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家长、虎妈式育儿、温柔式育儿……这届父母,娃没几个、养娃的法则一大堆。
最近几个月,美国育儿圈又来了个新词:FAFO式育儿(读作faff-oh),FAFO——FxxxAround andFindOut,中文译作“作死后果自负”“以野治野”育儿法。
这届父母在温柔式育儿法则下“为奴为婢”多年,看到这个新兴育儿法,瞬间高举大旗、欢呼支持。连《华尔街日报》这样的主流媒体都下场摇旗呐喊。
FAFO的魔力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受到家长力捧?
以野治野,后果自负
FAFO式育儿的理念并不复杂,就是告诉孩子“你折腾,你就得自己承受后果”,父母会事先提醒和警告,但如果孩子偏要违反规则,那家长就不会挡在孩子和后果之间。
洋抖上有不少家长给出了示范:
女儿非要在低温天气穿着夏天的小裙子出门,妈妈阻止无效,好,咱FAFO一下。果不其然,走到小区门口,小姑娘已经冻得直打喷嚏,自己灰溜溜跑回去换衣服;
儿子放学回家不做作业,爹妈催累了,这次撂挑子不干了。果不其然,儿子忘了做作业。第二天在学校被老师当全班面点名批评,还得在课间操和放学后留堂补齐;
还有,孩子明知下雨却不带雨衣?那就自己在雨里走回家,别想着爹妈给你撑伞或者脱下雨衣给你穿;
晚餐不想吃妈妈做的晚饭,要吃外卖?对不起,没有,你就饿到第二天吃早饭吧;
玩具玩完后乱丢自己不收拾?那它就会躺在垃圾桶里,一直躺到你自己捡出来为止。
还有一位家长,六岁的儿子总是喜欢在生气的时候咬人,爹妈温柔劝说过、严厉批评过,不管用。有一次,儿子把妈妈胳膊咬伤了,当妈的这次不惯着了,直接咬回去。儿子哭了、但也乖了,以后再也不咬人了。
图源pixabay
我和一位白人妈妈聊起FAFO,她极力推崇。为管教自己那位精力旺盛的儿子,她可谓是花尽心思,从小到大市面上传说的育儿方法她都践行过。可孩子年纪越大、越懂得如何利用父母的温柔“骑在爹妈脖子上”。
有一次,全家去露营,八岁的儿子一直用水枪喷她,她一再制止,逆子不从,孜孜不倦地“滋”当妈的一脸。这次妈妈选择不忍了,直接她把儿子连人带衣服丢进了湖里(儿子会游泳),儿子才算消停。
人生中最好的课,往往是他们自己吃过的苦头。
FAFO的育儿方法让很多人想起了父母小时候给自己的“棍棒”教育,妈妈的木柄勺子、爸爸的鸡毛掸子,都是教自己学会做人的好“武器”。因此,FAFO这种育儿方式很多过来人是举双手赞成的。
不过,FAFO这种育儿法还和我们小时候经历的“棍棒”教育不同,前者不涉及父母“动武”,其精髓就在于有些道理,光说没用,必须让孩子亲自摔个跟头,才会刻在DNA里。孩子“胡闹”你让他闹、后果来了自己担。
“少即是多”式育儿
FAFO育儿法则让我想到了之前上过热搜的“90后父母整顿逆子”,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女儿磨磨唧唧不吃早餐,
当妈的自己拿过来吃,过期不候。
儿子不写作业、不洗澡、不睡觉,就要看电视。
那就尽情看吧,通宵达旦让你看。
睡着了爹妈也要把你摇醒看。
孩子上学总是磨磨蹭蹭迟到,每次都要爸爸给门卫赔不是求开门。
这次换爸爸路上磨蹭,迟到了想让爹喊门卫,没门!你自己去找吧!
育儿法则千万条,有时候还得是用魔法打败魔法最让家长顺气儿。
其实,FAFO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新发明,它的本质和“严厉之爱”(Tough Love)、“权威型育儿”(Authoritative Parenting)这类在育儿圈早已稳坐一席的流派,有着相同之处。
近几十年,“轻管教”几乎成了育儿的标配——家长要温柔、耐心、还要通情达理,听上去像家长都不像血肉之躯、而是戒掉喜怒的菩萨。
但饯行温柔育儿、轻管教的家长们越来越发现,这些方法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脆弱:走入社会容易“玻璃心”、职场上人际关系频频触礁(会不会因为父母太少说“不”?),情绪上容易陷入抑郁与焦虑(会不会是因为父母总在第一时间帮他们扫清一切障碍?)
于是,对那些多年在“情感支持”和“不溺爱”之间小心翼翼走钢丝、保持平衡的父母来说,FAFO育儿方法简单、直接、省爹妈、还自带“因果报应”功能。
试探父母底线是每个孩子从娘胎里的出厂设置,爹妈别用唠叨去消耗双方的耐心,也别靠强迫制造亲子冲突,更不要妄图去打造一个不挑衅父母的孩子。
学会用FAFO,让孩子们亲手触发后果:不穿雨衣?那就湿着回家;不吃晚餐?那就饿到第二天吃早餐。
家长退一步,不用事无巨细地盯着,反而有可能让孩子学会独立和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自食恶果”的育儿法则,不仅能让孩子收获宝贵的教训,还能让家长白头发长慢一点、血压平稳一些,可以在育儿的修罗场里多活几年。
这也难怪,FAFO育儿法则横空出世后,写出全球畅销育儿著作《看见孩子》的Becky博士都支持:
虽然Becky博士自己是育儿中的“温柔派”,但她确实看到FAFO的可取之处。现在的父母太在意小心翼翼地照顾孩子的情绪,反而失去了自己的自由。
“温柔育儿”本意并不是让父母唯唯诺诺,但在极端文化下,它被扭曲了。FAFO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更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而FAFO就是那种“少即是多”的育儿方法,操作简单、效果却出色。
“安全的翻车”是FAFO的尺度
不过,也有人对FAFO这种育儿法提出质疑:这真的是一种有效的管教方式吗?还是说,它更像是惩罚和羞辱的变相表达?
比如:没给自己要养的宠物喂饭?那不好意思,你自己也饿着。当初非要上的兴趣班,学了两次后发现不喜欢?不行,你得坚持到那套装备的成本回来了再说。
听起来像是想教孩子明白为自己负责,但骨子里难道不是在用羞辱和惩罚代替管教么?
我们怎么让孩子明白这是“后果自负”而非“人为惩罚”——前者教孩子责任感,后者只会磨掉信任感。
养育孩子,其实就是在“太松”和“太紧”之间寻找平衡。真正有效的育儿,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严厉压制。
图源pixabay
太松了,孩子没了边界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太紧了,孩子没有安全感,反而可能像一颗随时爆炸的小炮仗,压力山大,随时炸毛。家长的难处就在于其中度的拿捏。
在践行FAFO育儿法则上,英国心理咨询师Lianne Terry提出过一个合理的尺度——“安全翻车”,有理有据。
Lianne Terry认可了FAFO育儿的几个好处: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培养责任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加抗挫折的韧性。
不过Terry认为:如果实践FAFO的场景不安全,不仅会直接酿成事故,而且孩子感受不到支持,很可能会把这种“后果教育”理解成家长不关心、甚至懒得管,造成亲子关系隔阂。
所以,她特别强调:一定要让孩子的认知和能力到了能理解、能消化的阶段,再让他们“自作自受”。
践行FAFO的核心原则就是:风险得够低,孩子才能在“安全翻车”里学到东西。
比如,作业落家里,家长拒绝给孩子送作业。这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但让一个三岁娃自己去马路边“学习危险”明显不妥。
孩子不穿外套被冻了一会儿,这事能让孩子刻骨铭心,但没有实质伤害;但要是在孩子身体、情绪、社交上都有可能造成严重风险的情境里,就要慎用FAFO这种“后果自负”的方式来教育了。
除此之外,Terry还提醒父母:实践完FAFO,事后一定要跟孩子聊聊,帮他们回顾、反思、消化这次经历。告诉他们为什么某些行为会有这样的后果,让孩子建立理解,而不是单纯的害怕或怨恨。
如果没有这层支持,孩子可能会觉得被抛弃,这不仅会伤害信任,还会动摇亲子关系的安全感。
就像孩子报了个兴趣班,上了几次后突然发现不爱了,家长这时该坚持让孩子完成,还是选择包容放弃?
图源pexels
如果只是单纯为了“装备钱得回本”而强硬要求孩子坚持,那就不是FAFO的“后果自负”,而更像是一种带着惩罚意味的强迫。
可如果换个场景,比如孩子参加的是一支团队运动,并且承诺要打完整个赛季,而他的退出可能会占掉别人本该有的名额,那就不一样了。
这时候坚持,不是为了成本,而是为了对队友的承诺。这讲的是责任与守信,而不是惩罚。
通过践行FAFO,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做人要对自己的选择和承诺负责。
以及,有时你一开始并不喜欢一件事,但如果你肯咬牙坚持下去,可能会发现自己其实喜欢它。学会不轻言放弃,尤其是在事情变得困难时,也是人生重要的一课。
这届父母真的不容易,一边被五花八门的育儿经绕得头晕眼花,一边还要应对孩子们层出不穷的“神操作”。
爹妈时不时FAFO一下,孩子收获成长、爹妈收获喘息,大家好才是真的亲子关系好。同时,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让孩子明白:即使你犯了错,也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