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弘道义工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老子《道德经》第14章“无物之象”,大道无形,看不见摸不着,是复归于一体的无物之象,但无物有道、无相有觉。六祖《坛经·定慧品第四》“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心不染离境即无念,一念绝即死而无生。”“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不染万境,真性常自在。”老子之道与六祖之法其核心是怎样通融互证的?为什么说无物念佛,不是用眼耳鼻舌念佛,是真如自性起念。
弘愿老禅师说阿弥啊,老子之道与六祖之法:无物之象与真如自性的通融互证是这样的。
老子提出的“无物之象”概念,是对“道”本体特性的深刻描述。其“夷”指无形不可见,“希”指无声不可闻,“微”指无质不可触,三者共同描述了“道”超越感官认知的特性。
“道”是“混而为一”的本源状态,既不明亮也不昏暗,连绵不绝却无法名状,最终回归于“无物”的境界。
无相而实有是辩证关系:“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表明“道”虽无具体形状,却是一切形状的本源;虽非具体物质,却蕴含万物的生成可能。这种“惚恍”状态既非绝对虚无,也非具体存在,而是有无相生的原初状态。
道家的“无”并非虚无,而是万物生发前的本真状态,是“有”得以产生的根本依据。“无”代表了道的无形、无名、无限特性,是超越具体形质的宇宙法则。
《坛经》“真如自性起念”的禅宗智慧。六祖慧能在《坛经·定慧品第四》中系统阐述了“真如自性起念”的禅宗核心思想:
真如与念的体用关系:“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超越感官的认知方式:“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正的念不依赖于感官,而是源自真如自性。感官认知(眼耳鼻舌)只能把握表象,而真如之念则能直达本质。
无念为宗的修行纲领:禅宗主张“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非指没有念头,而是“于念而无念”——不执着于念头;“无相”是离一切相;“无住”是心不滞着。
道与禅的核心通融点:本体上是相通的——老子的“道”与慧能的“真如”都是超越形相的最高实在。“无物之象”的“道”与“离一切相”的“真如”都指向无形无相却又真实存在的本体。
认知方式的相似——道家主张“涤除玄鉴”(清除杂念如拭镜),禅宗主张“明心见性”,都强调超越感官和概念的直观体悟。两者都批判执着于外在形式和语言概念的认识方式。
修行目标的契合——老子追求“复归于无极”的本源状态,慧能追求“真性常自在”的觉悟境界。都主张回归本真,去除人为造作和执着。
无物念佛与真如自性的修行实践:“无物念佛”中的“无物”与老子“无物之象”相通,指不依赖具体形象和感官的念佛方式。这种念佛超越了对佛号、佛像等有形相的执着,直达佛性本源。
真如自性起念的修行要义:念佛不是用眼观像、用耳闻声、用口称名的感官活动,而是真如自性的自然流露。“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本身具有觉性,能自然产生清净正念
如何修念?实相念佛:直接体悟自性,认识到自身本具的法身真佛,是最高的念佛方式。
无念而念:“终日念佛,终日无佛可念”——不执着于念佛的相,却又念念不离佛号。
心不住法:不执着于任何修行形式和境界,保持心的自然流动。“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阿弥结语:佛道互证充满生命智慧。老子之“道”与六祖之“法”在最高层面实现了深刻通融:
本体层面的统一:“无物之象”的“道”与“离相”的“真如”都是对超越性本体的描述。
认知方式的相通:都主张超越感官和概念的直接体悟。
修行目标的契合:都追求回归本真自在的生命状态。
“无物念佛”之所以不是用眼耳鼻舌念佛,正是因为真如自性起念超越了感官层面,直达心性本源,即直心念佛。这种修行方式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修养功夫异曲同工,共同指向了东方智慧中最为深邃的“无相之相”、“无念之念”的觉悟境界。
参心经,开智慧。真如有念念真如,物物而不物于物,念念而不念于念。南无阿弥陀佛!六时吉祥!众观自在!越来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李松阳2025公历0825《非常财富》第03009篇 阿弥闻道第1169期 老子14·坛经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