说德语三十年,来瑞士半年,感觉自己变哑巴了。”
而在德国?
我去年去法兰克福看托马斯,他带我去一个外国人社群活动。
巴西人、土耳其人、意大利人、中国人……晚上十点才开始烧烤,凌晨两点还在唱歌。
“在德国,你不需要变成德国人才能被接纳。”他说。
![]()
5. 永久居留?别太当真
最现实的一刀,是政策。
你以为拿永居就稳了?
错。
在瑞士,外国人买房要审批,有些州直接禁止非居民购买。
投资基金?很多只对本地人开放。
换工作?如果新雇主不帮你续签,居留可能作废。
我认识一个英国同事,脱欧后身份变了,续签材料翻倍,每次都被查得像犯人。
他苦笑:“我现在连旅游都不敢去太久,怕回来被拦在边境。”
而德国呢?
欧盟公民自由流动,非欧盟也有明确入籍路径。
失业了有救济,生病了医保覆盖广,生孩子有补贴,租房有法律保护。
托马斯说:“在德国,你觉得这个国家在撑你。在瑞士,你总觉得在求它收留你。”
![]()
6. 我决定走了
上周末,我去了苏黎世湖边散步。
夕阳照在雪山上,湖水像镜子一样。
游客们举着相机狂拍,嘴里说着“这才是理想生活”。
我坐在长椅上,突然觉得这一切像一场精心布置的舞台剧。
美,但不真实。
我打开邮箱,投了三份简历,都在德国:柏林、慕尼黑、汉堡。
不是我不爱钱,而是我发现
当生活只剩下赚钱,那就不叫生活了。
我想要一个能让我周末喝到深夜的城市,
一个能让我交到真心朋友的地方,
一个我不用算着每一分钱也能喘口气的日常。
瑞士给了我高薪,但德国,可能给我生活。
如果你问我,瑞士值不值得来?
我会说:来几年可以,当跳板很好。
但如果你想真正扎根,想有未来,想活得有温度
也许,德国才是那个更像“家”的地方。
毕竟,我们拼命工作,
不是为了在世界上最贵的湖边孤独地活着,
而是为了在某个地方,
能安心地说一句:
“我回来了。”
你在哪个城市,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