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来抗战胜利80周年的光辉时刻,近日,小慈踏入观海卫镇昌明村的宓大昌大屋。这座占地2500平方米的清代宅院,青砖黛瓦沉淀着岁月的厚重。八十三年前的盛夏,浙东敌后抗日的领导核心在此诞生,掀开了三北大地烽火连天的壮阔篇章。
“1942年的浙东,是沦陷区,更是信仰燃烧的战场!我的叔祖曾亲眼见证谭启龙率部南渡的场景:战士们踩着杭州湾的淤泥登岸,对乡亲们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打鬼子的队伍’!”慈溪市新四军历史(老区发展促进)研究会会员宓天玄站在宓大昌正厅,指尖轻触斑驳木柱深情介绍道。
1942年7月18日,浙东敌后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在宓大昌大屋的正厅内召开。谭启龙所作《目前国内外形势与我党发展浙江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报告,为浙东抗战绘制了战略蓝图。十天后,就在同一座宅院,中共浙东区委正式成立,谭启龙、何克希、杨思一、顾德欢四人组成核心领导层。在危机四伏中,浙东抗战斗争有了主心骨。
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后,军事统一刻不容缓。1942年8月,三北游击司令部在鸣鹤场金仙寺宣告成立。背靠禹皇山、南临白洋湖的千年古刹,从此见证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整编壮大与浴血征程。宓天玄展开史料记载:“整编后的部队达1500多人,三支队、四支队、五支队成为巩固三北、开辟四明山与会稽山的铁拳。”
“当年物资极度匮乏,战士们把草纸卷塞进子弹袋充数,擦枪油用妇女梳头的生发油替代。但再艰苦也不拿群众一颗红薯——部队转移前必做三件事:上好门板、扫净院落、挑满水缸。”宓天玄说道。
历史数据见证着三北的奉献:1944年秋收后,三北地区完成征粮80万石(换算为8000万斤),征粮数大大超过浙东其它地区10多倍。在区党委领导下,浙东军民与日、伪、顽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使浙东抗日根据地最终发展成为全国19个主要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如今的宓大昌大屋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厅上方,谭启龙题写的“中共浙东区党委成立处纪念馆”匾额熠熠生辉。在金仙寺,2002年慈溪市政府设立的“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处”纪念碑格外醒目。这两处承载着浙东抗战指挥中枢记忆的革命旧址,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群众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每次走进这里,触摸着这些砖墙,看着这些实物,都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今天和平的来之不易,感受到先辈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一位正在参观的年轻党员感慨道。
观海卫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宓大昌的决策到金仙寺的号令,这里见证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源头历程。守护好、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讲好这段历史,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重要责任。”
夕阳的余晖洒在宓大昌大屋的山墙上,青砖黛瓦显得格外庄重。它如同一座永恒的丰碑,与白洋湖畔的金仙寺遥相呼应,共同诉说着八十三年前那个夏天,在民族危亡之际,一群共产党人于危难中挺身而出,在浙东大地点燃抗日烽火、奠定胜利基石的峥嵘岁月。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龚益 岑天炜 余旭辉 张天红
编辑 | 陈旭
审核|黄超威 胡孟才
慈溪·智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