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报陆续披露,一组数据让我这个老股民都感到震惊。再升科技、昆药集团这些股票,外资、社保、险资纷纷扎堆,股价表现却天差地别。更耐人寻味的是,同属创新药概念的舒泰神能涨700%,昆药却跌了20%。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刚入市时,前辈说过的一句话:"股市里最残酷的真相,就是牛市里也有人亏钱。"
一、长线资金的"精算游戏"
看着QFII、社保这些"聪明钱"的持仓变动,我常想起上海外滩那些精算师们。他们不会像散户那样盯着K线图患得患失,而是用数学模型计算每一分钱的去处。最新数据显示,184只股票被QFII持有,130只获社保青睐,这种集中度在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记得去年参加陆家嘴论坛时,一位摩根士丹利的朋友说:"我们现在选股就像米其林评星,差0.1分都不会要。"这话虽然夸张,但看看深圳机场的持股变化就明白了——养老保险基金精准增持420.9万股,连零头都算得清清楚楚。
二、"赢家通吃"时代的生存法则
在这个机构主导的市场里,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赢家通吃"。今年机器人概念火爆时,我的邻居老王重仓了某家"龙头",结果股价腰斩;而同期某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却涨了3倍。后来用数据回溯才发现,前者虽然名气大,但机构参与度其实很低。
行为金融学有个概念叫FOMO(错失恐惧症),现在机构比散户更怕踏空。但他们不会广撒网,而是像狼群捕猎一样集中火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248家创新药公司中,只有66家上涨——机构们早已用大数据筛出了最肥美的猎物。
三、破解机构密码的量化钥匙
十年前我也迷信"机构调研名单",直到发现调研和买入完全是两回事。后来偶然接触到量化分析,才明白真正的机构动向都藏在交易行为里。就像法医通过蛛丝马迹还原案发现场,我们也可以通过数据还原资金轨迹。
以舒泰神和昆药集团这对"冤家"为例:
表面看昆药基本面更稳,但量化系统显示的橙色"机构库存"数据却道出真相:
舒泰神的机构参与度持续活跃,就像黄浦江的潮汐般规律;而昆药的资金痕迹时断时续,像梅雨季节的毛毛雨。这让我想起《围城》里那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只不过在股市里,"城"是机构用资金垒起来的。
四、前瞻性指标的魔力
最让我震撼的是某些股票在启动前的数据特征。去年观察到两只后来涨幅前十的个股,当时股价平平无奇,但量化系统已经显示异常:
上面两只股票也都是这轮行情涨幅前10的个股。就像我红框标识的部分,股价没涨但是「机构库存」数据已经很活跃了。说明机构资金积极参与交易,那不就是「机构抱团」了!所以真正难得不是看不到「机构抱团」,是你观察的方式不对。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看着36万亿险资正在加速入市,我常想起自己交过的学费。现在的市场就像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个齿轮都严丝合缝。散户想分一杯羹,要么把自己变成齿轮的一部分,要么学会看表盘。
有位做私募的朋友跟我说:"我们现在选股要过五关斩六将,比选女婿还严格。"这话虽然戏谑,但反映出一个趋势:随着外资占比提升,A股正在从菜市场向精品超市转型。
声明:
本文所涉信息与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处理。
凡是以本人名义推荐个股或指导操作的均属诈骗行为,本人从未也绝不会组建任何收费群或开展荐股业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