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转向:告别“拆迁暴富”,迎来“四好”新时代
拆迁补偿缩水50%?2025城市更新新规终结暴富梦
国家发文定调!今后城市更新只做四件事
海珠6万补偿VS花都6600元:同一城市更新,两种命运
2025年城市更新的政策转向已成定局,住建部发布的《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导则》划清了一条红线:土地价值神话终结,公共服务跃居核心。这份文件要求各地“无体检不更新”,把老旧小区改造、管网升级和公共空间优化作为硬指标。过去十年依靠拆迁一夜暴富的故事,正在被更公平、可持续的模式取代。广州三元里村的补偿价便是缩影:国有私宅货币补偿从巅峰期的10万/㎡骤降至1.68万/㎡,叠加全部奖励勉强到2.39万/㎡,相较于周边5万/㎡的新房成了名副其实的“骨折价”。当地村民老李坦言,拆迁补偿甚至覆盖不了同地段的首付,但换来的是按时交付的回迁房和焕然一新的社区公园。
补偿标准的理性回归,根植于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降幅收窄至8.7%,但土地溢价空间已大幅压缩。花都区率先打破“一村一策”旧规,实行货币补偿封顶6600元/㎡、房票安置7500元/㎡的统一标准,不足部分按3800元/㎡补足。这套机制已覆盖全区14个旧改项目,避免了个别村居坐地起价的乱象。类似地,南京推行的房票新政赋予被征收人全市范围购房权,选择房票可享最高15%的财政奖励。秦淮区居民张女士用房票购入一套小三居,比现金补偿多出12万元收益,还能消化主城区的商品房库存。这种从“博取土地红利”转向“保障资产流动性”的逻辑,让更多人分享城市发展的普惠价值。
政府主导取代开发商模式,是破解旧改烂尾的关键。广州罗冲围片区的蜕变便是实证:珠江实业集团牵头实施“安置先行”,复建房开工早于商业地块开发,确保2026年底前所有村民回迁。三元里村更获得国家专项借款166亿元,首期71亿元已投入管线改造和绿化工程。国资入场不仅化解了房企暴雷风险,还通过法治框架压缩博弈空间。广州新规明确:改造方案获三分之二村民同意即可强制执行,逾期签约将取消时限奖励。赣州章贡区对拖延户取消6000元/㎡的额外补贴,严格依规征收。去年底天河冼村的强拆获得九成村民支持,网友评论道:“少数人绑架多数人的时代过去了,公平衡量得失才是真章。”
普惠化更新正重塑城市基因。2024年全国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惠及1.2亿居民,其中北京杨梅竹斜街项目保留胡同原貌,植入24小时书房和社区食堂,让历史文脉与便民服务共生。深圳湖贝村拿出20%的改造土地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吸引头部企业落地,预计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海珠区赤岗西路虽有个别项目补偿达6万/㎡,但仅适用于国有土地且绑定按时签约、参与社区共建等义务。这种“以权益换品质”的机制推动民众从被动受益转向主动参与。
民生工程的提质增效已深入人心。住建部“四好建设”理念提出后,各城将加装电梯、适老化改造列为优先项。上海长宁区虹桥新村完成80部电梯安装,老年居民上下楼不再犯难;成都锦江区投入4亿元翻新地下管网,消除内涝顽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指出,补偿标准回归资产价值是土地财政转型的必然,而更高质量的公共配套补齐了长期短板。当补偿款不再支撑阶层跃迁,城市韧性、文化保育和邻里温度正成为新的财富度量尺。
展望未来,城市更新告别造富神话绝非退步。它以土地价值的理性化为前提,换取更公平的资源分配和更可持续的社区生态。普通人不必再赌拆迁暴富,却能切实享受绿道延伸、医疗资源下沉、家门口就业的便利。这是城市成熟期的必经之路——用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书写所有人的福祉篇章。
(正文结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