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色芳华》第二部播的不太理想,但细节还是扒不完,这也算是近几年古装剧制作最精良的一部了,很多古装剧就连最基本的服饰都弄不对,可《国色芳华》一点都不糊弄,不仅服饰还原了唐代,细节也不容错过,就比如剧中的女性都没有戴耳饰,因为中原女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唐朝更多的讲究在发型上面,还有今天的主角“耳罩”,不少人看到这个耳罩就会很奇怪,古代怎么会有如此现代化的物品?是穿越还是真的存在呢?其实每个朝代保暖方式都不一样,耳衣就是唐代的特色。
![]()
这种耳衣叫法很多,耳暖、护耳等称呼,它主要是一种为耳朵保暖的饰物,里面会填充棉花或者动物毛等御寒物品,是唐代无论男女老少都热爱的单品之一,还不会弄乱自己的发型,唐代的发型以厚重大方为美,所以不需要担心头冷不冷,用得起这个家庭还是有点实力的,因为唐代棉花产量很低,及其稀少,只有贵族或者富户才能用得起,百姓就是葛布或者麻布御寒,直到明清时期开始棉花大规模种植,才开始进入百姓生活中。
![]()
关于耳衣李廓有话说,在一首边塞诗中说道:“金装腰带重,棉缝耳衣寒“,耳衣在唐代也是一种军戎服饰,唐代耳衣有的会将棉花缝制在耳衣里面,外面就是自己喜欢的刺绣样式,也有像杨紫那样的,不仅耳衣里面有棉花,外面还有一层动物毛,显得俏皮灵气,这就是女子耳衣。
![]()
因为棉花珍贵所以平民百姓用不起,自然也不应该将它美化,因为很多物品就是只有贵族才能拥有,在一些剧中普通人家居然也可以用耳衣,这样就显得不太尊重历史,因为古代平民百姓比你想象中还要苦,耳衣就是一种阶级之分,前面也说了,棉花在明清时期才开始向百姓普及,宋朝也是没有的,当然一些百姓会用很多布填充御寒也是存在的。
![]()
![]()
到了明朝这种耳衣就逐渐不在流行,贵族女士开始流行风帽,就是将头和耳朵能全部盖住的帽子,在大雪天会更加有氛围感,男士也是一样,是布状一样的耳衣,明朝还将暖耳纳入官服制度,每年按节令皇帝下诏赐戴暖耳(右),所以也代表身份象征,这种耳衣是轻易不能佩戴的,在明刻本《万事仁风》中的暖耳又有了变化,是条状型的,外面全部都是动物的皮毛。
![]()
耳衣会根据耳朵的形状制作,所以从下图看着总觉得会掉,心想“这能固定住吗?”,实际上并不然,因为贵族都是量身定做的,不会像现在一样都统一批发,轮廓都一个样。在《锦囊妙录》中也出现了耳衣,明朝并不流行佩戴这种款式的耳衣,这种单独的耳衣属于清朝,其实历朝历代大部分都会借鉴前朝的物品,最后添加自己朝代的特色。
![]()
其实清朝耳衣和唐代耳衣区别很大,唐代喜欢将皮毛放到表面,耳带上也有皮毛,达到脖子处,而清代就周围就一点,和唐代相比较它就显得穷酸了,下图的耳衣来自民国,和清代大差不差。
![]()
于是就有了我们现代的发箍暖耳,更稳定更漂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