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重要医保新规,事关所有人员的医保报销和费用结算,能有效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用支付压力,究竟是什么医保新规呢?一起看看。
![]()
国家医保局发布医保新规
为了降低患者看病负担,节省看病成本,将有限的医疗基金用在刀刃上,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从2025年8月15日开始,推进医保部门以按病种付费方式与医疗机构结算住院医疗费的管理,包括按病组DRG付费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两种模式。
这两种付费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按照病组分类,后者按照病种分类,前者分类少,后者分类多。比如肺部疾病,按照DRG分类,组数很少,而按照DIP分类,就会有很多,毕竟肺部疾病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只需要清楚付费模式的含义就可以了,具体的详细划分如果有兴趣可以多看看有关规定。
新规的出炉,将倒逼医疗机构从自身管理上寻找突破口,降低医疗费用,能不检查的项目就避免检查,能省尽省,否则超过了医保结算规定的费用,医保基金不会承担,后果就是,医院将不得不承担这部分超出的费用。
![]()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某种疾病,按照病组分类,住院的顶格费用为1万元,如果患者花费了1.2万元,那么这超出的0.2万元,医保基金是不会与医院进行结算的,成本只能由医院自己承担,对于医院来说这是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因此,医院就会从源头着手控制医疗成本,避免在治疗某种疾病时的医疗费超出病种的支出上限。
但是,即使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体现的治疗难度不一样,有的人只需要花费5000元就能治疗好,而有的人,按照同样的方法,花费一万元也不一定能治疗好,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总不能因为支出超出预算,医院就不给治疗了吧。
别急,出现这种情况可以申请特别通道,确保不同患者的疾病都能够得到合理治疗。
具体有啥解决办法呢?
在医保新规的第五章《特例单仪》中,明确了特例单仪机制,申报特例单仪的病例包括因住院时间长、资源消耗多、合理使用新药耗新技术等不适合应用病种支付标准的病例。为了防止单仪机制乱用,要求单仪病例数不超过统筹地区DRG出院病例的5%,或者DIP出院病例的5%。
![]()
新规的出炉,一项疾病如果原来需要花费1万元来治疗,在新规实施后,可能仅需要6000元就能达到目的。关键原因是医疗部门从根本上优化治疗手段,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减少用药或者减少使用比较昂贵的药,做到了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利于患者缩短住院时间,将有利于患者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综上所述
医保新规的出炉,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规范医疗机构的诊断与治疗,倒逼医疗机构从源头进行控制。
二是减轻患者支出负担,少花钱也能把病看好。
三是有利于减少医保基金支出,有利于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