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卡片关注燕梳楼主
来源丨燕书楼主(ID: yanshulouzhu )
8月19日,贵州省纪委监委发布通报:经贵州省委批准,黔西南州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兴吉因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审查调查。
经查,刘兴吉早已丧失理想信念,背离初心使命,将公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最终因严重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滥用职权犯罪而被严肃处理。
这一则消息,再次向社会昭示:反腐败没有休止符,任何一名党员干部一旦丧失自律与敬畏,必将身陷泥淖,落得声名狼藉、身败名裂的结局。
从基层成长到副厅级领导:曾经的履历与期望
公开资料显示,刘兴吉出生于1965年8月,贵州安龙人,中共党员,省委党校大学学历。长期在贵州基层和州级机关任职,先后担任过望谟县县长、黔西南州政府秘书长、州政府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2017年,他升任黔西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两年后又任州政府副州长、州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
按理说,这是一条典型的干部成长之路。从县长到副州长,刘兴吉一路走来,本应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尤其在扶贫工作中,理应承担起“为百姓谋福祉”的使命。然而,现实却是:他逐渐背离了最初的誓言,在权力温床里迷失了自我。
对抗审查,心存侥幸
通报显示,刘兴吉在被调查过程中,对抗组织审查。这一细节耐人寻味。作为老党员、老干部,他不可能不知道党纪国法的威严,却依然选择对抗,说明其侥幸心理极重,甚至妄图逃避惩罚。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高压态势下,仍然有人“不收敛、不收手”,这不仅是对党纪国法的挑战,更是一种与人民意志对抗的愚蠢与狂妄。
“四风”不止,利益至上
通报指出,刘兴吉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把本应自己支付的费用转嫁给他人。表面上,这些似乎只是“小节”,但实际上反映出他早已习惯性突破纪律底线,养成了“吃拿卡要”的恶习。
更严重的是,他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取利益,与管理服务对象共同投资房产获利。这是典型的权力寻租与利益输送,彻底撕掉了公仆的面具。
大搞权钱交易,侵蚀公共利益
刘兴吉案中,最恶劣的一点是:他利用职权便利,为他人在工程项目承接、砂石开采加工销售等方面谋取利益,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这意味着,涉及的不是一两次吃请受贿,而是形成了稳定、隐秘的利益链条。
砂石资源本应属于公共财富,一旦被少数官员与商人联手瓜分,不仅破坏公平竞争,还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加剧社会矛盾。刘兴吉的“擅权妄为”,直接造成国家利益重大损失,其危害已远远超越个人腐败,而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严重践踏。
表面干部,实则“寄生虫”
从履历看,刘兴吉在担任州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时,本应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岗位。贵州作为全国扶贫主战场之一,每一分扶贫资金、每一项扶贫项目都事关千家万户的命运。
然而,一个丧失信念、唯利是图的官员坐在这个位置上,他看到的不是农户的冷暖,而是项目背后的利益。这样的干部,不是扶贫的实干家,而是寄生在扶贫事业上的蛀虫。
刘兴吉案的三个警示
刘兴吉落马,并非孤例,而是近年来贵州乃至全国持续反腐背景下的一环。从中,我们至少能得到三点警示:
1. 信念失守,是腐败的源头
刘兴吉的通报开头,就是“丧失理想信念”。这并非套话,而是核心问题。理想信念一旦崩塌,纪律、法律自然也会被抛在脑后。
2. 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异化
刘兴吉长期在地方担任要职,手握资源分配与项目审批大权。一旦监督缺位,权力就可能成为个人的“提款机”。这说明,必须进一步健全地方权力运行的监督体系,避免“一把手”独大。
3. “不收手”必然加速坠落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力度空前,警钟声声。然而刘兴吉仍旧顶风作案,说明其心态早已麻木。事实证明,侥幸心理最终只会加速坠落。
刘兴吉的案例,再一次证明了腐败具有“隐蔽性、顽固性、反复性”。要防止类似案件不断发生,需要在制度层面持续发力。
完善干部选拔机制
干部提拔不能只看政绩表面,更要审视其作风与人品。对那些在任职早期就存在问题苗头的干部,要及时纠偏,而不是“捂盖子”。
强化财产申报与核查
刘兴吉“不按规定报告个人事项”,说明现有申报制度在执行上存在漏洞。应当进一步强化申报真实性核查,形成震慑。
推动权力公开透明
涉及工程项目、资源开发等关键领域,必须建立公开透明的审批机制,减少暗箱操作空间。
加强群众监督
腐败往往最先由群众察觉。应当拓宽举报渠道,保护举报人安全,让群众监督成为反腐的重要力量。
结语:一面警钟
从望谟县县长,到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州长,再到如今被“双开”并移送司法,刘兴吉的人生轨迹,生动诠释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古训。
他原本可以成为地方治理的栋梁,却因贪欲和侥幸,走向深渊。其结局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对社会和民心的伤害。
今天,刘兴吉案的处理,再次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任何侥幸、任何妄想“捞一把就走”的干部,终将付出惨痛代价。
在新时代的反腐征程中,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从刘兴吉案中照见自身:信念不可丢,底线不可破,公权力绝不可沦为私器。唯有如此,才能守住清正廉洁的本色,才能不辜负人民的信任与期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的过程与图片均源自网络。为提高可读性,部分细节已润色,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本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任何低俗等不良引导。若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迅速删除相关内容。对于事件存疑部分,一经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Vjiluju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