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曾说:“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淬炼出的红色瑰宝,犹如黄土高原上不灭的星火,点燃了千万束民族复兴的熊熊火把,激励着新时代的追梦人、奋斗者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这座承载着中国革命记忆的圣地,从1935至1948年间,见证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的十三载春秋。正是在杨家岭的窑洞里、宝塔山的晨曦中,党中央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引领中国革命实现伟大转折,将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枣园油灯亮,红日照延安。”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斯西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2025年8月20日至23日,黄鹤之星领航班第十一期、第十二期的学员们来到红色摇篮——延安,沿着先辈足迹实地感受革命氛围,聆听革命故事,重温峥嵘岁月,学习、领悟、弘扬、传承延安精神,开启为期四天的涤荡灵魂、鼓舞人心的红色之旅。
开班第一课: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8月21日上午,学员们齐聚中共延安市委党校,共同参加黄鹤之星领航班企业家进修班开班仪式。活动伊始,全体学员肃然起立,齐声高唱国歌。雄壮的旋律回荡在会场,铿锵有力的歌声凝聚着学员们对祖国的赤诚与对事业的使命感,现场气氛庄严而激昂,为此次延安行奠定了奋进的基调。
中共延安市委党校校务委员李瑞青作开班致辞。她首先对黄鹤之星领航班企业家学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向学员们系统介绍了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的政治历史地位、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延安市委党校办学历史和教研情况,阐述了延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她指出,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往昔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到如今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延安始终坚守着红色的初心与使命。
“一片黄土地,两代领路人。全体学员要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践要求,以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在实地研学中感悟延安精神的滋养,锤炼党性修养、提升战略思维,真正实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致辞最后,李校委预祝大家能在这片满是红色记忆的土地上,深入领悟延安精神的内涵,将延安精神的薪火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澎湃动力。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会长吴剑文作开班动员讲话,他深情寄语全体学员:“去年是我第一次来延安,心灵受到极大触动,以后协会每年都要来延安学习。延安精神是跨越时空的宝贵财富,希望各位学员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将延安精神的红色基因融入创新创业实践,在攻克核心技术、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新时代企业家的担当,为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共延安市委党校校务委员李瑞青为黄鹤之星领航班授班旗,第11期学员刘叶晴与第12期班长李振华作为旗手接旗。
开班仪式后,中共延安市委党校老师刘延生以《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为题,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专题授课。通过系统梳理延安精神的培育形成、基本内容、时代价值,深入剖析其核心内涵,结合大量珍贵史料和鲜活案例,生动展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展现出的崇高理想和钢铁意志。授课既深刻阐释了延安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彰显的宝贵价值,又结合实际提出了弘扬延安精神的具体要求,为全体学员筑牢理想信念、夯实奋进决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启迪。这堂催人奋进的“开班第一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员们对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培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崇高革命精神,是体现在当代共产党人身上的一种政治品格、精神气质、道德风范和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延安精神以延安命名,但不局限于延安。延安精神的具体内容以各种原生形态在延安时期客观地存在着,具体表现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形成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劳模精神。1968年5月3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了题目为“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社论,首次向全国提出了“延安精神”这一重要的概念。
刘延生向学员们介绍,延安时期毛泽东著述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学习和时局》《论联合政府》等革命经典文章。《毛泽东选集》1至4卷,总篇数159篇,其中在延安写作的就112篇;《毛泽东文集》共8卷,总篇数802篇,在延安写作的就有385篇。
延安精神是伴随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成熟而培育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为延安精神的培育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延安精神是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历史进程中的延安精神,源于革命斗争实践和艰苦环境的锤炼与领导的率先垂范。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访问毛泽东后,曾在访问记中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有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寥寥数语,勾勒出共产党人贫贱不移、胸怀大局的光辉形象。
重温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其以历史亲身见证者的视角,提供了许多活生生的、一手的人物形象和实例。斯诺在陕北苏区每到一处,都惊讶于我党领导人的艰苦朴素。“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
“谈及延安精神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要说到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刘延生表示,延安精神特别之处,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吸收,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进取精神,发展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具有时代性、革命性、民族性的显著特征。
延安精神是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近百年历史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未来奋斗中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强大精神动力。延安精神指引了中国革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宣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刘延生详细讲解道,延安时期的政治方向是抗战、统战和建国,毛主席曾说“路线方针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力量,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应该从工作方法、思想路线两个层面来认识。“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统一。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是坚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革命情操。1941年初,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奉命开进南泥湾地区,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实行“屯田政策”。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且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指战员自己动手建窑洞、搭帐篷、挖野菜、制农具,逐步解决了吃住和生产资料问题。
讲座主题鲜明、精彩生动,既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又有历史厚度、情感温度,所有人听得专注,记得认真,让学员们经历了一场信仰、信念的深刻洗礼。课后交流中,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延安精神融入企业发展实践,特别是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绽放智慧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企业力量。
学员们说:“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理论武装,更是一次精神赋能,为我们在复杂经济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发轫于黄土高原的精神力量,既是驱动民族企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引擎,更是中国为全球科技创新贡献的东方智慧。”“延安精神正为构建新时代发展格局提供着永不枯竭的思想动能,让世界看见:真正的创新高地,永远建立在精神的巍峨高原之上。”
延安革命纪念馆:触摸历史,感悟精神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物资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写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上,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在延安实现的。
下午,黄鹤之星领航班学员们怀着崇敬之心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在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生动的革命场景中,切身感悟党的光辉历程和先烈们的崇高精神。
承载着特殊历史使命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设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这座占地1.43万平方米的红色殿堂,珍藏着3.6万件革命文物、1万余张历史照片和3万余册珍贵图书及调查访问资料百余卷。通过丰富的实物展陈和详实的文献资料,生动再现了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从老一辈革命家住窑洞办学的艰苦奋斗,到指挥千军万马驱除日寇的壮阔史诗。如今,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汲取奋进力量,日均接待8000余人。驻足这里,既是对革命传统的深情回望,更为新时代奋斗者提供了穿越时空的精神坐标。那些泛黄的手稿、磨损的军装和斑驳的枪械,正以无声的力量讲述着永不褪色的信仰故事。
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如茵的草坪与缤纷的花带构成庄严的底色。广场中央,由雕塑大师程允贤创作的毛泽东青铜塑像巍然矗立。来自天南海北的参观者在此自发列队,有人献上鲜花静默肃立,还有白发老者对着相机镜头整理胸前的党徽。学员们也都以敬仰的目光望向伟人雕塑,并让快门定格这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踏入纪念馆大门,学员们瞬间被一股庄严肃穆的氛围所包围。入口的三层台阶,隐喻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阶段。走进序厅,一组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与工人、农民及国际友人的群雕,迎面向大家走来。浮雕墙上,“1935年—1948年”字样,在宝塔山的衬托下熠熠生辉。大家沿着历史脉络穿梭于各主题展厅,认真观看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党在延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
“这是国家一级文物,是东征途中在清涧县袁家沟毛泽东写下《沁园春·雪》的小炕桌。”学员们认真听讲解员介绍,1936年2月,毛主席初到陕北,大雪皑皑,在红军面对更大困难、身处险境之时,伟人站在陕北高原上思绪万千,诗意顿生。回到自己所住的窑洞里,伏在这张小炕桌上,一气呵成,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诗言志”,诠释了毛泽东面对挫折不甘沉沦,重铸辉煌的莫大勇气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自信。“凝望着榆木炕桌时,仿佛看见毛主席披着旧棉袄伏案疾书的身影——窑洞外是封锁线上的枪声,油灯下却奔涌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词句。”学员感慨道。
在恒温恒湿的特制展柜前,小青马标本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姿态——俨然它是一位革命战士,四蹄坚定地踏在延安的黄土地上,鬃毛仿佛还带着王家坪清晨的露水。作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十年间唯一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重要“战友”,这匹通体青灰的骏马曾驮着伟人穿越黄土沟壑,从枣园的灯光到杨家岭的会场,马蹄声里回荡着《论持久战》的思考。学员们能清晰看见马鞍上磨损的纹路,那是穿越八十余载风雨与主人共同书写的革命密码,每一道褶皱都记录着“马背上的办公室”如何见证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当学员们推开覆着粗布门帘的窑洞复原区,木桌油灯的微光映照着泛黄的作战地图,耳畔突然响起纺车吱呀声与《南泥湾》的悠扬旋律。这是纪念馆通过沉浸式场景再现,复原窑洞、会议场景、战斗阵地等历史环境,搭配实物、人物蜡像等元素,让书本中的历史事件变得可感可知,使参观者一秒“穿越”回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学员们了解到,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当日军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施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危局下,八路军三五九旅以“一把镢头一支枪”的英雄气概挺进荒芜的南泥湾,短短三年间将这片“烂泥湾”改造成“陕北好江南”。学员们表示:“这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不仅粉碎了敌人‘饿死困死八路军’的阴谋,保障了边区军民的基本生存,更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我要去延安,北上‘朝圣’宝塔山”“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学员们在陈列大厅的尽头仿佛看到历史深巷处的一轴画卷:数万青年怀揣理想,如潮水般奔赴延安。大家不禁提问,民族危亡之际,驱使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和仁人志士从国统区、沦陷区、其他抗日根据地乃至海外历尽千辛、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延安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因为延安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和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有救国救民的方法和力量……”讲解员给出的答案令学员们深思激荡、血脉偾张。
十三载春秋更迭,延安这座火红的熔炉,以黄土地的厚重托举起中国革命的四大坐标——党中央结束长征的落脚点、全民族抗战的出发点、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田、解放战争战略转折的枢纽地。当学员们凝视着黑白影像里毛泽东同志在枣园煤油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触摸着纺车上的斑驳棉线,宝塔山的剪影与延河水的波光仿佛跨越时空,将杨家岭的晨钟、南泥湾的镢头、七大礼堂的掌声化作鲜活的集体记忆。
参观过程中,学员们纷纷流下了震撼而感动的眼泪,对于延安这片土地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有了深刻的体悟。学员们感叹:“这片用小米加步枪滋养革命的土地,正以具象化的历史细节,将‘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信仰镌刻进每位中华儿女的血脉,让延安精神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灼灼生辉、永续闪耀。”
王家坪革命旧址:
一张合影背后的父子情
从纪念馆出来,顺着旁边的小路,学员们来到位于东南方向的王家坪革命旧址。门口修有一座特征明显的大门,上方砌为拱形,刻着“八路军总司令部住址王家坪”。
王家坪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神经中枢”,在1937至1947年间承载着非凡的历史使命——这里既是中共中央军委与八路军总司令部的驻地,更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初期的军事指挥中心。在这方黄土窑洞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以非凡的军事智慧运筹帷幄,通过一道道电波指挥着抗击日寇的铁血雄师,谱写了人民军队从星火燎原到发展壮大的光辉篇章。如今,这片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不仅陈列着见证我军发展历程的珍贵文物,更通过详实的史料展示,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奠定解放战争初期战略优势的关键历史节点。
“王家坪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向,隔延河与城相望,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军委和总部机关在这里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日寇投降后,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讲解员介绍,1946年1月,毛主席由枣园搬到王家坪居住。在这里,他先后撰写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8篇。
现场,学员们支起小马扎整齐坐下,认真听取党校老师冯东红为大家讲授《毛泽东与毛岸英特殊的父子情》,通过细腻的历史叙事,将一代伟人毛泽东与爱子毛岸英之间深沉的家国情怀娓娓道来。那些泛黄书信中的殷殷嘱托、烽火家书里的拳拳之心,不仅勾勒出革命领袖作为父亲的温情侧面,更折射出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境界。
老师向学员们讲道,毛主席旧居门口的花坛边,立着一个相框,里面镶嵌着伟人与毛岸英的合影照片,是延安时期父子俩唯一的一张合影。这张照片拍于1946年春,从照片可以看出,当天的阳光很好,父子二人并肩而站,表情都比较自然。仔细观察照片的背景,发现这里正是拍摄点,后面山上的防空洞清晰可见。
照片背后蕴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1946年1月,毛岸英随苏共派往延安的医生一同乘飞机回到延安,毛主席抱病亲自到机场迎接,终于见到了颠沛流离、已24岁的儿子。据中央机关工作的老同志回忆,见到岸英后,毛主席的心情和身体一下子好了许多。
4月初的一天下午,尚在春寒料峭中的延安王家坪,见证了这对父子的亲切交谈。在王家坪住所旁的柳树下,毛主席与毛岸英围坐在石桌旁,主席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你还没有上过中国的‘劳动大学’,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在这个大学里,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交谈完毕,时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的师哲以防空洞为背景,留下了父子二人的珍贵照片。这次谈话后不久,毛岸英就遵照父亲的教导,自带口粮去吴家枣园上了“劳动大学”,成了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的一名学生。在农村,毛岸英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各种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学会了各种农活,还深入了解了农村社会状况,与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当历史细节与人性光辉在课堂交相辉映,学员们既为跨越时空的父子深情动容,更从这段承载着理想信念的红色家风中,汲取到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这种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洪流的家国情怀,正是激励当代奋斗者传承红色基因、在新征程上续写华章的不竭动力。
第10期学员张冰表示:“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因为他们能够用超出凡人的爱的方式,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人民,爱自己的祖国。”第11期学员童婷亦有所感触:“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才能更好,我们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走得更稳健!”
学员们步入始建于1943年的军委礼堂,其独特的四角飞檐大瓦顶彰显着传统建筑之美。15米的面阔与28米的进深构成庄重空间,而今完整复原着那个永载史册的历史场景——1945年8月15日在此召开的抗日战争胜利庆祝大会。置身此中,时间仿佛定格到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主席台上方“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的鲜红横幅依然夺目,两侧悬挂的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标准像目光如炬。原样摆放的木质长椅保持着当年与会者的座位格局,连台面摆放的搪瓷茶杯、铁皮话筒等细节都忠实还原。阳光透过高窗洒在斑驳的木质讲台上,依稀可见先辈们当年在此宣布胜利时落下的激动泪痕。
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继续探访革命旧址,两座黄土垒就的窑洞院落静卧在时光里,斑驳的门楣镌刻着历史的年轮。左侧毛泽东旧居内,粗布褥子仍平整地铺在土炕上,木质书桌上的煤油灯盏仿佛从未熄灭——那跃动的火苗曾彻夜不眠,照亮《论联合政府》的墨迹,笔锋所向处,一个民族的前路豁然开朗。移步右侧朱德旧居,剥落的墙皮上军用地图脉络依然清晰,南泥湾的稻浪与百团大战的烽烟在等高线间奔涌。如今,窑前枣树已亭亭如盖,而树荫里回荡的老一辈革命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誓言,正与新时代“实干兴邦”的号角隔空交响。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派大批飞机在王家坪上空轮番轰炸,扔下了许多炸弹。”讲解员向学员们讲述,面对危险局面,毛主席仍镇静地坐在窑洞里工作。几个警卫员多次请主席到防空洞里去,他总是说:不要紧,窑没事,厚着呢。还打趣地接过警卫员捡来的弹片说:“这个很好啊!可以打两把菜刀用。”
在协会秘书长胡文的带领下,11期、12期所有在场党员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并庄严宣誓。
学员们还欣赏了园区内非遗传承艺术家们带来的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边区十唱》等经典曲目和安塞腰鼓表演。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激情,让学员们时而屏息凝神,时而热烈鼓掌,此起彼伏的喝彩声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大家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延安: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第一天的红色研学之旅圆满落幕,学员们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感悟”的多维教育模式,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重走信仰之路。在延安革命旧址这片红色热土上,一孔孔窑洞诉说着“延安十三年”的奋斗史诗,一件件文物镌刻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密码。学员们抚触斑驳的桌椅、诵读泛黄的电文,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力挽狂澜的智慧与担当。五期班长柳海龙表示,延安研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通过研学,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责任担当,掌握了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要将延安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公司发展、为大武汉的建设贡献力量。
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活动结束后,学员们纷纷感慨:“延安精神不仅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更是中国企业家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战略清醒、激发组织活力的思想源泉。当代企业家传承延安精神,本质上是在赓续‘实事求是闯新路’的红色基因,用艰苦奋斗的创业本色和创新求变的发展智慧,书写新时代商业文明的中国答卷。”“这不仅是补钙铸魂的党性淬炼,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长征。我们将把窑洞里的马列主义真理、南泥湾的奋斗精神带回工作岗位,以‘革命+拼命’的劲头攻克‘卡脖子’技术,让延安精神的时代光芒照亮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文/李安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