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这道“涨价题”,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英伟达递到中国买家面前的一张试卷:你愿不愿意为进入门槛、供应确定性和品牌粘性再多付一点钱?
事情起于美国方面对销往中国的 H20 收取 15%“许可费”。英伟达的应对并不意外——把标价抬到更高位,用价格把新成本“抹平”,外媒口径里是上调约 18%。
这看似简单粗暴,其实是典型的毛利保护:抽成按营收计提,只能通过涨价守住单卡的毛利金额;
即便如此,单项业务的毛利率仍会往下挪一格,而公司整体毛利率只会小幅受挤压。从资本市场的计算器看,这笔账过得去。
可真正难解的,并不是价格。H20 在中国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可解释的安全性”。
当关键行业的采购把“可控、可审、可追溯”放在招标首页,任何一张更高的报价单,都必须先跨过合规的闸门。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监管层针对“是否存在位置可追踪”等敏感点逐条问询——在这条赛道上,安全是一票否决项。
=英伟达并非没有后手。围绕 Blackwell 的中国定制路线正在铺:传闻中的 B30A 走单芯片形态,算力相对旗舰减半但强于 H20;
另一端还有偏推理、定价更低的 RTX6000D。路径很清晰——拉一条“合规可售”的新产品线,用更强的性价比抢回心智。
但名称再怎么换、架构再怎么切,最终都要过两道坎:安全验证和长期供货。没过,谈不上规模采购;过了,才轮到价格与交付期的博弈。
买方侧并不被动。一线互联网公司的表态已经给出答案:手里有存量,短期不“接飞刀”;同时加大软件端优化,把同样规模的芯片压出更多吞吐。
稀疏化、量化、KV Cache 分层管理、算子融合……
工程团队每天做的这些“土办法”,叠加业务侧的延迟容忍度重构,推理 TCO 的下降往往是按季度结算的,不靠某一颗芯片就地翻身。
换句话说,谁能让“每瓦性能”更高、同样卡数塞进更多任务,谁就赢得预算会。
市场策略也在微调。
第一,议价模型从“性能/价格”变为“性能 × 合规 × 可得性”,权重写在合同里:交付窗口、替换条款、违约成本与技术路线的升级路径都会被写死。
第二,采购节奏拉长,把年度预算改成滚动窗口,避免一次性压货倒在政策拐点上。
第三,多源化成为共识:海外方案、国产替代、以及面向推理的“够用型”产品并行落地,减少单供应商的议价权。这里的“多源”,不仅是芯片品牌的多源,也是计算形态(GPU、NPU、专用推理加速)的多源。
回到英伟达这道“涨价题”,外界最关心的其实是——谁来买单?
从供应商角度,希望由客户承担;从客户角度,会把费用摊到合规验收、交付保障和软件优化上,再由业务端去“找回来”。
若 H20 仍陷于安全争议,或者新产品线无法给出稳定的交付承诺,买单者未必是中国客户,也可能是供应商自己——通过让利、配套服务或更具竞争力的替代型号,重新把合同拉回正轨。
这场博弈的“锚”,是确定性。对卖方,确定性意味着有章可循的政策边界和按时的供货能力;对买方,确定性意味着合规可审的方案与可预期的 TCO。
双方共同的语言是工程:能不能把“安全白盒化”、把“故障域”前置隔离、把“性能曲线”做成明明白白的 SLO。工程做扎实了,定价才有落点;工程飘着,涨价就是风险暴露器。
还需要盯的三个窗口期:
其一,Blackwell 定制款的送测与验收节奏,决定了年内是否有“替代 H20 的确定方案”;
其二,国产算力在推理端的规模化落地,决定了议价筹码能不能真正上桌;
其三,软件侧效率红利的兑现速度,决定了“先扛一阵”是不是现实可行。
三者的动态,都会回流到那张试卷的答案区。
所以,18%不是简单的加价,它是把“安全、供货、效率”三道题绑在一起的综合测验。
谁能交出合格的工程作业、谁能拿出可信的合规报告、谁能把每个 token 的成本继续往下压,谁才配在中国市场长期拿单。
我们追求的不是一时的跑分,而是一整年的电费账、运维账和风险账都算得过来——这,才是AI基础设施的现实主义。
参考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