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埔军校,蒋校长是神一样的存在。
校规规定:在任何场合,只要有人提及蒋的名字,所有人都要立即打立正,以受训姿势规规矩矩站好。
谁敢不立正,就会受到惩处。
很多黄埔生对此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甚至在解放战争中被俘后,听到解放军有人骂蒋,那些曾经是黄埔生的战俘仍然下意识地立正。
黄埔军校第七分校,诞生于1938年1月,前身为中央军校西北军官训练班,第一批学员为第十五期,最初设立在陕西凤翔。
日军后来得到了这一情报,曾经对凤翔进行多次轰炸。于是一年后,七分校迁到了西安城南20 公里之外的长安县王曲镇,原址为城隍庙。
1946年1月,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并入成都本校,成为陆军军官学校西安督训处,一直办到第21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不久,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各分校奉令撤销,位于王曲的中央军校第七分校也在撤销之列。
也就是说,第七分校,从一九三八年的第十五期开始,先后办了六期,直到第 21 期结束。
1947年9月18日,第 21 期学员毕业,七分校解散,原址后来仍开办军官训练班。
黄埔七分校是国军最大的军事院校之一,总共开办了六期,学生总队毕业人数将近 4 万多人,人数最多。
1945年之前,其他各分校多已撤并,而西安督训处仍在王曲教学。
从十五期至二十一期,七分校共计培养官兵 4 万人,其中学生兵29635人;此外还有军官训练班、军官教育队、政工干部训练班、补训大队等,培养官兵约一万人。
黄埔七分校的学员,入伍期原本为六个月,但因为需要万里行军,还要补习高中文化,所以学制多达两年。
黄埔军校将制式教练纳入术科核心课程体系,训练内容按照《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等理论规范严格进行。
制式教练包含三类标准化训练内容:
单人徒手训练:涵盖步法行进(常步、快步、正步)、停止间转法(向左/右/后转)、持枪动作(托枪、下枪、举枪、装枪)及敬礼动作规范。
建制单位队列训练:包括班排连营的密集队形、疏开队形、散开队形转换,要求学员掌握不同作战场景下的队列调度原则。
持枪操作训练:涉及托枪、下枪、举枪、装枪等武器持械动作标准化演练,强调动作速率与姿态一致性。
此外还有战斗教练,分为地形地物利用,进攻接敌、冲锋和近战、巷战、肉搏战,以及劈刺拳术等。
野外战斗演习以排连攻防演练为主。
黄埔军校战史档案显示,接受过系统制式教练培训的学员,曾经在1925年的东征战役中表现出更高的单兵作战效能与班排协同作战能力。
黄埔军校的步科学生,按照分数和体能分为甲、乙两种,甲级生只要学习一年就可以毕业,乙级生得一年半才能毕业。
以1938年3月七分校第十五期第二总队步科录取的一批新生为例。
那时招兵要先考试,对兵源素质要求很高。
一旦被黄埔军校录取,会颁发一本绿皮的《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证》。
入校后,每人配发捷克式轻机枪一挺,中正式步枪一支,子弹200发。
着装方面,有一套旧呢子军服、一双翻毛皮鞋、一双麻鞋、一双黑布袜、
基本上这套军服,他们很少穿,因为穿脏穿破没的换。一般都是在上级视察的时候才穿一下,平时都是短衫短裤——冬天也不例外。
黄埔军校学生的领章,是蓝底白字,用搪瓷烧制而成,一边是“军校”,一边是“学生”,钉在衣领的两边。
其他装备还有一条灰军毯、一个背包、一个水壶。
黄埔军校步科的学习内容分政治、军事两种。政治教程有:《总理遗教》(含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校长言行》、《日本研究》、《东亚地理》、《东亚历史》、《政治学教程》、《法律教程》、《经济学教程》和英语。
军事教程有:《军制》、《战术学》、《武经》、《地形学》、《兵器学》、《筑城学》、《交通学》、《测量学》、《防空与防毒化学》、《战车学》
军官生的学制,步科一年半,特科两年。
特科生,除了学习步科全部课程外,还有炮科,《炮兵操典》《观测教范》《炮兵射击教范》《马厩勤务》《马术教练》《通信教练》以及汽车驾驶和炮兵野战演习。
通信科要学习《电学大纲》《电学原理》《有线电通信教程》《无线电通信教程》《密码学》《电信器材的故障排除与检修》《陆空联络》《旗语通信》《有线电永久线路架设》《战时线路的敷设与抢修》《马术教练》等。
黄埔军校七分校当时有多苦?
黄埔七分校条件艰苦,吃饭是在地窝子里吃的。
没有那么多长凳,就把地面挖个大约 4、50 厘米深的坑,中间部分放一块木板当桌子,四周可以坐人。
他们吃的是杠子馍、锅盔和白菜。
穿的是单衣,每天三操四讲堂,每周有四次野外演习,在烈日下暴晒、大雨中长跑,雪地里匍匐前进,更是习以为常。
最要命的是,经常是三九严冬,满地冰雪,可棉衣还不能及时发放,很多学员只能仍然穿着草鞋和夏天的短裤训练,冻不死算命大。
很多人熬不住这个苦,纷纷当了逃兵。最终坚持下来的,都是汉子。
第七分校教育训练编制,主要为学生总队。
一九三八年上半年,有第十五期第二、三、四、五共四个总队。
同年八月到 1939年初,又陆续成立了第十六期第四、五、六、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共七个总队。
1939年,十五期学生分成先后两次,全部毕业。
一九三九年末,再成立第十七期学生总队。该期初间编有七个总队,后合并为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共五个总队。
以上三期学生人数,约有15000多人。
各期编制,一般是总队下辖三个大队,大队各辖三个中队,中队下为区队和班。中队为基层训练单位,有学生一百二十多名。
这三期,除十五期有一个特种兵科大队,十六期和十七期各各有一个特种兵科外,其他全部为步科。
第七分校人数多、规模大,训练驻地主要在王曲方圆的一、二十里,包括几十个较大村庄,还有西安南郊的许多村落。
此外,学员还经常要去户县、凤翔和甘肃的兰州、天水集训。
1939年元月,军校七分校的学员分赴抗日前线,保家卫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1944年四五月,在洛阳保卫战,十五军官兵英勇奋战,整连整营为国捐躯。活着的人死守城池,坚持了21天,突出重围的,总共只有316人士官,另有士兵1795人。
黄埔七分校十五至十九期的毕业生中,约有三分之一(近一万人),英勇牺牲在抗日前线。
徐向前曾经说过:“黄埔师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