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足足三十五个?”——1985年4月3日,北京时间凌晨两点,外交部值班室里灯光刺眼,接线员攥着加密电报,一脸不可置信。电话那头的地拉那,只说了三个字:“已拆除。”
![]()
那天距中国向阿尔巴尼亚启动成规模援助,正好二十二年。时间拉回1963年春,中国连续遭遇自然灾害,可国内还是批准了第一批价值约三亿元人民币的成套化肥、纺织设备和粮食。理由很简单:阿尔巴尼亚和苏联翻脸后,急缺“靠山”。彼时的决策层判断,支援阿国既能遏制苏联在巴尔干的影响,也能为中国争取一个坚定声音。算盘并不复杂,可执行时却异常艰难——外汇告急,港口囤货滞留,人民口粮压缩,一切都真刀真枪。
![]()
轮船满载玉米驶入地拉那湾的影像,老水手至今记得。卸货现场人声鼎沸,阿方代表连声说“感谢”,却把价值昂贵的卷扬机搁在露天地里任凭雨淋。几名中国工程师提醒保管,对方挥手大笑:“坏了就坏了,中国朋友会再送。”那一刻,有人心里已经咯噔一下:援助如果变成“免费仓库”,麻烦迟早来。
1969年耿飚到任,第一份给国内的长电里用了“畸形依赖”四个字。他跑遍各工厂,发现年产20万吨的化肥厂根本开不了满负荷;码头旁堆放的钢材锈迹斑斑;更离谱的是,阿尔巴尼亚提出让每个农业社都配电视机,可当时中国几个直辖市里电视还属于稀罕物。耿飚建议:援助要量力、要对症,否则是浪费。档案显示,该建议随后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多次被引用,却难挡阿方胃口继续膨胀。
![]()
转折点发生在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破冰;阿尔巴尼亚对中美接近相当抵触,连续发表不点名批评文章。外交文件里出现了“无理指责”“情绪化”字眼。1978年,中央决定暂停大多数项目,仅保留卫生、教育领域的小额合作。阿方立刻升级口水战,甚至点名攻击中国领导人。两国关系迅速降温,表面客气,暗潮汹涌。
窃听器事件埋下的种子就在这段低气压中发芽。1983年10月,阿方突然通知:为中方免费建了一座崭新的大使馆,三天内必须搬家。驻阿新任大使感觉不对,回绝搬迁申请,并请求国内派技术组检验。因为人手紧张,检查组直到1985年春节后才动身,一到现场就暗自叫苦——所有电缆全部暗藏墙体,走向复杂。仪器开机不到五分钟,在保密室墙里发现一根细塑料管。沿墙深钻,第一枚监听装置现形。接着是第二枚、第三枚……最终数目停在三十五。更尴尬的是,器材竟是我国七十年代初批量出口的民用通信配件,经过改装换壳,再运回阿国,躲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窃听。
![]()
“拆,全部拆。”这是国内给出的简短指令。顺带一条附注:不得公开。于是,大使馆人员趁着深夜分批凿墙,把监听器统统封入木箱,走外交邮袋运回北京。阿方想闯馆检查,被大使挡在门外;他们自知事情败露,却苦于没证据,只能忍气吞声。那段日子,大使馆人手紧张,大家打趣说自己是“土建工人加保密员”。
表面平静,暗中博弈仍在进行。阿尔巴尼亚经济每况愈下:工厂停转,青少年偷渡潮席卷全国。1991年冬,阿外长主动访问北京,会谈中几次提到六七十年代“黄金时期”,承认大规模援助是阿国现代化的起点。两国随后签署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复交程序重启,但再没有“无限额支票”。新框架里,项目由双方等比例出资,合同明确违约责任,窃听器风波则被默契地封存。
![]()
进入新世纪,中东欧合作机制启动,阿尔巴尼亚重新成为中国企业开拓欧洲市场的跳板。港口升级、旅游区改造、电站扩容,一批批合同签字落地。数据表明,中国已是阿国第三大贸易伙伴。阿方媒体不止一次引用本国前总统的话:“没有真实的互信,援助注定短命。”言语间似有对往日的自省。
![]()
三十五枚窃听器如今被存放在国家博物馆地下库房。导览牌写着:1963—1985,中阿关系特殊阶段的见证。没有声讨,也无评语,仅是一段冷冰冰编号。前去参观的老外交官看了一会儿,悄声说了句:“技术再好,也换不来信任。”声音并不高,却让旁边年轻人停下脚步。历史没有快进键,过去的裂痕只能靠时间磨平。有人问,援助到底值不值?答案或许见仁见智,但那句话少有人反对——信任,一旦被监听,就再难回到最初的清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