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竟然叮嘱儿子要防范甚至杀掉自己的心腹大将。
这个人就是李勣。
一个被皇帝称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的绝世名将,为何会让李世民如此忌惮?
——《壹》——
十二岁杀人的少年,如何成为帝国柱石
李勣曾经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出了一段让所有人震惊的话,"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这不是什么英雄传说,这是一个杀人魔头的自白。
十四五岁的时候,他更加残暴。
"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心情不好就杀人,这样的人,竟然后来成了大唐帝国的栋梁,更可怕的是,他还很自豪。
隋朝末年,17岁的徐世勣(李勣原名)跟着翟让混瓦岗军。
这个少年杀手,很快就展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政治嗅觉,瓦岗军刚起步时,翟让想就近打劫,徐世勣直接反对,"附近是您与我的家乡,乡里乡亲,不宜侵扰。"
这话听起来很仁义,但接下来的话,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
"宋、郑两州地近御河,商旅众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钱物非常方便。"一个17岁的少年,已经懂得了政治正确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翟让听了,立刻采纳,瓦岗军从此发家致富。
大业十三年,李密设下"鸿门宴",要杀翟让,徐世勣也在被杀名单上,宴会开始,刀光剑影,翟让当场被砍死,徐世勣被乱军砍伤,差点丧命。
关键时刻,王伯当救了他,这一刀,砍醒了徐世勣。
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乱世中,忠诚比能力更重要,李密杀了翟让后,表面上信任徐世勣,实际上开始疏远他,把他派到黎阳,美其名曰重任,实则是边缘化。
徐世勣心里清楚,但他没有反抗, 他在等机会。
河南、山东发大水,每天饿死数万人,徐世勣向李密献计:"天下大乱,本来就是因为饥荒,如果我们现在攻取黎阳仓,就有成就大事的希望了。"
这一仗,改变了历史走向。
徐世勣率领五千人马,一天之内攻破黎阳仓,开仓放粮,灾民蜂拥而来,瓦岗军一夜之间从五千人变成数十万人。
但徐世勣明白,李密已经不信任他了, 机会来了。
——《贰》——
一次完美的政治投资
武德元年,李密败了,魏徵写信给徐世勣,劝他投降唐朝。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这封信,让徐世勣看清了形势, 但他的选择,震惊了所有人。
徐世勣决定投降唐朝,但不是以自己的名义,他对副将郭孝恪说:"这里的民众、土地,皆是魏公所有,我若上表献地,是利用主公的失败来邀功求取富贵,这样我会感到羞耻。"
"不如将我们所辖郡县的土地、户口、兵马等送交魏公,请他献给大唐。"
这一招,堪称政治教科书,唐高祖李渊听说后,震惊了,"徐世勣不背德,不邀功,真是一个纯臣啊!"立刻赐国姓李氏。
从此,徐世勣变成了李勣。
李密死后,李勣做了一件事,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他上表恳请李渊,要亲自收葬李密的尸身,唐高祖看到李勣如此伤悲,以为他念及故主之情,同意了。
李密送葬那天,李勣与瓦岗军旧将身着丧服前去相送。
这一幕,传遍天下,从此,世人皆知李勣为人忠贞,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
——《叁》——
两种不同的史书记载
关于玄武门之变前李勣的态度,史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旧唐书》说,李勣明确支持李世民:"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请申犬马之力!"
但《资治通鉴》的记载完全不同。
"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勣,勣辞,世民由是重二人。"司马光为什么选择后一种记载?
他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说,这样记载"有益风化"。
真相可能更加复杂,李勣当时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支持李世民,如果失败,全家危险,不支持李世民,如果他成功,自己也没好果子吃。
最聪明的选择就是不表态。
李世民问他,他推辞,既不得罪太子党,也不得罪秦王府, 这就是政治智慧,结果证明,李勣的选择是对的, 李世民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更加信任他。
武德四年,李勣参与了决定唐朝命运的虎牢之战。
郑州司兵沈悦要献出虎牢关,李勣夜间埋伏,一举拿下这个战略要地,窦建德率十余万大军来救王世充,李世民和李勣以少胜多,全歼窦建德主力。
这一战,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
回到长安后,论功行赏,李世民为上将,李勣为下将,但李勣心里很清楚,自己的位置有多么重要。
贞观七年,晋王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李勣被任命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这个安排很有深意,李治虽然是名义上的并州大都督,但从来没去过并州。
实际管事的就是李勣,李勣在并州干了十六年。
期间,突厥多次入侵,都被他击退。
李世民曾经感慨:"隋炀帝不能选贤安民,只知道筑长城来防备突厥。朕现在委任李勣在并州,就使突厥畏惧他的威名逃走。边塞安静,难道不是远远地胜过筑长城吗?"
但正是这句话,暴露了李世民内心的矛盾。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世民面临重新选择继承人的难题,关键时刻,李世民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参加者只有四个人: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褚遂良。
为什么要叫上李勣?
——《肆》——
太宗遗命背后的帝王心术
表面上,李勣是重要大臣,实际上,李世民看重的是他与李治的关系,李勣是李治在并州的实际辅佐者, 李治能不能当太子,李勣的态度很重要。
会议上,李世民说:"我欲立晋王。"
长孙无忌立刻表态:"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李勣没有说话,但他的沉默,就是最好的支持,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
他把李治叫到床前,说了一段让人震惊的话:
"李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这段话,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李勣太厉害了,李治可能驾驭不了。
第二,李世民要先贬谪李勣,让李治后来重用他,这样李勣就会感恩李治,第三,如果李勣不服从贬谪,说明他有异心,就直接杀了。
为了使李勣忠于李治,李世民将他贬为叠州都督。
叠州在今天的甘肃迭部,当时是极其偏远的地方,从正二品的并州长史,一下子贬到从四品的叠州都督,李勣二话不说,立刻上路。
李世民死后,李治继位,立刻将李勣召回长安,任命为尚书左仆射。
李勣果然感激涕零,永徽六年,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强烈反对,李治私下问李勣:"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
李勣的回答,改变了历史:"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这句话,让李治下定了决心, 武则天成功上位。
彻底灭掉高句丽,这是隋唐两代皇帝的夙愿,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几乎把整个王朝搭进去,李勣兵分数路,水陆并进。
经过一年多苦战,终于攻破平壤,俘虏高句丽王。
至此,高句丽灭亡,总章二年十二月,李勣病逝,李治为之悲哭,下令辍朝七日,亲自登上宫楼为他送葬,太子李弘跟随送葬,悲痛到极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