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雪琴在综艺节目中的一番育儿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
众所周知李雪琴是北大毕业,妥妥的学霸,虽然还没结婚,但当被问及是否会在意孩子的学习时,她的想法,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她表示:“我会!因为我觉得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东西。”
这番话让我深思,作为家长,我们真的能够如此开明地接受孩子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料”吗?
没有好奇心,那就培养平常心
节目中,张彩玲追问:“如果小孩真的就是对啥都不好奇咋办?”李雪琴的回答更是令人豁然开朗:“那我肯定要做好准备,我的小孩就是这样的小孩儿。他如果什么都不好奇,那就只能引导他什么都不嫉妒。”
这是一种怎样的接纳与智慧啊!比起逼着孩子“必须优秀”,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反而更让孩子能活出自己的节奏。
接纳:育儿的第一课
很多家长潜意识里都认为自己孩子是很聪明的、很了不起的,难以接受孩子只是个普通孩子的事实。 这种心态往往让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孩子的困难,也无法给予他们最需要的支持。
当我最终痛苦地接受了儿子不仅是个普通的孩子,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要笨得多的事实后,我反而能够对他学习中的痛苦产生真正的理解和同情。
重新定义“学习”与“成功”
李雪琴强调的不仅是学术上的学习,而是广泛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她认为哪怕孩子努力学习修车,或者努力学习做饭成为一个大厨,都是值得肯定的。
这与很多现代教育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推动孩子的思想发展以及提升个人幸福感,而非仅仅着眼于追求学术成就。
从多元角度挖掘孩子潜力
当发现孩子对传统学习模式不擅长时,家长应转变教育思维,从多角度挖掘孩子的潜力,而非强制要求其适应单一评价体系。
这包括:
观察孩子的兴趣与特长,如运动、艺术、实践操作等,鼓励其在擅长领域发展;
通过多样化活动(如社会实践、旅行、电影)拓展知识获取渠道,打破“书本至上”的局限;
帮助孩子设定可达成的短期目标,通过小成功累积自信。
培养孩子的平常心
如果孩子确实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培养孩子的平常心就显得尤为重要。李雪琴指出,要引导孩子“什么都不嫉妒”。
这涉及到:
避免横向比较,关注孩子自身的进步;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通过家庭沟通、团队活动、提升人际交往技巧。
父母的自我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在培养不同孩子的自律时,很容易走错方向。 对于那些确实很普通,自己也很自洽的孩子,如果一味在学习上督促他上进,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与其盲目给他培养学习中的自律,不如先从他更感兴趣的赛道入手,把他在兴趣点和闪光点上的自律性培养起来,再适当地延伸到学习中。
总结
李雪琴的育儿观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共鸣,是因为它反映了现代家长的一种转变,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这种观念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更加包容和理性的教育方式。它要求我们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发掘他们的独特优势,培养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我们期望中的样子。
教育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仅是让孩子获得高分、上好大学,而是希望他们在未来能够快乐地生活、创造价值。 愿我们都能拥有李雪琴那样的智慧和勇气,放下“既要又要”的执念,让孩子活出自己的节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