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国际顶级期刊Cell发表了来自中国科研团队的突破性研究。景乃禾教授(广州国家实验室)、José C. R. Silva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李欢欢研究员(广州国家实验室)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开发了一种纯化学小分子诱导技术,首次实现了小鼠胚胎干细胞(ESCs)向胚胎奠基细胞(iEFCs)的高效转化 (Li et al., 2025)。这项研究不仅突破了传统胚胎模型的构建瓶颈,更在体外完整重现了从早期谱系特化到器官发生的全过程。
一、研究背景
胚胎发育研究长期受限于伦理壁垒和技术瓶颈。传统胚胎模型依赖复杂的细胞组装(如混合胚胎干细胞、滋养层干细胞和胚外内胚层样细胞)或外源基因表达(如Gata6/Cdx2转基因),存在效率低(<20%)、发育保真度差和难以模拟器官发生三大缺陷。
早期胚胎细胞具有全能性,能自主分化形成胚胎及胚外组织;而实验室常用的多能干细胞(PSCs)仅保留胚胎内部组织的发育潜能。过去十年间,研究者尝试通过激活Stat3信号诱导“桑葚胚样细胞”(MLCs),或优化培养条件模拟着床后发育,但始终未能建立贯穿整个胚胎发育周期的完整模型。
化学小分子因其时空可控性和无遗传修饰风险的优势,逐渐成为细胞命运重编程的新工具。例如,经典的“2i”抑制剂组合(PD0325901和CHIR99021)可维持初始态多能干细胞。本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能否通过小分子直接逆转ESCs的发育时钟,使其回归具有全能性的胚胎奠基状态?
图文摘要
二、研究思路与实验设计
研究通过两个核心阶段实现全化学诱导胚胎发育:
第一阶段:胚胎奠基细胞(iEFCs)诱导
团队筛选出小分子组合(ALK5抑制剂E616452 + RARα激动剂AM580 + GSK3β抑制剂CHIR99021),60小时内将小鼠胚胎干细胞高效转化为分子特征匹配8-16细胞期胚胎的iEFCs。单细胞转录组证实其高表达桑葚胚标志基因(如Stmm3、Dppa3),染色质可及性分析显示早期胚胎调控元件被激活。
第二阶段:胚胎模型(iEFC-EM)构建
iEFCs在含TRULI(LATS抑制剂)、ACTIVIN A、XAV939(Wnt抑制剂)、BMP4和FGF4的培养基中培养36小时,自组织形成三大囊胚谱系(滋养层CDX2+、原始内胚层GATA4+、上胚层OCT4+)。随后在三维培养中形成类囊胚结构(效率95%),并发育至E8.5器官发生阶段。
验证体系:通过体内嵌合实验(贡献胚胎及胚外组织效率47-73%)、单细胞转录组追踪发育轨迹、高分辨率成像记录形态动态变化三重验证。
三、研究主要结果
1、小分子筛选实现ESC向胚胎奠基细胞的高效转化
研究团队通过小分子化合物筛选,建立了一种无需转基因的化学重编程策略。从ESC向胚胎奠基细胞(EFC)转化的核心在于诱导囊胚谱系关键转录因子的共表达。初始筛选发现,ALK5抑制剂(E6165452)与RARα激动剂(AM580)联合GSK3β抑制剂(CHIR99021)可激活GATA6并维持OCT4表达。进一步优化条件(命名为K4方案)后,小鼠ESC经60小时处理,84.0%–87.6%的细胞同时表达CDX2/GATA6(图1C-D),且78.5%的细胞共表达OCT4/CDX2(图1D)。染色质可及性分析(ATAC-seq)显示,iEFCs的染色质开放区域富集于早期胚胎发育关键因子(如Tfap2c、Sox15、Tead1/4)的调控位点(图1I-J)。这一方案在三种不同品系的小鼠ESC中均验证有效。
图1 候选筛选可识别将ESC重新编程为胚胎创始人样细胞的小分子
2、iEFCs分子特征精准匹配8-16细胞期胚胎
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揭示,iEFCs与天然8-16细胞期胚胎高度相似(图1F)。联合分析18,974个小鼠自然胚胎单细胞数据发现,iEFCs特异性高表达桑葚胚阶段标志基因(Stmm3、Dppa3、Fbp2、Bhmt、Calcoco2)(图1H),而ESC特异性基因(如Nanog)显著下调。关键转录因子Oct4、Gata6、Cdx2在iEFCs中的共表达模式与早期胚胎未分化状态一致(图1G)。此外,iEFCs染色质开放区域集中于桑葚胚标志基因(Fbp2、Calcoco2、Krt8)的启动子及增强子(图1K),证实其分子特征回归至胚胎奠基阶段。
3、iEFCs在体内外贡献所有囊胚谱系
体外实验中,95%的iEFCs可自组织形成类囊胚结构(胚状体),并空间分化为EPI(SOX2+)、TE(CDX2+)及PrE(GATA6+)谱系(图2B-F)。体内嵌合实验表明,iEFCs注入8细胞期胚胎后,可贡献至囊胚的所有细胞区室(EPI/TE/PrE)(图2J-K)。在E6.5嵌合体胚胎中,iEFCs来源细胞占所有谱系(包括EPI、原始条带、胚外内胚层等)的约50%(图2N-O),且转录谱与野生型细胞高度一致(图2P-Q)。相比之下,ESC仅局限于EPI谱系贡献(图2J-L)。
图2 iEFC能够通过母胚和体内嵌合体测定产生所有胚胎和胚胎外谱系
4、化学特化培养基驱动iEFCs快速定向分化
通过第二阶段化学诱导(含TRULI、ACTIVIN A、XAV939、BMP4、FGF4的特化培养基),iEFCs在36小时内高效分化为TE(CDX2+)、PrE(GATA4+)和EPI(OCT4+)谱系(图3C-D)。单细胞转录组分析证实,分化后细胞与E4.5囊胚三种谱系分子特征匹配(图3E-G)。谱系倾向性评分显示,iEFCs从多能状态快速转向囊胚谱系特化(图3I)。TE谱系进一步分化为极性(CDX2+)与壁层(KRT18+)滋养层细胞,模拟体内囊胚植入前的分化进程。
图3 通过第二阶段的化学处理将iEFC指定为囊胚样谱系
5、iEFC-EM重现原肠胚形成关键事件
iEFCs在三维培养中自组织形成胚胎模型(iEFC-EM),成功模拟原肠胚形成:第4天形成双层杯状结构(图4D);第5天出现前羊膜腔(PAC);第6天形成原始条带(T/Brachyury+)、羊膜腔(AC)及胚外体腔(EC)(图4B)。组织学切片显示上皮-间质转化(EMT)特征:E-cadherin下调、N-cadherin上调(图4N);FOXA2+轴向中胚层及FOXA2+GATA4+定形内胚层(DE)正确分布(图4M)。模型在三个独立ESC品系中均验证有效。
图4 iEFC高效、快速、准确地生成一个胚胎模型,概括了自然胚胎发生
6、iEFC-EM分子图谱高度模拟E7.5天然胚胎
第6天iEFC-EM的单细胞转录组与E7.5自然胚胎高度匹配(图4O)。鉴定出24种细胞类型,包括前原始条带、轴旁中胚层、脏壁中胚层等(图4P),并重现卵黄囊造血(RUNX1+血岛)及血管生成。胚外组织分析揭示TE来源的滋养层干细胞(TSC-1/2)、蜕膜驱动细胞(Sox11+Igfbp2+Fn1+)等7个亚群,证实其发育潜能超越现有胚胎模型。
7、胚外滋养层谱系发育获得突破性进展
iEFC-EM的滋养层谱系展现出高级发育特征:壁层与极性TE共同贡献形成外胎盘锥(AP2γ+)、绒毛膜腔细胞。移植实验显示,iEFC-EM可诱导70%的假孕母鼠子宫蜕膜化,与模型内蜕膜驱动细胞的存在相符。滋养层细胞进一步分化为海绵滋养层(Ascl2+)、合胞体滋养层(Dio3+、Tfrc+)等亚型,覆盖胎盘发育关键阶段。
8、器官发生阶段结构完整性与功能化验证
第8天iEFC-EM形态学媲美天然E8.5胚胎:形成14对体节、前/中/后脑区、神经管、心管(MHC-II+)、视泡、尿囊及尾芽(图5A-E)。单细胞转录组分析鉴定出20种胚胎细胞类型(包括脊髓、神经嵴、原始生殖细胞)和7种胚外细胞类型(图5F)。心管跳动、体节分节及肠道形态等特征均证实其发育完整性(图5B-D)。模型成功捕获神经嵴(Sox2+)、脑分区(Otx2+Foxg1+)等过去胚胎模型未实现的细胞类型(图5F)。
图5 第8天的iEFC-EM在形态和分子特征上与 E8.5 胚胎非常相似
9、卵黄囊造血与神经管形态发生的分子证据
卵黄囊分析显示:RUNX1+血岛定位于卵黄囊中胚层,CDH5+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网络,重现原始造血过程。神经外胚层分化为前脑(Otx2+Foxg1+)、中脑(En1/2+Wnt1+)及后脑(Hoxa3+)(图6C-D)。免疫荧光证实神经管SOX2+、脊索T+区域的空间分布(图6E),且OTX2与PAX6在前脑区共定位(图6F),分子模式与天然胚胎高度一致。
图6 iEFC-EMs的神经发生、心源发生和体质发生
10、内胚层发育与原始生殖细胞(PGC)进展
iEFC-EMs成功模拟了内胚层器官的形成和原始生殖细胞(PGC)的发育过程。内胚层发育分为胚胎内胚层(形成前肠和后肠)和胚外内胚层(形成卵黄囊)(图7A)。在胚胎内胚层中,前肠(foregut)表达标志物 FOXA2 和 SOX17(图7B),而后肠(hindgut)则表达 CDX2(图7C),这与自然胚胎中的表达模式一致(图7B, C)。胚外内胚层发育形成卵黄囊(yolk sac)。更重要的是,研究在 iEFC-EMs 中检测到了原始生殖细胞(PGCs),这些细胞表达关键的 PGC 标志物 BLIMP1(图7D),并显示出 PRDM14 和 DAZL 的转录特征(图7E)。这些 PGCs 表现出迁移特征(图7F),定位在尿囊基部(base of the allantois)附近,模拟了自然胚胎中 PGCs 从原条向生殖嵴迁移的早期阶段。这些结果表明,iEFC-EMs 能够准确再现内胚层器官形成和 PGC 的早期发育与迁移路径。
图7 iEFC-EMs的内胚层发育和PGC进展
四、结论与核心发现
本研究首次实现了全化学诱导的胚胎全程发育模型。iEFC-EM在体外成功重现了小鼠胚胎发育的核心里程碑:
谱系完整性:涵盖胚胎本体(三胚层、神经管、体节)、胚外组织(滋养层、卵黄囊、尿囊)及原始生殖细胞
发育保真度:形成6-14对体节、前/中/后脑分区、搏动的心管、RUNX1+血岛、SOX2+神经嵴
分子一致性:单细胞转录组显示与天然E8.5胚胎细胞类型相似性达90%以上
技术优势:效率提升至54.2%(传统模型<20%),无需外源基因或复杂细胞组装
五、研究意义与展望
这项研究颠覆了胚胎模型构建范式。化学重编程的高效率(95%囊胚形成率)和高保真度(器官发生再现)解决了领域内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其核心突破在于:“解锁”了多能干细胞的发育全能性。通过小分子精确逆转细胞发育时钟,使ESCs回归胚胎奠基状态,自发启动有序发育程序。
从应用角度看,iEFC技术将带来三重变革:
1、基础研究:为原肠胚形成、器官发生等“黑箱”发育过程提供实时观测窗口;
2、疾病建模:构建人源iEFC-EM可模拟先天畸形、探究发育障碍机制;
3、再生医学:奠基细胞的定向分化能力为器官再生提供新型细胞来源
值得深思的是,该技术虽在动物模型取得突破,但人类胚胎样结构的构建仍面临伦理约束。未来需建立严格的发育“红线”——例如在神经组织出现前终止培养。随着国际社会对合成胚胎的伦理框架逐步完善,这项研究或将成为打开人类发育密码的关键钥匙。
参考文献
Li, H., Guan, W., Huang, J., Shen, P., Wu, J., Luo, H., Yang, Y., Ning, S., Chang, L., Zhao, H., et al. (2025). A complete model of mouse embryogenesis through organogenesis enabled by chemically induced embryo founder cells. Cell.
识别微信二维码,可添加药时空小编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