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42年6月8日,冀中八分区在河北肃宁的雪村一带遭遇日寇突袭。
为率部突围,分区司令、政委及其下辖的30团政委、副团长和团警卫连全体战士均不幸牺牲,此战过后雪村仿若“血村”。
如此噩耗迅速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毛主席过问前线战况后痛定思痛,亲自组织修改了部队向来由“政委说了算”的军事惯例。
那么雪村突围战为何打得如此惨烈?毛主席又因何决定取消政委在战斗中的最后决定权呢?
雪村突袭
自打1938年10月全民族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就进入了困难时期。
特别是在此期间,盘踞于华北的日寇发起了频繁扫荡,给我党我军的根据地建设带来了惨痛损失,发生于冀中的惨烈雪村突围战也与此密切相关。
那是1942年5月初,在冈村宁次的直接指挥下,日寇集结5万余人开赴冀中,“五一大扫荡”就此拉开帷幕。
日寇不遗余力地调遣着飞机、坦克以及装甲车,妄图通过突击扫荡夺过对广大冀中地区的控制权,驻守于冀中根据地中心区域的八分区也因此成了日寇的眼中钉。
早在5月中旬,狡猾的日寇就在冀中八分区附近设下了“障眼法”,日寇虽控制了部分阵地,但既不修碉堡、也不设据点,仿若与以往一样扫荡完就偃旗息鼓了。
可事实上,这个看似守备松散的区域恰恰是日寇留下的“诱饵”,只等着我军一时不察照常回防时,就立刻调集周边守株待兔的重兵合力对我军发起突袭。
好在冀中八分区的司令常德善、政委王远音都是久经沙场与革命考验的指战员,在他们的带领下,5月底,八分区大部分机关和部队均已转移至安全区域。
唯有30团须留守原阵地坚持与日寇作战,待其他同志外撤后再行转移。
可就在常德善、王远音率先头部队完成转移后意外突发,30团竟失联了!
原来是30团不幸在饶阳五公村遭遇了日寇的合围突袭,为不让电台被破坏,所以暂时将电台藏了起来,以待退敌后再与分区联系。
然而常德善与王远音无从了解30团的情况,只能从九分区和军区处了解到敌人正在实行定期合围的作战计划。
6月7日,常德善与王远音决定不再干等,直接率部急行军沿原定行军路线寻找30团的下落。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进驻湾里、泥马头一带后,成功联系上了30团,双方计划于次日会合,彼时根本无人能预知这恰恰掉进了日寇的陷阱。
6月8日拂晓时分,八分区按计划进驻雪村。
我军正忙着部署岗哨、构筑工事时,五六十辆日寇汽车突然直冲临时驻地而来,明显来者不善。
与此同时,周围肃宁、饶阳、献县等多处的日寇也蠢蠢欲动,大有包围雪村之势,雪村突围战一触即发!
那么在司令与政委共同坐镇的情况下,此战为何还会成为“五一大扫荡”以来,冀中最惨烈的一次战斗呢?
惨痛牺牲
1942年,冀中八分区遭日寇突袭,司令员与政委均在突围战中不幸牺牲,此战到底打得多么惨烈?
6月8日清晨,暂时在顶旺村落脚的30团率先与日寇遭遇,战斗瞬间打响。
常德善与王远音率领的八分区机关也未能幸免于难,在日寇的强势火力压制下,23团2营全力掩护着分区机关且战且走,一路向北突围。
只可惜日寇早已居心叵测地设下了纵深包围,加之又有火力优势,完全可以用枪林弹雨封锁各大路口,这导致我军几次奋勇冲锋都未能突破包围圈。
无奈之下,八分区只能分路突围,常德善更是亲自带领一个连的战士直朝肃宁方向的日寇发起了进攻。
若说起来,常德善早在1929年就参加了红军,是靠着战功才一路从警卫员被擢升为正师级干部的,转战冀中后更是因战术灵活成了被日寇忌惮的“冀中之狐”。
可即便身经百战,常德善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在大白天里率部在毫无天然屏障的平原地区杀出重围,但为给八分区寻一线生机,除奋力一搏外他又别无选择。
终归天不遂人愿,奔袭突围的过程中,我军战士体力逐渐下降,配备自行车甚至战马的日寇一步步将包围圈缩小,进攻也越来越猛。
眼见着日寇越逼越近,常德善明白自己很难全身而退。
于是在抵挡进攻的同时,常德善命令机要员和电报员即刻销毁重要文件,并让他们伺机同地委干部一起突围,尽早将雪村的情况汇报给上级领导。
至于常德善自己则毫无退意,多处负伤后依然坚持战斗,直至被击中头部英勇牺牲才无力再杀敌,可谓是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另外一边,政委王远音同样率领一队人与日寇展开了激烈交锋,但到底难敌日寇的猛烈进攻。
双腿均受重伤后,王远音决心用自己最后的力气为其他同志争取突围时间,于是他让其他战士快跑,自己则拖着残躯尽力拖延身后的追兵。
最终王远音为不落入敌手,决然地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以身殉国时他才26岁。
除常德善、王远音这两位正师级干部外,30团政委汪威、副团长肖治国、总书记沈笑天等中高级指战员也都英勇就义了。
此战过后,八分区的幸存者寥寥无几。
如此惨剧很快传到了党中央,毛主席对此非常重视,了解详细情况后他敏锐地察觉到了问题所在,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雪村突围战打得这般惨烈呢?
痛定思痛
1942年6月,两个正师级干部相继牺牲于雪村突围战,毛主席得知如此惨剧后亲自组织修改了一项军事惯例,此举有何深意?
“太惨烈了,不深的沟道里躺满了尸体。”
即便雪村突围战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在提起那场恶战时,村里曾目睹过战后惨状的老人仍心有余悸。
事实上雪村虽小,但雪村突围战却是“五一大扫荡”以来,我军在冀中地区打得最激烈、牺牲也最惨重的战斗之一。
而若论及此战如此惨烈的原因,就不得不提突围战打响以前,常德善与王远音产生过的分歧与争论。
据时任冀中军区司令的吕正操回忆录所述,常德善分析敌情后预测日寇此番会有大动作,在周边多处敌军都蠢蠢欲动的情况下,八分区应该趁夜突围、尽早转移。
然而根据过往扫荡的规律,日寇往往是来势汹汹的扫荡一番后就会自行撤走。
再加上王远音自参加革命以来一直从事政治类工作,作为政委他必须考虑到根据地后续的政治建设问题,因此王远音并不同意常德善的主张。
首先从根据地情况来说,王远音认为常德善选定的子牙河东属于游击区,群众基础远不如原来的根据地。
再则王远音也提出,明知日寇即将发难,八分区的机关和部队却连夜转移走了,即便事出有因也依然无法向群众交代。
因此常德善与王远音在是走是留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且从理性角度来看,他们的主张均是从大局出发,为的也都是实现击退日寇、保卫人民的崇高理想。
最终常德善决定尊重王远音的意见,毕竟自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以来,部队中就保留了政委拥有最后决定权的军事惯例。
然而毛主席了解到雪村突围战前常德善与王远音的分歧后,亲自组织修改了这项军事惯例,决心不让血泪教训重演。
1942年9月1日,中央军委正式做出决定,取消政委的最后决定权,军事行动一律由军事首长决定。
只可惜牺牲于雪村的英烈们再无复生的可能,如今雪村附近的居民依然常去烈士陵园祭扫,“雪村突围战烈士纪念碑”也如实记述了那段悲壮的过往,供后人凭吊。
归根到底,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是我党我军无数将士不畏艰险地奋战14年才得来的宝贵战果,所有牺牲于日寇之手的英烈都应当被后辈永远铭记!
参考文献:
[1]刘佳,郭冰. 悲壮惨烈的雪村战斗[J].共产党员(河北),2024,(09):55-56.
[2]娄月. 血洒冀中的王远音[J].文史精华,2011,(08):21-27.
[3]南太平,吕学章,孙正开. 常德善烈士生平纪略[J].文史精华,2005,(S1):31-35.
[4]丁晓山. 铁骨铸就的历史丰碑:雪村突围战[J].炎黄春秋,2022,(05):65-6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