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家不和,儿女受苦”,“亲家不争,女儿安宁”。儿子结婚后深有体会这些老话。
对于亲家关系能说很微妙,按理说,两家人没有血缘关系,明的说,亲生女儿的最亲近的家人。两家人能处好,家和万事兴,处不好,女儿夹在中间受气和委屈。
至今儿子结婚十年,这十年里,我和亲家从陌生人变成了熟人,再到现“默契搭档”,其实中间也产生不少的摩擦呢!
而我们相处秘诀就是,即使与亲家关系再好,请勿忘记这些老话,听着是简单,但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当然也是处理亲家关系的一个“秘密武器”。
十年前,因与亲家同时装修新房关系不错,儿子文安与儿媳元元一来二去在一起。所以婚礼当天,两家人有说有笑,互相祝福,相信未来的日子那时一定顺风顺水。却没有想到,婚后生活不是想象那么简单。
文安和元元结婚第一年的春节,按照老家规矩,新婚夫妻应该随男方回老家过年,可元元父母不同意,说外祖母想两个孩子,非要他们回女方老家。同理,文安的爷爷奶奶也想看看孙媳妇。老伴和我心里很膈应,而为了不激化矛盾,还是答应了。
经过这件事情,我开始意识到,亲家关系不是那么简单,不是老话这么说“亲家亲家,亲而不家。”亲家之间,名义上是亲戚,但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和想法,不能太随便。
三年后,文安和元元孩子出生了,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却没有想到,因为孩子随父姓还是随母姓,两家人居然闹矛盾。
中国传统孩子应该随父姓,这叫延续香火,可元元父母不同意,孩子一定要随母姓,加上元元是独生子,也要延续他们家的香火。
这次我和老伴非常不乐意,认为亲家对我们家不尊重,为此两家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亲家公说“家和万事兴,家乱万事败”各自退一步,孩子还是随父姓,但是名字里要有母姓,这才化解矛盾。
虽然两家人同住一个单元,开始儿媳元元的月子我在照顾。做月子餐又照顾孩子,几天后,发现元元气色不好,一个人在房间给亲家母打视频,说不喜欢饭菜,不合胃口,且照顾孩子不科学。
作为过来人我能理解,毕竟不是在自己身边长大,好多生活习惯和观念那是不同,为此亲家母于是来家里,一起帮忙照顾儿媳和孩子。
与亲家母商讨后,分工明确,我负责买菜,做其他人饭菜,给孩子衣服和洗澡,亲家母负责给儿媳做月子餐,帮忙照顾孩子。
这让我想起这句老话“亲家如邻,邻如亲家”,亲家之间相处之道,是邻居一样,但需要适当保持距离,且又互相帮助。
半年后,儿媳产假结束,孩子具体哪一家来带,又成为两家人矛盾点。就和老伴商量,就不去摆摊了,以后就专门来带顺子。可是亲家也想来带孩子,且儿媳主张将孩子给自己爸妈来带。
最后与亲家商量后,他们家来带孩子,我们家出钱,为儿子和儿媳们的小家增添一份助力。还真应验了“结亲如结义”吧。亲家之间应像结义兄弟一样互相尊重、支持。
几年后,孙子已经长大,教育问题成为新的矛盾点。我和老伴认为孙子应该接受传统教育,注重品德和规矩培养。亲家认为孙子应该接受现代教育,多多培养兴趣爱好和个性。双方都有理,谁也不让谁。
在这时我想到这句老话:“教子有方,家道昌盛。”一下明白了,孩子教育问题不是一家说的算,需要两家人一起商量,我和老伴主动找亲家沟通,最有答案:孩子既要学习规矩,也需要培养兴趣爱好。
后来孙子上小学了,儿子儿媳提出,不用我们和亲家来管,他们自己送孩子上学,自己教育孩子,我们尊重儿女的决定,我们便回到自己的家里。
再后来,我们两家人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两家人才坐在一起热闹一下。平日没有什么事情也不会有太频繁的交往。这么相处,亲家和我和老伴认为很舒服,这应该叫:“亲家相处,远香近臭”吧!
如今回想到,与亲家这些矛盾,从生气、无奈慢慢变成理解和包容。我也在慢慢明白,与亲家的关系不是一下能搞好,还是要慢慢磨合。就像老话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相处久了,才能真正了解对方。
如今儿子结婚十年,我真正的明白,与亲家关系再好,也要记住这些老话。时刻提醒我们,搞好亲家关系需要理性;有分寸;掌握好边界感;需要保持一定距离,不能依靠对方,不要斤斤计较,其实三分糊涂七分清醒;需要有包容心,做互相尊重和理解。
不是老话说:“亲家礼让三分,家和万事兴。”其实能和亲家能和睦相处,说白就是为了孩子好。作为一个长辈,不应该为孩子多想想,能退一步那么就退一步,这才帮助到儿女,也才能真正的万事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