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善拓聚珍·三研斋金石文拓本》
蒙中 编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5508-4809-2
开本:12开
定价:336.00元
好古搜求,历来是太平盛世文人们热衷的事情。清朝康雍时期,随着国力强盛、经济复苏,文化日趋繁荣,不少文人士大夫将精力转向对古代金石碑帖的寻访、收藏、研究、品鉴、把玩之类事情上,引领了风尚。
康熙末年,陈鹏年募工打捞出崩落在江水中的《瘗鹤铭》;雍乾年间,牛运震与褚峻合著《金石图》;乾嘉之际,黄易进行大量的访古访碑、研究活动……
这些均昭示着欧阳修、赵明诚开辟的金石之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复兴与深入发展。参与者的兴趣除传统经典的三代鼎彝、汉唐碑刻之外,更广泛至秦砖汉瓦、历代摩崖石刻、残碑断简,以及各类器物铭刻等。
人们之兴趣从单纯对书法的关注、研究,渐渐延展开来,开始出现更为文人参与、具有玩赏性的金石文字小品类的拓本收集与整理。
这类吉金残石、文房砚瓦、小品铭刻等古器物的墨拓集藏,从兴起到成熟,以嘉道时期嘉兴人张廷济为集大成者。其辑拓传世的《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十卷本(实物今藏于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最为著名。
《三研斋金石文拓本》即为乾嘉时期金石小品辑拓时风下的产物。
《三研斋金石文拓本》底本共二册,第一册集砚铭拓片五十余品,共三十八开;第二册集西汉石刻、铜镜、铜戈、钱范、帐构铜、兕觥、各类文房器物等铭文拓片五十余品,共四十三开。
现将二册合为一册出版,册序照旧,原大原色印制。同时附释文一册,便于读者使用。
这批金石文字拓片小品的汇集者,为乾嘉时人沈心醇。
沈心醇,字抱曾、匏尊,号讱斋、三研斋。浙江海宁人。工诗词,长于篆隶,尤精金石考证之学,为翁方纲、朱筠所赏识。应试北京,与苏州张瘦铜(埙)、曲阜桂未谷(馥)订文字交。乾隆年间任四库馆誊录,议叙分发贵州,任铜仁知县。著有《三研斋集》《历代建元考》《匏尊集》《讱斋诗抄》等。
关于此二册金石文拓本的流传递藏,前有嘉庆十六年(1811)六月十五日,沈心醇的儿子沈小研延请旅寓黔阳(今湖南怀化一带)的安嘉相在册首所作题跋。
至咸丰元年(1851)暮春,沈心醇孙子沈晴川请陈本恭在册尾题跋时,所在地已易为羊城(今广东广州)。
册中多处钤盖有晚清岭南著名收藏家何瑗玉的印鉴,应经过其收藏。后又归广东番禺籍叶恭绰(叶家文物编号为:文三〇)。
册中安嘉相与陈本恭氏前后题跋,均表示对这批拓本爱不释手,夸赞沈氏鉴古搜罗的眼力。安氏云:“余有研癖,视此百不逮一,顿令小巫缩舌。宋芝山、桂未谷、赵渭川皆余畏友。别三十年,忽于此册见之,弥叹遇合之奇。”喜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据二人记述,这套金石文拓本,原有三册,其中“砚铭铜跋钟鼎文”多为翁方纲鉴定。而现存二册中,仅存翁方纲钤印一枚,推想没能流传下来的另一册中,应该有翁氏的题跋钤印之类。
沈心醇对翁方纲执弟子礼,金石收藏方面的兴趣,自然也受翁方纲的影响。彼时京中围绕翁方纲的金石圈,沈也是其中的密切成员之一。乾隆年间,京中四库馆的开馆,对于京城金石学复兴也起到凝聚作用。翁方纲《翁氏家事略记》曾记载他在四库馆中的一些日常细节:
校勘之次,考订金石,架收拓本,亦日渐增。自朱竹君筠、钱辛楣大昕、张瘦同埙、陈竹厂以纲、孔约广森,后又继以桂未谷馥、黄秋庵易、赵晋斋魏、陈无轩焯、丁小疋杰、沈匏尊心醇辈,时相过从讨论,如此者前后将约十年。
《翁方纲年谱》中,也多处记载了与沈的密切交往:
乾隆四十三年(1778)
九月,为沈心醇井田砚作铭,铭曰:“田则画而课有牛,砚则磨而岁有秋。”砚背为琫,先生复为之铭,曰:“于胥斯原捧持勿谖。”(影3/599、《集外文》2/22B)
又为沈心醇暖砚作铭,曰:“金石相泽,水火相得,其占为发墨。”(影3/604、《集外文》2/22B)
十月,为桂馥暖砚作铭,曰:“不冶其凌,于阳之升。墨云如篆,其气如蒸。蛟龙缠之,来自怡亭。以未谷善篆,故铭之曰阳冰。”(影3/613、《集外文》2/22B)(按:此暖砚拓本见《三研斋金石文拓本》。桂馥于其侧记曰:“戊戌初冬,与匏尊同制暖砚。匏尊以铜,余以锡。迮君刻铭。未谷。”)
十月,宋葆淳购得王澍藏旧拓《雁塔圣教序记》,持至先生诗境轩。先生与桂馥、沈心醇同赏,并有跋于后。(影3/623)
乾隆三十八年(1773),自翁方纲得宋本《施顾注苏东坡诗》后,前后举行过二十余次寿苏会。这件传世珍本各卷前后,留下了众多参会者的题记跋文。参与寿苏会的士人,大都是在京的同僚幕宾。参与者中,自然也有沈心醇的影子。《三研斋金石文拓本》前后题跋诸家,其中同在《施顾注苏东坡诗》上留下题记跋文的圈中人就有张埙、桂馥、吴锡麒、陈鸿宾、宋葆淳等。
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日,在沈心醇三研斋的一次雅集中,翁方纲还将自己非常珍视的《施顾注苏东坡诗》携带而至供大家玩赏。此间,由桂馥执笔,用泥金墨在扉页上记下了这次雅集的情况。
另一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黄易旧藏的赫赫名迹——《宋拓武梁祠画像册》第十七开,方薰跋后,有一段小楷观跋,记录了另一批同好在三研斋中观赏过此拓本:“乾隆乙卯十二月二日,钱时霁、钮树玉、袁廷梼、顾广圻、翟中溶、何锦同观于三砚斋中。”跋的左下方被火烧毁,不见书者钤印。沈心醇传世墨迹少见,细审这段题跋的笔迹特征,与《三研斋金石文拓本》中沈氏笔迹完全吻合,应是沈执笔所书。
以上两段题跋的地点,都是沈心醇的三研斋,反映了彼时金石圈流行携带藏品访友、雅集、赏玩之风气,也佐证了沈氏与翁方纲、黄易等金石同好群体的密切关系。
从《三研斋金石文拓本》众多的题跋中,还能获知沈心醇在京城的金石朋友圈,以及这些金石文字、砚拓铭刻收藏来源与获取方式等诸多信息。
如在压胜泉拓片一侧,桂馥题跋记录了拓本的来源:
此钱名当金,从敝邑拓得。奉匏尊先生审定。未谷。(《博古图》谓之压胜泉。)
其后的一件古䦆,宋葆淳在题跋中记述了其得之于绛州,回京后赠送给桂馥,桂馥又转赠给了潘有为:
此器余得之绛州,携至京师以贻桂未谷。未谷不能保,为潘毅堂易去。安邑宋葆淳记。
这件古䦆拓本,还见于张廷济《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第一册中。嘉庆癸酉(1813)张氏在拓本一侧的跋文中提到,这件东西原是潘毅堂(潘有为)中翰所藏,后归萧珩。此后经宋葆淳介绍,与其他几件古器一起售给了张廷济。跋文中还提及此器著录于程瑶田《通艺录》,毕沅、阮元《山左金石记》,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是吉金中之烜赫有名者。
如此,结合《三研斋金石文拓本》中宋葆淳的这段题识,从而更清晰地了解这件古䦆的递藏脉络。
《三研斋金石文拓本》所汇集的砚铭,可谓品类丰富。这批拓本中,铭刻作者有苏轼、党怀英、陈道复、张凤翼、赵南星、郑梁、林吉人、黄莘田、方苞、王澍、余甸、恽寿平、朱琰、朱彝尊、沈廷芳、高士奇、翁方纲、徐后山、张燕昌、桂馥等。
既有集古字如集虞世南书作铭的,也有摹刻古人名迹于砚上,如缩摹《石鼓文》《瘗鹤铭》者。
《三研斋金石文拓本》收录的这批砚拓中,大部分与沈心醇所处时代不远,或为同时代朋友圈的文人砚铭,渊源有自,可以确认为真品。如其中收录的康熙时文人郑梁所铭随形砚,沈心醇在题记中指明:
此郑高州之文孙三云明经拓铭赠我,研亦留予三研斋经岁。
著名的藏砚家黄莘田十砚轩神品砚,有乾隆时人沈廷芳的铭文:
乾隆甲申元日,过十砚轩,黄丈莘田手赠此砚。
有意思的是,册中还保存了不少当时同好之间相互在砚上作铭刻辞的实物资料。如《翁方纲年谱》中曾记载,乾隆四十三年(1778)其为桂馥暖砚所作铭。二百多年后,暖砚实物已不知所在,而册中保存的拓本,足证文献资料记载。
对比张廷济《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三研斋金石文拓本》因流传中不知何时失去一册,因此在体量上逊于张氏所集,但二者在体例、品类、形制上非常类似。
《三研斋金石文拓本》收集、整理的时间,根据其上诸多题跋可知,是在乾隆四十几年,比张廷济《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收集、整理、告成的时间早三十年左右,且朋友圈和参与者也属于张廷济的前辈文士。
通过这批集拓,我们还可以了解乾隆年间兴起的这类古器物文字拓本的收藏、整理、把玩有以下时代特征:
一是早期文人们更重视其上文字,故平时拓存,更注重采集文字部分。对于整器外形细节完整的传拓保存,则要在更晚一些的道光年间,至六舟和尚所创造的全形拓这类手法出现,才开始流行起来。
二是这些拓本小品的拓制,大都不是专业拓工所为,多是沈氏本人平时经年累月的收集,或圈内朋友馈赠的积存。除去自己手里的藏品,还有雅集聚赏,偶然在朋友案头随手采集墨拓而成、分赠友朋者。因此拓片制作精粗水平参差不齐,保留了金石朋友圈小范围赏鉴存玩的特点。
三是文人纷纷参与器物铭刻,以文房器具,如砚台之类的作铭书刻已成流行之势。此类参与形式和历来讲究的书画题跋类似,慕古的文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共同参与,跨越时空,使得案头的器物并不只是物,还是承载人文的道器,在时间中鲜活存在,在文脉中绵延不绝。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独具的特色。
张廷济的这类集拓,传至今日者,已极珍贵,而《三研斋金石文拓本》则属于更早的稀见拓本,与宋本《施顾注苏东坡诗》,以及黄易的《宋拓武梁祠画像册》《仿古纪游》《访碑》《得碑》之类颇有相似,其上都留有诸多乾嘉时期,以翁方纲为首的京圈文人们的题跋、品鉴、玩赏信息。
更为可贵的是,《三研斋金石文拓本》为我们研究此风尚的兴起、传承、流变,提供了难得的样本,同时也是研究乾嘉金石学的文人趣尚,以及圈中相关人物之间交游的重要资料。
注:本文根据书中文字整理而成。
(点击小程序即可购买本书)
《金石善拓聚珍·三研斋金石文拓本》
蒙中 编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5508-4809-2
开本:12开
定价:336.00元
售价:268.00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