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个帖子,一位上海网友潇洒表示:“对啊,我就是混子,怎么啦?收收房租就很滋润了,你能怎么样?。”一个外地网友回击:“我又不在上海住鸽子笼,跟我有啥关系?只是觉得你这种跟上海同龄人相比,恨其不争。”
那位一句道破“恨其不争”的外地网友,话里藏着三层意思:一是认定所有上海人都住“鸽子笼”;二是对收租就能滋润生活的不解;三是莫名产生的道德优越感。
这种反应很真实。许多沪漂族住着合租房、挤着地铁,突然看到有人“躺赢”,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问题是,以己度人的判断往往偏离真相,把别人往坏处想象,这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上海真实图景:鸽子笼里住的究竟是谁?
数据说话最有力。上海的老式里弄和“鸽子笼”里,租住的多是外来务工人员。本地人往往通过动迁分得多套房产,或者拥有祖传住宅。靠租金就能过上舒适生活。
这些案例背后,是本地人与外来者完全不同的起点和生存策略。
外地网友的“恨其不争”,实际上是一种认知偏差。在他们看来,年轻就该奋斗,收租躺平是“不求上进”。但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智慧?有人选择拼命工作换取未来,有人选择享受当下。这本是价值观的不同,没有绝对的对错。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尊重比评判更重要,什么才是成功的生活?是拼命工作积累财富,还是适度躺平享受生活?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上海有超过1000万人租房居住,每月租金从几百元的床位到数万元的豪宅不等。而本地居民中,确实有相当比例通过房产租赁获得稳定收入,就可以不上班,就可以躺平,这需要有躺平的资本。而如果没有躺平的资本,那么也只有去做牛马。生活不就是这样的么?
生活可不是单选题,奋斗与躺平之间还有无数种可能。无论是选择996拼搏还是收租度日,是个人基于自身条件做出的理性选择,因为,日子是自己过的,关别人什么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