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无花果园一定要勤快,雨少了得浇水,雨多了要防虫。我种的无花果,不打任何农药,虫子靠人抓。”站在枝繁叶茂的果园里,王战胜粗糙的手轻轻抚过成熟的无花果,这份执拗的坚持,背后是十年与土地和风雨的较量。
千山花开万树香 唯独无花不竞芳
眼下正是无花果成熟的季节,沁阳市王曲乡小十八里村的无花果成熟上市,绵密的果肉甜透果农王战胜的心。
走进无花果园,放眼望去,成片的无花果树青翠欲滴,枝干上结满了紫红的、金黄的、翠绿的无花果,鼓鼓囊囊的果实犹如一个个“小灯笼”,煞是喜人。
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采摘果子,收获满满的“甜蜜”。掰开一颗来看,粉嫩的果肉似花团锦簇,让人垂涎欲滴,王战胜品尝着丰收的甜蜜,露出欣慰的笑容。
无花果又称“糖包子”,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外形的确像个包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的含糖量很高,吃起来口感甜糯。无花果营养丰富,包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比如富含多种维生素,有丰富的矿物质,膳食纤维含量高等多种有益成分。
“笨法子”种出干净果
谈及与无花果的结缘,要从2015年一次赴郑州的考察说起。在那次考察学习中,王战胜敏锐地捕捉到了无花果的市场潜力,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他在家乡小十八里村承包了15亩土地,种下了无花果的幼苗。
然而,甜蜜的果实来之不易。前三年,果树枝头空空如也,每年的收入都不及土地承包的费用。好不容易熬到第四、五年,枝头终于挂上了象征希望的幼果,全家人刚松了口气,新的考验却接踵而至——病害、虫害汹涌而来。
面对危机,王战胜的选择异常坚定:坚持无公害,不打农药!
病虫害突袭与知识“充电”
如何应对?王战胜一家开启了艰苦卓绝的“人虫大战”。
王战胜和妻子带着亲朋,成了果园里最勤恳的“捕虫者”。他们常常天不亮就钻进园子,打着灯在枝叶间搜寻害虫,一直忙碌到晚上。“虫子泛滥那几年,我们一晚上一个人就能抓一两千只。”
为了消灭树干里的虫,他们在冬天把果树的树干锯掉,将树心里面的虫子一个个抓出去。“每年十二月份我们就开始锯树,清理虫子,不然一旦虫子在树干里产卵,第二年就不好控制了。”王战胜说。
同时,深感技术不足的王战胜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他利用网络,孜孜不倦地搜寻专家讲解视频,反复钻研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为了守护这片青绿,他倔强地拒绝着农药的“捷径”,选择了最辛苦但最安心的路。
命运的考验似乎永无止境。2021年夏天,一场罕见的暴雨席卷而来,王战胜的果园被水淹没。一家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果树倒伏在泥泞里。那一年,树上几乎无果可摘,只有零星几颗泡在泥水中的青果,一年的辛苦付出,化作徒劳与心酸。
“有几次我都想把果园毁了,但是不甘心啊,想着既然种了就得尽全力给它种好。”
摸索终得法,迎来金秋甜
时光流转,刻下的不仅是艰辛,还有宝贵的经验。近两年,王战胜终于摸透了无花果的“脾性”。他像一个最耐心的学生,从每一次虫害的侵袭、枝干的倒伏中汲取教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管理方法。
如今,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看着满树的果子,王战胜满脸笑容地介绍道:“这紫红的是波姬红、黄色的是金奥芬,我现在种的这两个品种,都已经陆续成熟,品质特别好,皮薄肉甜,预计可以采摘到11月份。”
“最近这段时间,我每天凌晨四五点就和工人们一起来采摘果子”。王战胜说,“我坚持‘当天摘,当天卖’的原则,与时间赛跑,只想把新鲜的果子第一时间送到顾客手里。”
早上六点多,王战胜开着车,将带着清晨气息的鲜果送往附近城镇的商贩手中。正是这份对“新鲜”的坚守,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老客户很多,每天都催着我送果子,现在果园每天能采摘二百斤左右,除了在沁阳本地的水果店进行销售,还销往郑州、济源等地的水果市场,每天摘下的果子都不够卖!”王战胜满脸笑容地说。
如今,这十五亩历经风雨的无花果园,已成为一家人安稳生活的基石。王战胜默默算过一笔账,刨去土地租金、人工等开销,果园每年每亩地能挣五六千元。这笔钱虽不算丰厚,却滋润着他们平凡而踏实的岁月。
站在弥漫着果香的园中,汗珠滚过王战胜饱经风霜的脸颊,他的目光沉静而满足。他深知,人生如同这深深扎根于泥土的无花果树,唯有经历严寒酷暑、风吹雨打,默默坚守,才能在最深的泥土里,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那份沉默却无比真实的甘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