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曾经有一个人在临终前询问他的妻子“30年后,人们还记得我吗?”如今距离他逝世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岁月,人们可以骄傲的说“还记得”!
这个人就是邓稼先,他用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局面,中国在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过程中邓稼先给予了自己的所有,包括生命。
而他的挚友中有一位也同样如此,在中国急需人才时选择归国,杨振宁和他之间就是真正的“千里共同途”,你见过两位在一起的罕见合影吗?
杨振宁这个名字大众是十分熟悉的,虽说在平日的报道中大多关注的都是他的感情生活,然而当你详细了解他之后就会发现,杨振宁绝不是一个平凡的人。
在物理学界来说他堪称“天才”,年仅35岁就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了世界上都享有盛誉的物理人才。
在1973年他与毛主席在一起合影洽谈时还是美籍的身份,可后来在得知中国需要人才他义无反顾选择归国,带着妻儿一起定居在了国内,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
后来更是将自己的国籍更改变回了中国籍,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时至今日都仍然震撼着世界科学界。
都说科学家之间总是惺惺相惜的,杨振宁和他的好友也同样如此,在2002年杨振宁接受过一次采访,面对镜头他一直都游刃有余从不紧张,可当他听到熟悉的名字时却忽然停住了。
而这个名字就是“邓稼先”,对于杨振宁来说他与邓稼先之间的情谊是难能可贵的,专属于两人的回忆也是充满了“温情”。
原本来侃侃而谈的他提到邓稼先时也收起了自己的笑容,转而用一种严肃认真的语气和态度去怀念这位好友。
在他的回忆中曾表示邓稼先给他留过一封信,信中的最后将“但愿人长久”的后一句更改成为了“千里共同途”。
而这不仅仅是两位科学巨人在灵魂上的共鸣,更是邓稼先对于好友及国家科学的未来展望,邓稼先将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祖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邓稼先在大众的印象里有一个十分震慑人心的称谓,这个称谓也是课本中对邓稼先的尊称,他是“两弹之父”。
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容纳了太多不易,不仅仅是中国在原子弹建设中所投入的心血,还有邓稼先为了改变中国原子弹落后现状所付出的辛劳。
对于原子弹的研究中国一直都是秘密进行,而邓稼先作为研究人员甘愿隐姓埋名,哪怕每天都是做着重复的工作他也丝毫不愿怠慢。
或许许多人会好奇,在众多的研究者中为何只有邓稼先被称为了“两弹之父”,这一切都是基于他的付出和努力。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4年右边第一位就是年少时期的邓稼先,从小他在学习上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12岁就进入了北平崇德中学学习。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他与杨振宁就建立了深刻的友谊,加之两人居住得非常近,两人的父亲也都是同乡,后来也在一起工作。
因此从小邓稼先就与杨振宁一起上学,一起讨论学业,杨振宁在崇德中学就读期间比邓稼先高两个班,不过这却丝毫不影响两人在一起相处。
都说“天才”总是难以与普通人同频,但恰好这两人都是天才,他们无论做什么都能在灵魂中找到共鸣之处,因此两人的关系也一直保持得非常好,就宛如是亲兄弟一般。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邓稼先的求学之路也遭受了一定的阻拦,正是这段时期邓稼先的父亲告诉他日后一定要学习科学,用科学去救国救民。
邓稼先也的确做到了昔日对父亲的承诺,在1941年邓稼先考进了西南联大物理系,虽说中途因为战乱中断过一段时间的学业,但学习对于邓稼先来说从不是难事。
西南联大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能够进入这里学习的也都是中国的“栋梁之材”,在这里教习的老师们也都是中国当时极具威望和知名度的教授和专家。
他与杨振宁的情谊在这里也得到了延续,因为在他进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之前,杨振宁与李政道等人早已成为了这里的学生。
邓稼先的成功取决于他从不轻言放弃,哪怕在学业繁重的情况下他也选择备考美国的考试,而他之所以选择出国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在1947年他就顺利考入了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
次年的秋季邓稼先就踏上了求学之路,虽然这条路还需要远渡重洋但他却毫不犹豫,因为他深知只有将知识刻在脑子里,未来才能改变中国,为中国的科学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他的留洋之路也曾遭遇过朋友的“不理解”,认为中国即将要迎来崭新的未来,邓稼先完全没必要再出去求学,听到友人的询问他只表示将来祖国建设需要时,他一定会回来。
而这句承诺邓稼先做到了,1950年他在普渡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原本三年才能完成的课程他仅用了1年11个月便完成了。
在获得荣誉和知识以后邓稼先就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学位是1950年8月20日拿到的,而他归国之路是8月29日开启的。
这张照片就是邓稼先当时与中国留美学者一起归国时拍摄的,他们坐在威尔逊总统号轮船的夹板上,朝气蓬勃的模样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前行路上强有力的“科学后盾”。
而在这一群中除了我们熟知的邓稼先以外,还有钱学森、赵忠尧等优秀人才,一年多前他带着信仰和目标前往了美国,拿到学位后他仅用了九天就决定要兑现诺言将所有的知识装在脑子里带回祖国。
而此时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他脑子里装着的是“原子核”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在中国研发原子弹、氢弹期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邓稼先能够进入原子弹的建造工作有一个人的眼界十分重要,这人就是钱三强,当时中国在核武器的威慑下不得不尽快研发核武器,从而保障国民的安全和国家的强盛。
可是在那时的中国来说关于这方面的技术人才是极度稀缺的,用“万里挑一”来形容都毫不过分,而恰好钱三强就找到了这个“万里挑一”的人才。
邓稼先用算盘和计算尺就能设计出原子弹,这对于钱三强来说无疑是欣喜和激动的,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即将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时内心也是十分激动和紧张。
面对妻子的询问他无法如实相告,只能让妻子在彷徨和无奈中选择接受丈夫的选择,在他离开家时他对妻子说“我的生命就献给这份工作了”。
事实证明邓稼先无论是对友人的承诺还是对妻子的忠告都是“严谨又负责”的,他说出的每句话都会坚定的完成。
他的生命完完全全的贡献给了祖国和这份事业,邓稼先在苏联撤走专家以后日以继夜的不断研究专家所留下的参数,试图在冰冷的数字中去找寻到正确的研究方向。
在众人都觉得这份任务不可能完成时,邓稼先却做到了,他只用一个参数就找到了正确的核爆参数,用三年的时间绘制了原子弹的基本蓝图。
而这段时间内的长期工作也让邓稼先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乐观,在中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一共参与了32次,并且其中还有15次是由他亲自在现场指挥。
核辐射的危害并没有“放过”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当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与妻子在一起合影,此时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身体也近乎是“百病缠身”的状态。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6年是杨振宁与邓稼先阔别22年后的再次留影,也是两人最后的一张合影,不少人都关注到邓稼先的嘴角有“脏污”,但实际上这是他身体放出的“危险信号”。
邓稼先为了不留遗憾强撑着自己患病的身体挤出了一抹微笑,嘴角的“脏污”是他残留的血痕,此时他已经是直肠癌晚期,杨振宁在知晓此事后合影时虽说面露微笑,但眼中却是担忧与悲痛。
在中国研究原子弹这条道路中邓稼先从未后退过,哪怕身患重病他也要亲自记录相关数据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参数调整。
在身体最难熬的时候邓稼先甚至出现了晕厥,检查没有任何脉搏和血压,一天一夜的抢救才勉强救回了他的命。
哪怕带病他也要坚守在大漠研发第一线,好不容易归家又被直肠癌折磨,一年内三次手术,止痛针的注射频率也从最初的每天一打到后来一个小时打一针。
看着两位科学家苍老的身影谁还能想到他们曾经也是意气风发的模样呢,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两人在芝加哥大学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留影。
此时邓稼先站在中间没有花白的头发,也没有苍老的身躯,可几十年的岁月过去,他早已为了科学研究掏空了自己的所有,包括生命。
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破以后就代表着我国的核武器进程又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也代表着邓稼先的所有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答。
在他功成身退后不久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为全身大出血而离世,终年62岁。
邓稼先是真正的“无双国士”,无论过去多久国家和人民都不会忘记他的功勋,现如今的中国早已摆脱了武器落后的局面成为了世界强国,邓稼先临终前的那句“死而无憾”得以圆满。
参考资料:
共青团中央——“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如果他还在,今天98岁了!2022-06-25
共青团中央——此为真国士:血流而尽,他临终最后一句话振奋中华!2018-06-25
光明网——邓稼先与杨振宁:千里共同途 2021-10-1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