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其他动物过了发情期就会进入圣人模式,而人类却是全年无休?
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它们自控能力还是挺强的,即便没有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也只是在窗口期放纵一下自己,不像人类就算身边没有异性,也控制不住自己。
人类控制不住自己,顶多就是身心疲惫,上班无精打采,为了健康还有机会调整,但动物要是在错误的时间没有控制住自己,可就Barby q了。
你想想,在食物匮乏的寒冷冬季,一只雪豹饿的饥肠辘辘。突然一只腰膝酸软、无精打采的羚羊出现在他面前,雪豹一看,咦,这不是送上门的美食吗?这时羚羊再想跑,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另外,这一行为肯定会导致全年都有幼崽的出生,而无论是幼崽还是雌性,这一时间段无疑是最危险的时候。那对于它们的天敌来说,就没有淡季旺季之分了,一年四季都有享受不完的美食。
就算没有遇到天敌,你想想在寒冷的冬季,它们的后代出生后大概率也会因食物匮乏而饿死或者冻死。
所以,为了基因的延续,它们被进化出了繁殖季节,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会分泌出有想法的激素。
这样等幼崽出生时刚好处于食物充沛期,从而大大提高了存活率,也避免了平时对能量的浪费。
这种集中精力搞生产的方法,就算遇见了天敌,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吃完,总会有存活下来的。这可比今天这被团灭一窝,明天那被团灭一窝的无止境慢消耗强多了。
这种严格控制激素的分泌,将繁殖活动限制在特定季节的办法,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对色色的自由度。所以,平时看它们才会像圣人一样,想想也挺可怜的。
但非要说有常年不休息的动物,其实还真有,那就是倭猩猩,它们是少数把色色当社交工具的动物。
比如群体内部因食物分配产生了紧张的气氛,他们不会像其他动物那样通过激烈的打斗来解决问题,相反,他们会进行频繁的亲密接触来释放紧张的情绪,平息潜在的冲突。
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矛盾是一次亲密互动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次嘛,有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回到人类身上,为什么我们没有被限制交配期?
首先,因为人类的雌性排卵期非常隐秘,雄性无法判断出最佳受孕时间,所以就会长时间守候在雌性身边。
再说,那个时候又没有电视和手机,闲得没事可不就只剩下繁殖行为了吗?
又因为人类幼崽出生十分脆弱,需要长时间的照顾,而抚养这种高智商发育又缓慢的幼崽,大量的食物和长时间的保护肯定是少不了的,但在远古时期,仅靠母亲一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如何让雄性心甘情愿地留下来呢?
这时基因就进化出了一套完美的奖励机制,那就是把短暂的快乐与长期的情感进行了绑定,基因通过设置神经通路,让这种行为产生愉悦感,也就是分泌多巴胺,从而让你产生依赖,让你放下筷子就想掀锅盖。
然而更高级的是,在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人体还会释放催产素,也被称为拥抱激素或信任激素,它的核心作用就是降低社交焦虑,增强个体之间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催产素还会让雄性对该雌性产生更强的保护欲和情感依赖,从而减少它寻找新配偶的冲动。
与其相对应的,催产素也会让雌性接纳对方作为长期的合作伙。
所以你看,要想关系好,两口子亲密互动不能少。
这一套演化下来,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后代的存活率,只是其他动物和人类处在的水平不一样,它们需要考虑天敌的威胁,我们人类恰恰又没有天敌。
有的小伙伴估计会问,那人就不用考虑吃的了吗?你都进化成智人会使用工具了,难道还弄不来两口吃的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