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草原上,一头刚出生的小羚羊颤巍巍地站起身,半小时后就能小跑着跟上妈妈躲避猎食者;牧场里,小牛犊子踉跄个把小时就能站稳脚跟,自己站在妈妈身下吃奶;就连咱们的“远房亲眷”黑猩猩,幼崽出生四个月后也能抓着妈妈的毛皮活动,不吵也不闹。
回头再看看咱人类幼崽,出生时连头都抬不起来,自己喝奶都费劲;一岁前基本是个小"挂件",三岁走路还摔跟头。
当爹妈的是真辛苦,半夜还得起来喂奶,慢慢长大后,才开始抬头、翻身、爬行、走路、跑跳,小宝宝离了大人照顾根本活不下去。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是造物主偏心眼,还是人类养娃的方式出了岔子?
大约600万年前,人类祖先南方古猿逐渐下树活动,开始学习直立行走,这一步彻底改变了命运轨迹。站起来后,女性骨盆结构为了支撑上半身重量和保持平衡,变得又窄又曲折。原本宽敞的产道被挤压成了复杂的通道,胎儿出生时需要旋转身体才能顺利通过。
偏偏这时候,人类大脑又开启了"膨胀模式",能人的脑容量约600毫升,到了现代智人直接增长到1300至1500毫升。大脑袋配上窄产道,难产风险直线上升。这该怎么整?
瑞士生物学家阿道夫·波特曼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生理性早产"理论,人类婴儿其实是发育不完全的状态,按其他灵长类的发育速度,本应在母体多待9至12个月。这"赶工期"出来的娃有多不省心?
神经肌肉发育就是个硬伤,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团队通过电镜观察发现,牛胎儿在母体内神经肌肉连接已经发育完善,所以牛犊出生后很快就能站立。而人类婴儿的运动神经和肌肉就像还没组装好的电器,得等到一岁左右才勉强能用。
更烧脑的是能量分配,小宝宝简直是"吃奶的劲儿都长脑子去了"。新生儿大脑耗能占全身60%左右,这个比例在成人只有20%。这么一比,小鹿生下来就能跑的本事,人类娃是真学不来,真真学不会。
但您可别小看这张洁白的"白纸"!人类娃看似输在起跑线,实则捏着"逆袭王牌",白纸上以后会画满各种漂亮的“图画”,这点其他动物们也学不来。新生儿大脑重约380克,一岁就翻倍到900克左右,六岁达成人90%。
这种"体外发育"模式相当于给大脑开了外挂,出生后接触的光线、声音、语言和社会互动,都在实时塑造神经回路。黑猩猩幼崽两岁就能独立觅食,可认知能力也就到那儿了;人类宝宝7、8岁了,还在学系鞋带呢,但往后能掌握微积分、创作文学、研发航天器,内在潜力甩开动物界一大截。
养娃费劲的代价,换来了更丰厚的回报,超长学习期,动物幼崽靠本能吃饭,比如羚羊幼崽天生就会趴下躲避捕食者;人类崽全靠后天学习,从抓握到走路,从哭闹到表达,每项技能都得爸妈手把手教。
人类婴儿敢放声大哭要奶喝,因为知道身边总有大人照顾;野生动物幼崽哪敢这么喊?要是这么吵闹,早把天敌引来了。这种安全感让人类能慢慢发育,花十几年时间培养出其他动物永远学不会的复杂能力:情感交流、道德判断、文化传承……
所以人类幼崽的"出厂设置"就这样,用婴儿期的笨手笨脚,换一辈子的心灵手巧,聪明伶俐。自然界的规矩其实很公平,出生就会跑的动物,长大后也就那几招,低等动物的名头是宅不下去了;而开局连翻身都不会的那些人类小宝宝,才有机会成长为改变世界的高级智慧生物,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