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李在明定下8月23到24日飞东京,会晤日本首相石破茂;紧接着马不停蹄飞华盛顿,24到26日工作访问,25日与特朗普在白宫会面并共进午餐。
镜头给到东亚另一头,首尔这边又甩出一张牌——在8月24日前后,也就是韩中建交纪念日节点附近,派出高规格特使团来北京,会见中方高层,递交一封李在明的亲笔信。表面看,是个三线并进的外交展示,步点卡得很准、话术也很讲究。
问题在于,招法对不对路,态度有没有传递错位,外界不难读出一股“亲赴美日、特使对华”的层级差。很多人问,这套“平衡术”还能玩多久?我看,该把这件事拆开来掂量掂量。
特使团阵容不低,有前国会议长朴炳锡,被称为“中国通”的金太年,还有朴钉;前总统卢泰愚之子、东亚文化中心院长卢载宪也在拟定名单里,以至于东亚文化中心原定25日的展览都宣布无限期推迟。
行程上,特使团预计会同中方高层碰面,并转交亲笔信。内容外界在猜,一种说法是信里包含邀请中国领导人出席今年10月在韩国庆州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镜头转向9月3日的纪念活动。中国方面要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与阅兵式,2015年朴槿惠曾亲自到场,那场景到今天还常被拿来对照。李在明这次迟迟不给准话,媒体普遍判断“很难出席”。这件事本身就是态度问题,尤其在东亚政治语境里,出席与否往往比讲话内容更刺眼。
![]()
更微妙的是,在一些媒体口径里,8月底的这趟访美打包了上千亿美元级别的半导体与船舶投资意向,被解读为向特朗普交“投名状”。内容细目材料里没有展开数字构成,我不去延伸,但这类资本级别的承诺,不管是对当地建厂还是采购项目,在产业安全和供应链博弈上,都会直指中国市场的敏感神经。你让北京怎么读这封“亲笔信”?是礼节,还是姿态?这就不只是文风,而是战略排序。
有人说,特使团是高规格,阵容摆得足够了,中方应该会领情。我不这么乐观。特使的意义在于解决难题、传递信息,但不等于能替代政治承诺,更不等于能覆盖层级落差带来的心理落差。尤其是当年文在寅政府时期,特使加亲笔信的打法曾经带来过缓和,如今环境更冷、更硬:萨德阴影未消,半导体对华限制明确存在,双边经贸出现波动。
韩国2023年对华贸易31年来首现逆差,半导体对华出口下滑严重。商界传递的焦虑很直白,依存度还在那儿,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这道基数也摆得很清楚。换个角度看,这份亲笔信就像商界推着政界写的“安民告示”,可北京要看的绝不止是告示的措辞,而是接下来的动作清单。没有动作,亲笔信只会更像“占位”。
现实就这么残酷。韩美同盟是纸面上的条约,也是产业上的护城河。美国对韩国半导体外循环的限制、对先进制程对华出口的规训,像一张网,不是首尔想摆脱就能摆脱。话说回来,政策约束是一回事,策略表达是另一回事。李在明政府若真想修复对华关系,该把筹码往哪儿放?我给出三条观察线,不做超出事实的延伸。
第一条线,阅兵与高层互动。现在的信号是李在明很可能不出席9月3日活动,这个缺口怎么补?特使团被安排在建交纪念日附近,是个加分点,但不够。要让北京觉得诚意到位,后面就得有更高层级的访问安排,哪怕不是马上,也得把时间窗口和议题清单摆出来。
![]()
亲笔信可能包含邀请中方领导人10月赴庆州参加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对会议本身是好事,但在中韩双边语境里,还不足以对冲阅兵缺席带来的政治落差。更务实的做法,是在秋季给出一场双边的、非多边场合的对表机会,让两国团队围绕卡脖子的议题坐下来说人话。
第二条线,安全议题的止损。萨德之于中韩关系,就像咽喉里的一根刺。材料里没有新的政策调整,我也不做延展。但至少可以承诺对敏感军情合作不再追加“惊喜”。比方说对外军品合作与印太安全倡议的表述,少一点带节奏的高调,多一点“商业优先”的技术细化。对华来讲,这不是要韩国“选边”,而是要降低突发性风险。如果安全议题的噪音不降,产业议题的共识就很难升。这条逻辑在2017年之后的每一次波动里都被验证过。
第三条线,产业链的“可验证承诺”。经贸层面,大家都在讲事实:2024年的双边贸易额在3000亿美元级别,半导体对华出口依存度仍然很高。问题出在规则的边界。亲笔信可以写“加强合作”,但没有配套的“可验证”动作,等于写在风里。什么叫可验证?对华供货的稳定清单,研发合作的合规路径,第三地项目的联动机制,这些都能量化、能追踪。
首尔可以把敏感制程和民用高端应用拆开打包,给出合规说明和风险隔离框架,这样既不触碰华盛顿的红线,也能给北京一个可执行的抓手。别忘了,企业才是利益承载体,给企业稳定预期,才是真正的修复。
那接下来该看什么?
一是看特使团与中方会面的议题密度,尤其是有没有围绕经贸与安全的具体“工作组”对接的安排。如果只是礼节会谈+递信,说明这趟更多是态度展示。
![]()
韩国有没有可能两头都要、两头都不丢?在竞争加速的大气候下,“中间地带”在缩水,这不是政治口号,是供应链的物理事实。你要保有中间位置,就得在某些节点做加法,而不是处处做减法。比如,在技术可控的范围内把中韩产业合作的“非敏感清单”做厚做实,用工程和标准去替代政治争吵;比如,在安全议题上对外宣介少一点猎奇包装,多一点实操降噪;再比如,把中国市场视作“长期资产”,而不是“周期交易”。这三条,哪怕只是一半落实,亲笔信的含金量都会被放大。
再说中方会怎么看。北京对“对等”的重视,是刻在骨子里的。你带来诚意,也要带来对等尊重;你想要市场,也要给出协同。对等不等于对称,双方体量不同,诉求也不同,但在议题选择和层级安排上,能不能体现彼此的优先级,这是关键。亲笔信,如果是邀请对方十月去庆州参加APEC,那就更应该在双边层面找一个“对表动作”,不然容易变成“多边场合里的双边诉求”,这种搭车玩法,短期有用,
落回标题里的问题:亲笔信送到北京,以为中方还会照单全收吗?信,值得收;账,不会白给。北京不会拒绝沟通,也不排斥修复,但会把动作与承诺对齐,把层级与诚意对齐。对首尔而言,想让这封信生效,就得在后续补齐三个动作:给出一场具名的高层双边安排,哪怕是时间窗的承诺;在敏感议题上设置“止损线”,别再制造突发惊喜;把经贸合作写成清单,给企业和监管各一份“可验证的作业”。做到这三点,亲笔信就不是“姿态”,而是“节点”。
说到底,东亚的棋盘不缺招式,缺的是勇气和定力。李在明这次走了一步“特使+亲笔信”的棋,走得不算差,但也谈不上妙手。棋盘还在,棋局变紧了。愿不愿意把重子落在修复这一边,愿不愿意用可验证的承诺换取可持续的空间,答案不在信里,在后手里。等到9月3日礼炮响起,等到10月APEC的号角吹起,我们自然会有答案。到那时,所有的“姿态”都会变成“账面”。账,得对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