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送走40天三伏天,不少人想着终于能放开吃喝了。可楼下张婶这两天直揉肚子,说吃了半块冰西瓜后,胃里像塞了块石头。
![]()
老辈人常念叨“出伏三不沾,一年少祸乱”,这话到底有没有理?三伏天里,人就像被“烤干”的萝卜,阳气耗得差不多了。这时候身体正从“抗热”转“储能”,稍不注意就容易“掉链子”。
第一样别碰的,是冷饮冷食。
![]()
伏天里冰可乐、冰西瓜是“救命水”,出伏后可成了“麻烦精”。前儿村头诊所排了长队,七八个都是吃凉的闹肚子的。大夫说,脾胃刚缓过劲儿,突然遇冷就“罢工”,腹胀反酸都是轻的。
有人早上空腹喝冰豆浆,疼得直冒冷汗,这可不是个例。第二样别碰的,是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
![]()
王哥出伏第二天就去跑半马,结果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直喊头晕。伏后阳气往体内收,出太多汗就像“抽干井水”,身体哪受得住?
中年人更得注意,调节能力差,猛跑猛跳容易“伤元气”。第三样别碰的,是冷水洗浴。
![]()
李大爷图凉快洗了回冷水澡,第二天脖子僵得转不动,贴了三张膏药才缓过来。毛孔这时候正“关门”呢,冷水一激,寒气顺着缝儿往里钻,肌肉都“缩成一团”。
除了这三样,还有个被忽视的:空调别突然“退休”。
![]()
白天还热得冒汗,晚上凉得要盖被,忽开忽关反而让身体“乱了套”。穿衣也别急着换厚的,上薄下厚最稳妥,中午不捂汗,早晚不着凉。饮食得开始“换菜单”,伏天吃多了生冷,现在该补补阴了。
百合、银耳、鸭肉这些“润嗓子”的,比大鱼大肉更实在。有人急着“贴秋膘”,顿顿红烧肉,结果肚子胀得像鼓,脾胃根本“消化不动”。睡眠也得“调闹钟”,出伏后夜长了,十点前睡比啥补药都强。
![]()
村头刘奶奶说,她闺女最近熬夜追剧,晨起脸都肿了,这就是“耗了阳气”。
还有人出伏后突然“闹情绪”,看啥都不顺眼,这不是矫情。
身体从“外热”变“内凉”,气血跑的道儿变了,心神跟着“晃悠”呢。晒晒太阳、种种花,心情顺了,身体自然“松快”。老辈人传下来的“三不沾”,不是让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是说身体和季节一样,得给点“缓冲期”,急不得、硬来不得。你照顾好它,秋冬才不会“找你麻烦”。
村里张大伯就爱说:“出伏像换频道,调对了才顺溜。”你出伏后有过这些习惯吗?评论区聊聊,咱一块儿避避坑。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