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岁时节日 | 王路平《处暑节气民俗意义微探》

0
分享至


农历

chu shu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处暑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并发现太阳周年运动规律,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一年为周期而总结出在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们靠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以顺应自然的变化,更好地经营自己的生活。作为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成为指导我国民众生产生活的指南针。2016年,更是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国际人士公认。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交节时间一般在公历8月23日或24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暑,七月中。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明确阐释了处暑的含义: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因此我们处暑前后的两三天时间,会“出伏”,酷热难耐的三伏天随着处暑的节气到来而终止。



处暑历史源流追溯

古代典籍中有关处暑节气的雏形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管仲撰写的《管子 · 幼官》,其中记载的“三十节气”谈到夏季的七个节气时,这样记载:“十二,小郢至,德。十二,绝气下,下爵赏。十二,中郢,赐予。十二,中绝,收聚。十二,大暑至,尽善。十二,中暑。十二,小暑终。三暑同事。”这段记载中提到的“大暑至” “中暑”和“小暑终”,可以视为二十四节气中大暑、小暑、处暑的萌芽状态。这段精练的文字形象地描述了夏季时节阳气逐渐达到顶峰,而后随着阴气逐渐产生阳气结束的过程,与此同时,暑气由盛变弱。由此可见,处暑节气在产生之初,是作为人们对自然气温认知的一种载体出现的。

公元前2世纪成书的文献《逸周书 · 时训解》,是我国最早将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时训,意为关于时令的训教。这部书从主体结构上看是在二十四节气指导下,通过介绍七十二物候特点为主的一部著作。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依此算来,将一年划分为四季、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对应,称为候应。该书将自然界出现的物候现象与时事政治、民生疾苦相联系加以阐述。其中记载的处暑节气出现的社会现象为“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鹰不祭鸟,师旅无功,天地不肃,君臣乃□,农不登谷,暖气为灾”。在这部书里阐述的每个节气出现的物候现象都被人们赋予了社会层面的意义,其中不乏合理的,但也有些迷信的、不科学的联系。这与当时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用主观臆想的方式加以附会的理解有关。值得肯定的是,以处暑部分文字描述为例,其表述与《礼记 · 月令第六》中记载的七月出现的物候现象很相似,而且这种表述已经具备了后世关于处暑三候的准确描述雏形。

同样,在《礼记 · 月令第六》中用“月令”这种文章体裁,按照一年12个月的时令,记载了相应的物候现象、天子适宜居住的处所、应当施行的礼仪与行事的禁忌。其中并没有“处暑”字样的记载。然而其记载的七月的物候现象为“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与已经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文献的《逸周书 · 时训解》中涉及处暑的描述十分相似,可以互相印证。

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确定下来,被历代沿用的古籍是在西汉初年问世的《淮南子 ·天文训》,其中所录节气名称较为完整,用以指导农业生产顺应天时,农事活动按节气安排,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其中记载的处暑名目为:“……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

《天文训》中将大暑、小暑、处暑等节气归属为概括气候现象类,将他们从物候范畴脱离出来。

东汉后期崔寔所著的《四民月令》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月历,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将一年分成十二月,记录每月当行的农事,其中在七月的农事中谈道:“可种芜菁,可种大小葱,可种小蒜,可种芥,可种苜蓿。处暑中,向秋节,浣故制新,作袷薄以备始凉。粜大小麦豆,收缣练,收柏实。”这和今天处暑节气的农事活动是很接近的。

通过以上古籍文献中关于“处暑”节气的梳理,不难发现,我们的祖先在探索天时规律、自然变化、气候更迭这条路上从来没有停止步伐,他们竭尽智慧,参透自然运行的规律,目的是想在神秘的自然中更好地顺应自然,求得生存。




处暑的气象气候

处暑虽然是表示气温状况的节气,然而它既不像明确表示天气炎热的小暑和大暑节气,又不像明确表示天气寒冷的小寒和大寒节气。它所表示的,是天气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气温状况。因此作为一个气温类的节气,处暑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气温由高到低变化的标志。俗语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意思就是说处暑时节白天炎热,早晚凉爽,此时气温已出现昼夜温差,提醒人们早晚应添加衣物,以防着凉。

在二十四节气中,处暑节气很容易被人忽视。这是因为之前已经“立秋”了,那就意味着凉爽的天气马上要到来。而民间俗语有“秋老虎”一说,意思是说立秋后还有几天酷热难耐,而处暑的“处”意为“止”的意思,暑气至此而止,“秋老虎”要被彻底赶走了。待到炎热退去,凉气渐起,人们才会真正感觉到秋风来袭。

处暑时节过后,气候开始正式向秋天迈进,然而在短期内天气还会回热,北京谚语“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才是暑”,就是说处暑一到,天气有时非常热。而在气温上则表现为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秋燥”是人们最直接的感受。

处暑时节,导致气温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此时太阳的直射点开始由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因此北半球接受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弱;二是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开始南下,蒙古冷高压生成并开始影响我国。由于这一冷高压的控制,干燥的冷空气正式进军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以上地区的雨季至此宣告结束,率先开启了一年之中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好天气。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往往在10月以后,才会感受到秋风的舒爽。

处暑之后,人们会明显感觉到风雨过后,会有明显的降温,因而民间有句俗谚称“一场秋雨一场寒”,宋代仇远在《处暑后风雨》一诗中更是用“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来形容处暑后气温的下降之快。此后人们会明显感觉到凉意来袭,此时暑热才逐渐真正退去。



处暑的物候现象

在《逸周书 · 时训解》中明确记载了处暑的三候:处暑,鹰不祭鸟,师旅无功,天地不肃,君臣乃□,农不登谷,暖气为灾。简单说就是“初候鹰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初候对于老鹰而言是收获的时节,它们开始感知秋天的肃气,由此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将它们摆开,就像陈列祭品一样,然后再食用。往后五日为二候,此时天气转凉,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处罚犯人的“秋决”便是安排在此时,这也是古人顺应天地肃杀之气有意而为之。再五日为三候,黍、稷、稻、粱类农作物即将成熟,庄稼开始收割。至此,处暑的物候特征随着自然规律表露无遗,完成使命后逐渐退场。

透过古籍中所记载的对处暑节气物候特征的描述,我们可以感知古人对天地“恭敬”的观念。处暑后,老鹰感到肃杀之气,因而开始捕鸟而祭;农民在庄稼收获后对天地祭拜,在古人看来,自然万物都在此时用自己的方式向天地恭敬地表达感激之情。



处暑的农事活动与民俗活动

(一)处暑的农事活动

处暑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收割稻米。此外,瓜果也即将成熟,它们在利用最后几天的暑热天气,赶在农民收割之前,尽快使自己长得饱满。 因此,处暑时节前后,果实成熟速度加快,正像农谚所说:处暑农田连夜变。 田地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农民们忙着收储农作物,因而农谚有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农谚有云“处暑萝卜白露菜”,意思是处暑时节还可以栽种萝卜。因为萝卜是喜冷季节的蔬菜,倘若热天播种,天旱长势不好。如果播种时间稍晚,又会因为生长季节太短,不能充分长大。而处暑时的天气正适宜萝卜根叶的生长,是最好的种植季节。作为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料——花椒,也是在此时进入采摘时节。

(二)处暑的民俗活动

处暑节气的民俗活动很多,因为处暑前后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因而很 多民俗活动与中元节有关。

1. 祭祖

这项民俗活动与中元节有很大关系。中元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 “鬼节”。旧时民间习俗,从七月初一起,人们就开始举行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为止,这期间都会举行一系列的普度布施活动。因而,祭祖成为此时的重要内容。

旧时民间还把阴历七月十四称为花衣节,因为人们在这天会将买来的纸花衣焚烧祭祖,故此得名。阴历七月十三或十五又称麻谷日,每逢这天,人们便将新麻谷等摆好,祭祀神明和祖先,因此俗称“上麻谷” “荐麻谷”。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 ·卷四》记载:“七月十五……卖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寓预报秋成之意。”时至今日,中元节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追思祭祖的重要时节。

2. 放河灯

处暑放河灯的习俗也与中元节有关。河灯亦作“荷花灯”,一般是将灯盏或蜡烛放置底座上,中元夜,人们将其放进江河湖海之中,任其随意漂流。人们做此行为的目的,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可谓是这种习俗的最好阐释:“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因此,在人们看来放河灯这种习俗是为了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3.出游迎秋

出游迎秋也是处暑节气的习俗。处暑过后,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此时正是人们畅游公园、登山郊游、出游赏景迎秋的好时节。天空湛蓝,高远恬淡, 一改夏季乌云压顶、令人沉闷的样子。故而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 此时的暑热逐渐退去,人们在经历了夏季的闷热烦躁后,迎来了舒爽的秋的气息,清爽的风扑面而来,令人陶醉,邀上三五好友出游玩耍,自然是惬意无比。

4. 开渔节

这项民俗活动是对于沿海渔民而言的。从陆地与海洋差异来说,处暑过后,陆地上虽然有阵阵凉风袭来,然而此时海水吸收了太阳的热量,并且存储在深海中,因此海水温度依旧偏高,鱼虾贝类会找寻温暖的海域作为栖息所,继续长成至成熟。熟知海洋动物成长规律的捕鱼人,与陆地上的农民知道此时的农作物进入丰收时节一样,他们满怀喜悦,撑船出海开启渔业收获之旅。以捕捞为生的人们会在休渔期结束后的某一天,举办一场隆重的开渔节,用庄重的仪式感,欢迎这天的到来。我国浙江省沿海的象山、舟山等地,每年都要举行开渔节,用盛大的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捕鱼。因而处暑之后,人们的餐桌上往往可以看到种类繁多而又肥美的海鲜食品,让人们大快朵颐。

5. 煲药茶

在我国广西和广东两地,每逢处暑时节,还有煲药茶的民间习俗。此时暑热逐渐退去,天气开始转凉,然而还没有完全凉下来,人们此时还是会感到 “秋燥”,因此,需要润燥养肺,又不能太过温补,防止滋生内热。届时,一些药店会出售配好的药,人们将其买至家中,然后煲药茶,通过饮凉茶,缓解处暑过后几天的闷热不适,帮助人们度过“秋老虎”的啃咬。

6. 拜土地公

处暑时节,正值秋收之际,因此,人们在这个时候举行各种仪式拜谢土地公,祈求丰收,赐予一年的好收成。土地公信仰凝聚了我国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与中国古代社会祭祀的“天、地、社、稷”中的社、稷神有关。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作“社”。按照民间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祭祀土地神。在我国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供奉土地公。人们会宰杀牲畜到土地庙庄重祭拜土地公,有些地方还要祭祀土地和庄稼——人们将供品撒入田间,而后烧纸祭拜,待祭拜礼仪结束后,将提前备好的、剪成碎条状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成熟的穗子上,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使长成的果实免受冰雹风雨的袭击,从而获得丰收。拜土地公的仪式是民间自发朴素形成的,体现了我国传统农业社会农民靠天吃饭,希冀得到神灵庇佑的美好心愿。

7. 吃鸭子

处暑时节吃鸭子,也是一种民间食俗。因为处暑依然天气炎热,而鸭肉味甘性凉、营养价值高,并且烹饪花样繁多,烤鸭、荷叶鸭、白切鸭等等,可以满足人们对美食的不同要求。

8. 赶雨

在河南鹿邑一带,处暑这一天,有个特别的民俗——赶雨。有民谚道:“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人们之所以总结出这样的经验之谈,是从当地的农作物生长规律出发而言的,农民认为如果夏天雨水充足,稻子灌浆足,那么到了秋天就会喜获丰收,如果秋天雨水较多,那么丰收就会不保。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民间百姓认为处暑的天气是接下来秋天天气的前兆,如果处暑这一天下雨,就预示着接下来的这个秋天会雨水充沛,而这将直接影响稻子的生长,由于雨水过多,秋日的日光和气温不像夏日强烈,因此水分得不到及时挥发,谷物倒伏后,灌上浆的谷子里还有不少水分,谷物就容易烂掉。仅以谷物为例,其他农作物也是一样,尤其以菜叶类作物受影响更大。所以在河南鹿邑农村,农民不欢迎处暑节气的雨。处暑这天倘若下雨,人们就会举行一个赶雨的民俗活动——每家每户的人手里拿着盆,站在自家门口,佯装做出向外泼水的动作,旋即扭头回屋,人们用这种仪式象征着把雨赶跑,希望获得好收成。有趣的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农事栽种的差异,在江苏一带,农民的处暑这天却是希望下雨,有谚语说:“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无收。”这与河南鹿邑地区的处暑习俗完全相反,这充分说明,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栽种的农作物习性不同,因而对雨水的需要也千差万别。这都是人们从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出发总结出的生产经验,都体现节气对农事开展发挥的指导作用。



结语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尤其是黄河地区的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结晶。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它体现了我国先民洞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与世界是变化的世界观。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具有独特气候和物候特点,流传至今的民俗活动是人们热爱生活的明证。 我们的祖先总是在细微处将平淡的生活描绘得绚烂多彩。认识并遵循二十四节气的规律,我们就能在大自然中更好地适应并能体验更高的生命质量。



文章来源:《北京民俗论丛》第十一辑

公众号总指导:萧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公众号主编:叶玮琪

【岁时节日】栏目责编:范雯佳

图文编辑:艾莉娅

我们是一个亦庄亦谐

的公众号


北师大民俗学

关注学术知识│关注生活热点

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高市早苗的言论有多恶劣?这个美国人一针见血!

​高市早苗的言论有多恶劣?这个美国人一针见血!

环球时报国际
2025-11-13 22:42:54
美智库:俄军实控波城46%,八国发表联合声明支持乌克兰

美智库:俄军实控波城46%,八国发表联合声明支持乌克兰

史政先锋
2025-11-14 17:58:49
剪腿版小鹏机器人进入小鹏展厅 机器人团队视为耻辱

剪腿版小鹏机器人进入小鹏展厅 机器人团队视为耻辱

手机中国
2025-11-14 11:51:07
当年南海打捞出日军沉船,发现一铁箱被焊死,切开后专家震惊哽咽

当年南海打捞出日军沉船,发现一铁箱被焊死,切开后专家震惊哽咽

领悟看世界
2025-11-12 01:06:46
台独急先锋赖清德突然改口:两岸可以统一,国台办一句话戳破真相

台独急先锋赖清德突然改口:两岸可以统一,国台办一句话戳破真相

文史旺旺旺
2025-11-13 20:17:18
薄一波晚年反省,当年不该支持此人上台,他给国家带来大麻烦

薄一波晚年反省,当年不该支持此人上台,他给国家带来大麻烦

扬平说史
2025-11-06 20:22:42
美预言家朱迪再爆猛料:美日中命运已定,此岛将首遭灾

美预言家朱迪再爆猛料:美日中命运已定,此岛将首遭灾

心灵短笛
2025-05-15 15:12:03
高速失速频发,上汽大众多款车型陷入集体维权风波

高速失速频发,上汽大众多款车型陷入集体维权风波

鲁网淄博
2025-11-13 18:26:31
亚朵大战全季,传统五星级酒店输麻了

亚朵大战全季,传统五星级酒店输麻了

IC实验室
2025-11-13 15:50:52
“潜水员水下关闭他人气瓶”,疑还拍视频发朋友圈,三亚辟谣事件非本地发生;协会:正配合有关部门调查核实

“潜水员水下关闭他人气瓶”,疑还拍视频发朋友圈,三亚辟谣事件非本地发生;协会:正配合有关部门调查核实

极目新闻
2025-11-14 10:18:29
中国投资6700多亿建设雄安,面积相当于3个纽约,如今咋样了?

中国投资6700多亿建设雄安,面积相当于3个纽约,如今咋样了?

小莜读史
2025-11-14 21:06:54
世界台联宣布重要决定!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回归:丁俊晖曾夺得首冠

世界台联宣布重要决定!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回归:丁俊晖曾夺得首冠

越岭寻踪
2025-11-14 04:57:49
越南1.03亿人口拥有631万辆车,山东1亿人汽车保有量如何

越南1.03亿人口拥有631万辆车,山东1亿人汽车保有量如何

柏拉图的诉说1
2025-11-14 16:41:37
医生被护士骂的理由能有离谱?网友:我一直以为护士是医生的佣人

医生被护士骂的理由能有离谱?网友:我一直以为护士是医生的佣人

解读热点事件
2025-11-13 00:15:03
闹大了!佛山一家长“炮轰”春秋假,提出四个不理解,引发热议…

闹大了!佛山一家长“炮轰”春秋假,提出四个不理解,引发热议…

火山诗话
2025-11-13 18:42:49
特朗普按下开战按钮,俄罗斯终于能复仇?中国收拾日本的机会来了

特朗普按下开战按钮,俄罗斯终于能复仇?中国收拾日本的机会来了

书中自有颜如玉
2025-11-14 12:10:15
生活普法|92、95、98是否都属于卖淫?

生活普法|92、95、98是否都属于卖淫?

奇葩游戏酱
2025-11-09 01:23:56
严控融雪剂,北京要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带头实行“包段扫雪”

严控融雪剂,北京要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带头实行“包段扫雪”

奇思妙想生活家
2025-11-14 00:46:21
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只有此一人,真的漂亮,而且很媚,媚而不俗

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只有此一人,真的漂亮,而且很媚,媚而不俗

乡野小珥
2025-10-19 14:41:29
石宇奇先声夺人,陆光祖攻下天王山,江苏3-2浙江成就六冠王霸业

石宇奇先声夺人,陆光祖攻下天王山,江苏3-2浙江成就六冠王霸业

钉钉陌上花开
2025-11-15 00:42:42
2025-11-15 06:23:00
北师大民俗学 incentive-icons
北师大民俗学
亦庄亦谐的民俗学
209文章数 12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中国唯一建在温泉上的城市,常年22℃,银杏美了千年

头条要闻

中方连发六张双语海报@高市早苗 媒体:总该看懂了吧

头条要闻

中方连发六张双语海报@高市早苗 媒体:总该看懂了吧

体育要闻

7-0狂胜!15万人口小岛离世界杯只差1分

娱乐要闻

王家卫让古二替秦雯写剧情主线?

财经要闻

财政部: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科技要闻

京东“失去的五年”后,找到新增长了吗?

汽车要闻

小鹏X9超级增程动态评测全网首发 高速实测车内65分贝

态度原创

健康
家居
教育
旅游
数码

金振口服液助力科学应对呼吸道疾病

家居要闻

现代简逸 寻找生活的光

教育要闻

为什么说留英真正的红利被严重低估了?

旅游要闻

避开人潮!5 个零商业化冷门地,藏着中国最本真的诗和远方

数码要闻

小米发布Xiaomi Miloco,探索大模型驱动全屋智能生活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