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处暑”节气已至,东北地区早晚温差显著增大,
“春捂秋冻”的传统养生法再度引发关注。
如何科学“冻”出抵抗力?
哪些人群反而“冻”不得?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一科主任赵克明接受本报专访,
详解“东北式秋冻”的正确打开方式。
秋冻原理
中医认为,“秋冻”是通过逐渐接触冷空气刺激人体,增强抵御寒邪的能力,为冬季严寒打好基础。赵克明解释:“秋季适当‘冻一冻’,可让身体适应寒冷环境,避免一遇降温就过度添衣导致免疫力‘惰性化’。”但他也特别指出,这一方法仅适用于阳气旺盛、体质健康的人群,“如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患者,或儿童、老年人等抵抗力较弱者,盲目‘秋冻’反而易诱发疾病。”
秋冻三忌
“东北秋季干燥,但早晚温差可达10℃以上,防寒需‘外拒风邪、内护阳气’。”赵克明强调,东北秋冻有三大禁忌:
1.忌洗凉水澡:人体毛孔遇冷收缩,易致寒气滞留,诱发感冒或关节疼痛;
2.忌贪食冷饮:冰淇淋、冰饮料等寒凉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引发腹泻、腹痛;
3.忌“硬扛”晨昏低温:晚9点后及清晨5-7点气温骤降时,外出需增添防风外套,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寒风中。
有些人“冻不得”
赵克明提醒,以下人群应主动保暖,切忌跟风“秋冻”:
•儿童:肾气未充,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易受寒邪侵袭;
•老年人:肾气衰退,抵御能力下降,受凉后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慢性病患者:如哮喘、慢阻肺、慢性肾病等患者,寒气易引发病情反复;
•体质虚弱者:平日易感冒、手脚冰凉者,需优先护住颈、腹、足三处。
科学秋冻
针对东北气候特点,赵克明给出以下科学建议:
•润燥护肺:每日饮水不少于1.5升,可适量食用梨、百合等润肺食物,缓解秋燥;
•睡眠养阳:睡眠是养阳的最好方式,每日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耗损阳气;
•锻炼择时:避开清晨雾气或PM2.5超标的雾霾天,选择午后温度较高时段适度慢跑、打太极。
专家提醒
“秋冻”不等于挨冻
动态调节是关键
赵克明强调,“秋冻”需灵活应对天气变化,若户外活动后出现打喷嚏、流清涕等“受寒信号”,应立即增添衣物。“真正的‘秋冻’,是让身体感知自然温度变化并主动调节,而非机械式挨冻。”赵克明建议,市民可采取“洋葱式穿衣法”(详见T7版《沈城处暑衣语》)。
另据报道,随着全球气候波动加剧,东北今年或迎“更冷秋季”。赵克明呼吁市民:“养生需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莫让‘秋冻’变‘秋伤’。”科学御寒,方能安然度过“多事之秋”。
抓住今年补阳小尾巴!
处暑贴敷最佳穴位表流出
明日处暑将至,赵克明提醒市民,此时是今年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最后时机。通过穴位贴敷“三阳合一”(外界阳气、人体阳气、药物阳气),可驱寒固本,减少冬季呼吸病、关节痛等发作风险。
赵克明介绍,处暑贴敷延续“冬病夏治”理念,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旺盛的特点,将温阳药物贴于特定穴位,驱散体内寒湿,“例如慢性支气管炎、老寒腿等寒性疾病,冬季易因‘阳虚邪盛’复发,此时补阳可事半功倍。”
赵克明支招三类人群处暑贴敷最佳穴位表:
1.呼吸病患者(哮喘、慢阻肺、过敏性鼻炎患者)贴敷:定喘、肺俞、膏肓、天突、膻中穴;
2.关节寒痛者(老寒腿、风湿患者):除定喘、肺俞、膏肓、天突、膻中穴,重点贴敷涌泉穴及关节局部;
3.阳虚体质者:除定喘、肺俞、膏肓、天突、膻中穴,搭配足三里、肾俞等“扶正穴”,增强免疫力。
“阳气足,百病除。”抓住处暑前最后“补阳窗口”补阳吧!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彩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