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这片多民族杂居的土地上,一种民间工艺——背扇(背带),以其精湛的工艺、鲜艳的图案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鲜明标识。作为黔南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一员,笔者长期关注并致力于本土民间工艺的挖掘与宣传,特此撰写本文,以全面呈现独山背扇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寓意及传承现状,并特别关注刘惠敏老师等当代传承人对这一传统工艺的挖掘、整理与创新工作。
一
背扇,俗称背带,是用于背负婴儿的布兜工具,广泛流行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其基本功能是解放母亲双手,便于劳作的同时保障婴儿安全与舒适。然而,在长期的使用与发展中,背扇早已超越实用工具的范畴,成为承载民族记忆、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
独山背扇属于硬背扇类型,以做工精巧、图案鲜艳、结构牢固著称。独山县是一个以布依族、水族、苗族、壮族和汉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县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独山背扇在纹样、配色和工艺上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色,被誉为“背扇之最”,不仅深受本地群众喜爱,还远销广西、加拿大等地。
二
独山背扇在式样上以四框结构为主,常见款式包括“三条水”“九子”“一块瓦”“八瓣金莲”等。这些名称多源于背扇的图案主题或结构形态,如“八瓣金莲”以莲花瓣形拼接为特征,寓意纯洁与多子多福。
从结构上看,一床完整的背扇通常由背带心、背带肩、背带尾及系带等部分构成。背带心是核心部分,多施以精美绣花或贴花;背带肩宽度较大,需承受主要重量,因此常加衬硬挺材料;背带尾则通常较为简洁,但也往往有图案点缀。整体结构设计兼顾人体工学的舒适性与视觉上的对称均衡。
三
背扇的制作是一项繁复的手工技艺,涉及选料、剪裁、刺绣、拼合等多道工序,全部依赖手工完成。一名熟练艺人需花费一两个月至近一年时间才能完成一床精美的花背带。
1. 选料与剪裁
背扇的底色布料多选用色彩浓郁、质地厚实的绸缎、平绒或灯芯绒,常见颜色为红、黑、蓝、藏青等。这些颜色不仅耐脏耐用,而且在民族审美中具有吉祥、稳重的寓意。艺人首先将布料按背带各部件形状剪开,准备进一步装饰。
2. 刺绣与装饰
独山背扇的装饰工艺极为丰富,主要包括彩线平绣、创花绣、贴花、云套云、虫花纹绣、水族马尾绣等六大类型。
彩线平绣:以彩色丝线用平针、叶子针等针法绣制,图案多以花卉、鸟兽、几何纹为主,色彩明丽,线条流畅。
创花绣:这是一种反面刺绣、正面修剪的工艺。艺人先在布料反面绣出图案轮廓,再从正面将部分绣线剪开、修整,形成极具立体感和凹凸感的花纹,常见于花草、鱼虫等主题。
贴花:将彩色绸缎按花形剪出,用同色线固定在背扇面料上。这种工艺效果鲜明、操作相对简便,但需艺人具备良好的造型能力。
“云套云”:用灯芯绒布剪成对称的云朵形状,以同色线逐层固定,形成云纹重叠的效果,多用于表达吉祥如意的寓意。
“虫花”纹绣:专业术语为“绕针绣”,绣出的花纹形似一条条彩色小虫,笨拙可爱,常见于苗族、水族背扇,带有原始自然崇拜的痕迹。
水族马尾绣:这是水族特有的刺绣工艺,以白色马尾毛为特殊材料,先固定轮廓再填充绣线,图案清晰且耐久,被誉为“刺绣活化石”。
3. 衬里与拼合
背扇不仅讲究外观,更注重实用性。在背带心、背带肩等关键部位,艺人会在面布和衬里之间夹入“布亮”——一种用多层棉布浆制晾干而成的硬挺材料,或烘片(类似纸衬),以达到硬直、定型且透气的效果。最后,将绣制完成的各部件细心拼接,一床兼美观与实用为一体的花背带才算完成。
四
背扇上的图案并非随意装饰,每一个纹样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民族信仰。常见题材包括:
花卉植物:如莲花、石榴、牡丹等,象征纯洁、多子、富贵。
动物纹样:如鱼、蝴蝶、鸟等,代表生育、自由与吉祥。
几何符号:如回纹、云雷纹、八角花等,多与天地信仰和祖先崇拜有关。
神话叙事:部分背扇绣有创世传说或民族史诗片段,体现出口传文化的物质转化。
这些图案不仅美观,更是“穿在身上的史书”,是民族记忆与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不同民族的背扇在风格上也有所差异:布依好彩绣,水族善马尾,苗族喜堆绣,壮族重织锦,而汉族背扇则常受道教、佛教图案影响。独山作为多民族交汇之地,其背扇艺术也呈现出“和而不同”的文化面貌。
五
背扇的制作与使用者几乎全是女性。从少女时期开始,很多民族女性就开始学习绣花、贴花等手艺,待到成年结婚、生育时,母亲或女性亲友会为她制作一床精美的背扇,寄托对新生儿健康成长的祝愿,也传递着代际之间的情感与技艺。
背扇因此成为女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既是母爱的象征,也是女性才华的展示。在很多民族中,背扇甚至作为嫁妆或礼赠之物,承载着社会交往的功能。
六
尽管独山背扇工艺价值与文化意义显著,但其传承仍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制造的低价背带逐渐取代手工制品,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兴趣缺乏,老艺人逐年减少,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在这一背景下,刘惠敏老师等当代传承人的工作显得尤为宝贵。
1. 刘惠敏的艺术历程
刘惠敏老师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从小在贵州黔南独山长大。这里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她的母亲是独山地区著名的刺绣教师,不仅擅长刺绣,还担任了技艺传授工作。在母亲的熏陶下,刘惠敏从小就对刺绣和拼布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独山地区自明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童鞋和背扇工艺。
从8岁开始,刘惠敏就依靠贴"猫猫头"鞋赚取学费,这段经历虽然艰辛,却让她与贴布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77年参加工作后,她有幸进入了独山刺绣厂,在与多位老艺人的交流中,学习了汉族、布依族、水族、苗族等不同民族的民间纹样和寓意,这些知识为她后来的拼布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 传承与创新实践
退休之后,刘惠敏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创建了都匀市祥云阁布艺工坊和注册商标"刘惠敏拼花",并成立了贵州省黔南州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刘惠敏拼花传习基地。她的目标是让宝贵的拼布技艺不失传,通过工坊平台将中华民族的传统贴布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祥云阁布艺工坊扎根于都匀市职高校园,长期无偿提供材料和教学,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到中华传统手工文化。刘惠敏的目标是在学生们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手工文化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些技艺。此外,她还积极参与展览、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拼花艺术的魅力。这些努力得到了贵州省民宗委的认可,被授予"贵州省少数民族传承手工艺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和"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的称号。
3. 艺术成就与认可
刘惠敏老师在拼布艺术领域取得了很高成就,她的作品风格是在多年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汲取了多民族的文化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图案设计和色彩搭配上,她注重创新和突破,追求形式与内涵的美感。
2024年11月,在第十届"巧兴杯"中国拼布创意设计大赛暨国际拼布学术研讨会中,刘惠敏老师勇夺金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认可,更是对黔南州拼布艺术和文化传承的肯定。此次获奖作品展现了她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设计理念,从构思到材料选择,再到制作完成,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
4. "蝶舞黔坤"民族拼花艺术展
2025年7月16日至8月1日,刘惠敏老师在黔南州博物馆成功举办了"蝶舞黔坤"民族拼花艺术展。展览以精湛的拼花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新的现代表达,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非遗的视觉盛宴。
据悉,拼花工艺自明代传入黔南,历经多民族融合,凝结了深厚的文化智慧。作为中国拼花艺术传习馆创始人,刘惠敏与团队耗费多年心血,抢救复原了数百种传统纹样,只为守护这份民族文化遗产。展览不仅展示了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珍稀云纹样,这些承载岁月痕迹的老物件让观众得以窥见历史风貌,还展示了百余件融合拼花技艺与现代设计的创新作品,从装饰画到日常用品,展现出传统技艺在当代的全新生命力。此外,多所高校传承基地学员的作品也在展览中亮相,彰显出新生代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展览期间,观众每日可参与传习馆导师的现场讲解,还有机会聆听刘惠敏亲自讲解纹样背后的故事,在一针一线的拼花中感受非遗魅力。这次展览是对刘惠敏老师多年来致力于民族拼花的挖掘、整理、创新工作的阶段性总结,让公众看到古老技艺在黔南沃土上枝繁叶茂,焕发时代生机。
5. 出版与传播计划
为了更系统地记录和传播拼花艺术,刘惠敏老师还出版一本48页的画册(包括封面共52页),内容涵盖老背带与近代作品的对比、获奖作品、纹样内涵故事、拼花在独山沉淀成长发展的历史等。虽然资金有限,仅出版500份,但这本画册成为记录和传承这一珍贵技艺的重要文献。为了确保历史准确性,期间刘老师还到独山档案馆寻找一些佐证材料,完善画册内容。
七
尽管有刘惠敏老师这样的传承人在努力,独山背扇工艺的整体传承仍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制造的低价背带逐渐取代手工制品,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兴趣缺乏,老艺人逐年减少,技艺传承出现断层。
近年来,当地政府与文化机构已开始重视背扇工艺的保护工作,通过设立非遗项目、举办工艺培训、组织展览展销等方式推动其当代转化。笔者作为民间文艺工作者,亦多次参与相关调研与推广活动,深切体会到只有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市场需求重新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刘惠敏老师的实践表明,传统工艺的当代传承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是要有一批执着坚守的传承人,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和实践;二是需要创新思维,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和生活需求相结合;三是需要教育传播,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和技能;四是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包括政府、文化机构和市场的认可与支持。
八
独山背扇不仅是一件实用的育儿工具,更是融合多民族智慧、工艺与文化的艺术精品。其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情感与艺人的匠心,记录着黔南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
刘惠敏老师等当代传承人的工作,为这一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通过她的努力,拼花艺术不仅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还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从传统的背扇制作到现代的拼花艺术创作,从独山的地方工艺到全国乃至国际的展示平台,从个人技艺练习到规模化传习培训,刘惠敏老师的实践为我们展示了传统工艺当代传承的可能路径和价值意义。
在提倡文化自信、重视非遗保护的今天,我们应更加关注像背扇这样的民间工艺,摇曳出民族文化的芬芳。同时,我们也应当支持更多像刘惠敏老师这样的传承人,通过他们的努力,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卢祖军,黔南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独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基于田野调查与文献整理完成,旨在推动黔南州民间传统工艺——独山背扇工艺的记录、研究与传播。文中部分工艺描述参考传统艺人口述资料,特此致谢。并对刘惠敏老师提供的宝贵资料和支持表示特别感谢。
-end-
作者:卢祖军
编辑:方晓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