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短视频讲,龙游这个36万人口的小县,院士级的科学家多到你想不到。甚至多到龙游人自己一时也算不清。
我在那个视频当中一口气解读了5+1位院士和5+1位准院士。
对到底几位院士真正是龙游人、真正跟龙游相关,看你站在哪里看,从哪里去解读吧。
这么一个县里,院士级别的科学家究竟现在有10位还是12位,其实这不是最重要。我想请大家关注的是,龙游这里,是一块什么土壤?这个叫作龙游的地方,有什么奥秘?
龙游这些院士、准院士大多数我都认识,有些还比较了解。就像92岁高龄的汪燮卿院士,他幼年恰逢抗战动荡时期,他生长的龙游农村跟其他地方一样贫瘠、困苦。其他几位哪怕是改革开放初期上了中学的院士级科学家,也多是生长在农村,因为家里并不富裕,有的上高中时候还要从家里带菜到学校,住校,一罐阉菜吃一个礼拜。
而且我没记错的话,这些院士、准院士科学家们,考上的大学也并不是名牌大学,有的本科甚至都不是重点大学。他们有今天的成就,我们回头去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长期主义,就是坚持、坚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数十年,耐得住寂寞。
有的院士跟我说,是自己大学时、研究生时,跟了一个好导师;有的院士说,可能正因为自己没考上好的大学、一流的大学,学的是冷门的专业,一般人不愿意填报的专业,才有了自己的机会。
我想,这些既是他们谦虚的一个说法,却也反映出做学问、做专业,工作和事业,并不是都要去追所谓的风口,去挤当下时髦热门的专业,而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执着与付出。
我们家乡人们对这次中科院、工程院公布的两院院士候选人的热烈追崇,引以为豪的留言当中,也有留言十分不屑,不就这么十来个院士嘛,有啥了不起;也有留言说,这些院士为家乡做过什么?其实就我有限的了解,他们就做的很多很重要、很重大的支持帮助,待以后有机会我专门做一期。
浙江龙游县,今天是地处浙西衢州的小县,历史上却是与杭州同一批设立郡县的千年古城。自唐宋科举兴起,就文人辈出,明清进士就有117位。龙游这一带长期书院林立、儒风浩荡,学子求学之风盛行。
而龙游百姓尊知识、重教育,以读书为家族之荣,这种风气历代传承,影响深远。从这些院士身上我们也能看出,当今龙游,承袭历史文脉,积极推进科教兴县,对知识的尊重代代相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