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很多管理者,都会犯同一个错误:把“人品好、老实”当成“靠谱”的同义词。
我的公司也曾有一个员工,叫小陈。他是我一手招进来的,我看中的就是他身上的“靠谱”特质。他每次都能准时完成我布置的任务,从不抱怨。同事们都喜欢他,因为他总是笑呵呵的,乐于助人。每次开会,他都坐在角落,默默点头。当别人问他意见时,他总是说:“我觉得都挺好的。”
在我的心里,小陈就是个“靠谱”的好员工。我甚至不止一次在团队大会上表扬他,鼓励大家向他学习。
但直到一次年终总结,我才被现实狠狠扇了一耳光。
我们团队负责的两个核心项目,一个由小陈主导,一个由小李主导。小李是个“刺头”,想法多,话也多,经常在会议上跟人争得面红耳赤。但我发现,他主导的项目,最终的业绩增长了20%;而小陈主导的项目,业绩只增长了不到5%。
那一刻我才发现,我一直引以为傲的“靠谱”,似乎没那么"靠谱"。这种用“人品”和“老实”来定义的靠谱,正在悄悄地毁掉我的团队。
一、当“人品式靠谱”绑架了团队,危机就悄然降临
为什么我们对“人品式靠谱”的追捧,会成为公司的管理陷阱?因为它让我们的团队陷入了以下几种危机:
平庸的温床:一个团队的活力,来源于对现状的挑战和对新事物的探索。而“人品式靠谱”的人,往往是“维持现状”的执行者。他们害怕犯错,害怕冒险,所以他们只会重复过去的成功,而不敢去开拓新的可能。当你的团队里充满了这样的人,你的团队就成了平庸的温床。
责任的转移:当一个项目失败时,“人品式靠谱”的人会第一时间找到各种理由来解释。他们会说:“我当时也是按照流程走的”、“我以为这个方案是最好的”。他们习惯于将责任转移到制度或他人的身上,而不是去反思自己的决策。这让团队无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陷入重复失败的怪圈。
沟通的黑洞:“人品式靠谱”的人,往往是沟通的黑洞。他们害怕冲突,害怕得罪人,所以他们会选择模棱两可的说法,或者干脆保持沉默。当你的团队里充满了这样的人,信息的传递就会失真,决策就会变得低效。
二、重新定义“靠谱”:
从品行到产出
要打破这个陷阱,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立刻停止以“人品好、老实”作为靠谱的标准。我们需要将“靠谱”重新定义为一种可量化的、结果导向的商业特质。
我开始做出改变。
我把我的“靠谱”标准,从“是否听话”转变为“是否能创造价值”。
明确“产出”的定义:我开始在每一次项目启动前,都和团队成员明确“靠谱”的定义。这个“靠谱”不再是“按时交差”,而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我要求我的员工,不仅要告诉我他们会怎么做,更要告诉我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建立“结果”的有意义反馈:我建立了一个以“结果”为核心的反馈机制。无论员工的人缘有多好,无论他有多努力,只要他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我就要毫不留情地指出。我要求我的团队,将失败当作是学习的机会,而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
拥抱“不靠谱”的创新:我开始鼓励我的团队,去拥抱那些“不靠谱”的想法。我告诉他们,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往往是从一个“不靠谱”的想法开始的。我要求他们,不仅要遵守规则,更要敢于打破规则。
“靠谱”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动词。
一个真正的“靠谱”员工,不是那个总是点头称是、从不反驳的人。而是在你没有想到的地方,主动承担责任,为你创造惊喜的人。
所以,请勇敢地放下你对“人品式靠谱”的执念吧。
去寻找那些敢于挑战你、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创造结果的人。
因为,一个团队最大的财富,不是那些“好人”,而是那些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人。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