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便捷的 “校园贷”,实则是套在学生身上的 “高利贷枷锁”,不少人因一时冲动陷入债务漩涡,甚至影响学业和人生。认清校园贷的真面目,树立理性消费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校园贷” 的三大常见陷阱
陷阱一:低息诱惑,暗藏高额费用。骗子常以 “日息万分之五”“月息 1%” 为噱头,看似利率不高,实则通过 “砍头息”“服务费”“逾期费” 等变相收费。例如,借款 1 万元,实际到账仅 8000 元,却要按 1 万元本金还款,年化利率远超国家规定的 36% 红线。一旦逾期,违约金按天翻倍,短短几个月就可能滚成 “天价债务”。
陷阱二:信息泄露,沦为催收工具。申请校园贷时,学生需提交身份证、学生证、通讯录等信息。若无法还款,骗子会曝光个人信息,甚至骚扰亲友和老师,以 “群发不雅照”“上门催收” 等方式施压,迫使学生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债务越滚越大。
陷阱三:诱导超前消费,制造还款压力。部分平台刻意引导学生贷款购买手机、奢侈品等非必需品,甚至推出 “以贷养贷” 模式。一名大学生为买新款手机借款 5000 元,因无力偿还不断借新还旧,半年后债务飙升至 10 万元,不得不休学打工还债。
理性消费的三个 “关键词”
量入为出:学生应根据生活费规划支出,优先满足饮食、学习等刚需,避免冲动消费。可通过记账 APP 记录开支,明确 “需要” 和 “想要” 的区别,不盲目追求品牌和潮流。
拒绝超前消费:对超出支付能力的商品,学会 “延迟满足”,通过勤工俭学、奖学金等合法途径积累资金,而非依赖贷款。记住:“花明天的钱” 容易陷入 “还不清的债”。
寻求正规帮助:若遇紧急开支(如医疗费),可向学校资助部门、家人或正规金融机构求助。部分银行针对学生推出低息助学贷款或信用卡,利率透明、监管严格,远胜于校园贷。
遭遇校园贷的应对方法
发现陷入陷阱,立即停止还款,保留借款合同、转账记录等证据,向学校保卫处或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告知家长,共同协商解决,切勿因害怕隐瞒而错过最佳处理时机。记住:校园贷中超出法定利率的利息无需偿还,法律会保护正当权益。
校园是学习成长的地方,而非盲目消费的 “战场”。拒绝校园贷的诱惑,守住理性消费的底线,才能让青春不被债务裹挟,安心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