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长城旧址(引自: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文物局 编《青岛文物志》)
位于如今西海岸新区的齐长城青岛段旧址,作为齐鲁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些年的发掘与保护,已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所了解。但你可曾知道,在青岛老城区环绕青岛湾岸上,也曾经有一段与“长城”类似的建筑,虽然它的历史没那么久远,也不像真正的长城那么雄伟,但它同样也具备了相同的功能和属性。
袁宾久先生新著《胶澳门户青岛口》中,给我们揭晓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濒海营墙守胶澳——青岛口“长城”忆旧
袁宾久
引 言
![]()
1886年琅威理《布置胶澳说贴》附图摹绘图示
![]()
1890年,日本间谍抄录的《胶州湾防御设计》摹绘图
胶州湾一区向为中国南北海运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冲要,唐宋时期一度成为北方重要的出海门户。1885年中法战争中,因获悉法军有北上从胶州湾北犯的企图。翌年,李鸿章为加强山东防御,派丁汝昌与琅威理对胶州湾详细勘察。事后,就胶州湾布防,琅威理绘制了以青岛口为重点,口外南北两岸布置20余座炮台的防御布置图。但直至1891年6月,在防卫渤海、拱卫京师的旅顺、威海等基地基本告成后和借北洋水师成军3年之“海军大阅”之际,在李鸿章第一次对胶州湾和青岛口的实地查看中,这位晚清重臣才看清了这里得天独厚的军事地位,也终于道出了“胶澳设防实为要图”的深切感悟。
1891年6月14日,清廷内阁明发上谕,准予在青岛口设防守卫胶州湾。1892年8月,在历经一年的“调兵遣将”筹备后,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含有一支炮队营的四营清军进驻青岛。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海军占领了青岛。1898年3月6日,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包含有青岛等地在内的,为期99年的“胶澳租借条约”。
自1892年清军进驻至1897年德国占领,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清军在青岛拥有了六座兵营、一座衙门、一座码头、一座炮台、一座弹药库和一道“长墙”等军事设施。
长 墙
![]()
齐长城烽火台(引自: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文物局 编《青岛文物志》)
在军事要塞外围建造护城河和城墙,是塞防体系中普遍的做法。以海为屏,沿岸筑墙,也同样适宜于清朝的海防体系。1891年,由李鸿章筹议开辟的青岛口海防工程同样也不例外,一贯的传统理念也被顺其自然引入,海防线上的青岛炮台、坦岛炮台、团岛炮台和西顶工事并不孤悬于海岬山岭,辅助和连接它们的还有一道就岸顺山,蜿蜒起伏的“长墙”。
《清史稿·兵志九·海防》载:
(光绪)八年(1882),李鸿章于大沽、北塘炮台下埋伏水雷,大沽口内设拦河木筏,山海关内外筑三合土大炮台一,土炮台二,濒海营墙,均仿炮台建筑。
李秉衡《奏请将殉节道员戴宗骞事迹宣付史馆折》云:
(光绪)十三年(1887),李鸿章檄调所部绥字四营,并饬兼统巩字四营移防威海。数年中,修筑海墙……
《胶州湾北岸□炮台添置》云:
接办团岛两台及长墙……
![]()
1898年青岛湾东岸,今莱阳路海岸边长墙与炮垒
德占胶澳后,在胶澳督署(总督府)皇家翻译埃利希·米歇尔森于1910年6月11日的报告中也对长墙予以描述:
青岛的新历史开始于1891年……为了更好地防卫海岸,在防御阵地 上堆起了带整平位置的高土坝,它沿着青岛海岸直到现在德华高等学校的位置。这条土坝也相当于今天的威廉皇帝海岸(太平路)。
![]()
1898年拟建新城市的开发规划图上的长墙及清军兵营等军事设施分布
青岛口海岸上这道断断续续类似于长城的“海墙”或“长墙”防御墙,虽无绵延不断的雉堞墙、烽燧和敌楼,但传统的城墙和长城防御理念还是在继承中得到了发展。
这道似长龙盘卧的长墙,呈东西走向,绵延约4.5千米。它的平面形状中部内收、两翼前凸、翼尖再后缩,整体呈展翅欲飞状,东西两个翼尖上,各为青岛炮台和“西顶工事”,大衙门、各兵营、海关和村镇,都在那张开着的羽翼的护卫之下,唯有水雷营和铁码头(今栈桥)冲出长墙探身入海。或许是巧合,又或许是有意而为,青岛湾中的水雷营(今栈桥后部)恰巧位于长墙的中心位置上,长墙从这里分为了东西两大部分,向东西两个方向延展开来。而东西两段再一分为二:东段中部设立了青岛炮台,西段的中心则为西顶炮台。
![]()
东部长墙西段
东部长墙西段长约1.2千米,西起自今兰山路1号青岛音乐厅太平路口一带(水雷营东门)向东至江苏路口,由此转向东南经今山东省青岛市实验级中学校园过莱西路至今莱阳路49~51号一带止。
![]()
百年前东部长墙东段曾翻越过的山坡(从小鱼山西望)
![]()
百年前东部长墙东段曾翻越过的山坡(东望小鱼山)
东部长墙东段,长约0.6千米。西起今金口二路40-42号刘知侠故居附近,向东北横穿今鱼山路,翻越小鱼山,过福山路至今八关山西坡止。这两段长墙首尾不相接,之间长约0.25千米的无墙区域则是清军建造的青岛炮台(青岛炮台见《胶澳门户青岛口》青岛炮台一节)。
![]()
西部长墙东段(今青岛火车站一带)
西部长墙东段,长约1.1千米。东起今河南路、兰山路、中山路、太平路花园(原水雷营西侧)向西过今河南路、郯城路、单县支路,穿朝城路小学、市立医院西院直至单县路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东校门附近止。
![]()
西部长墙西段(今云南路、台西三路一带。前方建筑为1901年建成的台西镇)
西部长墙西段长约0.9千米。东起今挪庄邮电支局一带向北,穿过今成武路、费县路、云南路转向西北至嘉祥路76号附近,再折向东南至西藏路、濮县路路口,沿濮县路向北直至滋阳路止。这两段长墙首尾也不相连,之间空出的长约0.15千米的无墙区域则是为西顶上的另一处军事工事留出的空间(西顶工事见《胶澳门户青岛口》西顶炮台一节)。
![]()
1898年大衙门南侧,(今太平路海岸边长墙与炮垒历史照片合成示意图)
古代为更加有效地击退攻城敌军,较多地在城墙朝向城外一面的立面上,每隔一段即设有一处突出于墙面的墩台,从这里可以自上而下由侧面打击城下试图攀越城墙的敌军。这种突出于城墙外侧的墩台其平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因外形竖长如马面而被赋予了“马面”之名。青岛口长墙以夯土垒筑,较多地段借用了外低内高的自然地势,外侧高,内侧低,截面为梯形。这种结构形式能起到易守难攻的防御作用。而原本应该建在墙体外侧类似马面的墩台,在这里则被巧妙地设立在了长墙的内侧,变身成了清军炮队营架设小型轮式野战炮的炮垒。
![]()
1898年1月,日本人绘制的炮垒与长墙图
1897年,日本人桥本仙作在对青岛口的防御部署进行过侦察后所作的报告中记有:“炮兵有十六门七珊口径的克虏伯野战炮……炮垒之间的联络,建稍坚固的高二米厚二米的土壁,炮垒间根据野战炮的配置,建造了十四个炮位。”
另外,在1898年1月28日,日本人绘制的《青岛村附近略图》中,自大衙门前海岸至水雷营间的长墙上标注出了“炮垒一、二、三”。
1897年,德国海军将领迪德里希在其《1897年11月14日占领青岛手记》记录如下:
预期不会遭遇这些人的强烈抵抗。唯一可能的是受到炮台14门70年代初制造的8厘米克虏伯大炮的轰击。
![]()
1898年8月,德国人绘制的青岛地图上的炮垒与长墙及示意图
1897年11月16日,清军总兵章高元在发给山东巡抚李秉衡的电报禀报称有14 门火炮被德军劫获:
万急。济南大帅钧鉴:自德兵登岸后……并克鹿(克虏伯)炮十四尊,因仓卒不及驾马,被伊截留,将来进战实无把握。
![]()
1897年,日本人绘制的青岛口炮台摹绘图
1897年,青岛口海防线上14个火炮炮垒的火力配置被中、日、德三方军事人员从不同的角度记录在案。另有德占后德国人绘制和拍摄的当年的地图和照片显示,长墙后部的墩台式炮位不少于14处。水雷营东部长墙后有6个间距约50米的炮位,西部一段长墙上有间距约100米左右的炮位4个,这些炮位都略低于长墙,两侧均建有便于轮式炮车上下的坡道。
青岛口以东,从今小鱼山向东约3千米以内有今称为八关山、青岛山、太平山等多座高山,这些高度60~100米的山峦连绵起伏,或许清军将其作为了天然的屏障长墙,也或许他们认为已经超出了青岛口守卫区域。这道断断续续总长约4.5千米的人工长墙,东至今八关山西坡便戛然而止,未向前继续延长。
青岛口以西,长墙则将坦岛(今台西镇炮台旧址)与团岛炮台远远地圈出了墙外。位于长墙中心的水雷营和铁码头,距东西两向居高临下的青岛炮台和西顶各1300余米,在两高地之间各设置了不少于8 座比肩而立的炮垒。这些先于大型炮台建成的炮垒,似乎并非永备炮台建成前的临时替代,而更像是主炮台之外的机动补充和远击近阻的组合。海防以船为本,无船即无海防。将陆军炮队营14门野战炮部署在海防线上,如遇战事,在大型敌舰大口径远程舰炮面前,这些陆战炮可发挥的作用和命运可想而知。
![]()
1898年青岛天后宫前海岸线上的一段长墙(谷青先生提供)
从清军的进驻,到德占后的撤出,在这短短的几年中,青岛口胶防营由最初的四营到七营(含驻沧口嵩武副中营一营),在经年的调遣、新募、裁撤中自始至终不变且保留着的是这支配备有新式火炮的炮兵部队。在青岛口先建野战炮长墙炮垒,再后建大型永备炮台,将陆战炮用于海防,或许是因为李鸿章还没将胶州湾看作海防重点而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或许是因为经费问题,抑或是在订购的岸炮未到来之前的权宜之计。这些迹象似乎给出了章高元在5年里只建成一座(大型)青岛炮台的合理解释。
在海岸边以夯土修筑的防御墙,或许又是一项还未来得及砌筑砖石墙砖的未完工程。然而,串联着青岛口东西两座炮台和十几座小型炮垒的这道貌似不可小觑的“火炮长墙”在 1897年的一个冬日,被从海上而来的德国海军轻而易举地跨过。不久,随后又被德国人逐步拆除和展平。
![]()
《胶澳门户青岛口》
《胶澳门户青岛口》一书已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融合中外历史资料,以数十万字搭配500余幅珍贵图片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了自1891年清北洋水师奠基青岛的开篇,至1897年德国强行占领青岛的动因及详尽过程,再延伸至德国强行租借胶澳初期的一系列举措与影响。
青岛日报对于《胶澳门户青岛口》一书的问世如此评论道:恰逢其时地呼应了青岛乃至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与历史传承。在告别百年屈辱史,步入高速发展的今天,本书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深刻回望,更是对青岛城市精神与文化根脉的珍视与传承。本书的出版,为青岛老城区申遗工作增添厚重的文化底蕴,扩展了青岛近现代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了青岛独特的历史文脉。
本组图文摘选自袁宾久先生《 胶澳门户青岛口 》中《长墙》一节。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