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历史里头,有些事儿说起来挺荒唐的,但仔细一想,又透着那种权力斗争的味道。嘉靖皇帝朱厚熜这家伙,从小在湖广安陆当个小藩王世子,十五岁那年突然被拉到北京当皇帝,本来是捡了个大便宜,结果一上台就闹出大礼议这么一出。
简单说,这事儿的核心就是他非要给亲爹朱祐杬追封皇帝待遇,还得进太庙享受后世香火。可这追封一闹腾,牵连到太庙牌位满员,得腾地方,最后倒霉的居然是明仁宗朱高炽,他的牌位被踢出去了。
这不光是嘉靖个人孝心的表现,更是场政治把戏的延续,大礼议的余波一直荡到他死后。要搞懂这儿,得从头捋捋明朝的继承规矩和太庙制度。
先说大礼议的来龙去脉吧。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六年三月驾崩,这位皇帝爱玩闹,没留儿子,也没兄弟。
按朱元璋定的《皇明祖训》,皇位得“兄终弟及”,意思是哥哥没后代,就传给弟弟。可朱厚照的爹明孝宗就他一个儿子,弟弟早没了,杨廷和这些内阁大臣就从宗室里挑了朱厚熜。他是朱厚照的堂弟,血缘上算近的。
但问题来了,杨廷和他们想让朱厚熜过继给孝宗,当儿子,这样就能延续大宗血脉,朱祐杬就得降格成叔叔。
朱厚熜不干啊,他觉得遗诏写着“伦序当立”,就是按血缘顺序继承,没必要过继,亲爹就是亲爹,非得叫皇考。这争论从正德十六年四月一直吵到嘉靖三年七月,整整三年,牵扯上千官员。
过程中,朱厚熜可没闲着。他先是迎生母蒋氏进京,用皇太后礼仪,杨廷和他们反对,他还哭着说要回老家不当皇帝了,大臣们只好让步。
接着,新进士张璁、桂萼这些小官看准风向,上书支持朱厚熜,提出“继统不继嗣”的说法,就是继承皇位但不继承家谱关系。反对派以杨廷和为首,援引汉宋旧例,说得过继才合法。
朱厚熜一步步收买人心,贬斥反对者,到嘉靖三年七月,左顺门事件爆发。两百多大臣跪在宫门外请愿,朱厚熜火了,派锦衣卫抓人,廷杖五品以下官员,死了十六个,四品以上罚俸。
这下反对声没了,朱厚熜赢了,定孝宗为皇伯考,朱祐杬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在北京建世庙单独祭祀。
![]()
大礼议表面结束了,但朱厚熜的野心没止步。他知道光叫爹不够,得给爹上庙号、进太庙才算稳当。
太庙是明朝祭祖的地方,按古制天子九庙,意思是只能放九个皇帝牌位,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朱棣是百世不祧的,固定不动。嘉靖上台前,太庙有八位: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
朱厚熜先在嘉靖三年追尊朱祐杬为恭穆献皇帝,但没进太庙。接着,他慢慢升级待遇,嘉靖十七年九月,改谥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赐庙号睿宗,升袝太庙,牌位还搁在朱厚照上面。
这下太庙正好九满,朱祐杬挤进去了,但位置尴尬,因为他没当过一天皇帝,纯靠儿子硬塞。
朱厚熜聪明着呢,他知道自己一死,后代大臣可能就把爹的牌位踢出去,毕竟朱祐杬不是正统皇帝。太庙满员后,新皇帝死时得祧迁一个出去,放进偏殿,按顺序应该是血缘最远的朱高炽。
但大臣们很可能选朱祐杬,因为他进得勉强。朱厚熜得防着这点,机会来了,嘉靖二十六年十月,方皇后因宫中火灾惊吓而死。她是朱厚熜第三任皇后,原是宫女,嘉靖八年册封。
按明朝规矩,皇后死在皇帝前,得等皇帝死后一起祔庙,像朱棣的徐皇后等了十七年。但朱厚熜要破例,让方皇后提前进太庙。
为什么这么干?因为太庙满员,方皇后一进,就得祧一个皇帝出去。大臣总不能当面说祧朱祐杬吧,那等于不认朱厚熜的皇帝合法性。朱厚熜算准了,只能祧朱高炽。朱高炽是朱棣长子,在位十个月就死了,没啥大功绩,容易下手。
嘉靖二十九年十月,朱厚熜下令,方皇后祔庙,朱高炽牌位移到偏殿。大臣们反对,说方皇后不是原配,原配是陈皇后,没废就不能让继后进。
朱厚熜讨厌陈皇后,早就不想让她祔庙。他骂严嵩、徐阶“执泥弄文,不思大义,视朕犹闰位”,意思是说他们不把他当正统皇帝。大臣们不敢扛了,事儿就这么成了。
![]()
这事儿是大礼议的直接余波。大礼议本质上是朱厚熜为巩固皇权,挑战传统宗法继承。他从藩王上位,合法性弱,非得抬高亲爹来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追封朱祐杬进太庙,就是延续这逻辑,怕后世不认账,就提前占位。
朱厚熜这人专横,廷杖官员、修道炼丹,后期不管朝政,但权力抓得死死的。移朱高炽牌位,看似小事,其实暴露了明朝礼制被皇权随意操弄的毛病。朱高炽仁厚,在位虽短,但止住了朱棣的北迁计划,减轻百姓负担,结果牌位被踢,挺冤的。
后续发展证明朱厚熜的担心没错。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他吃丹药中毒死了,儿子朱载垕即位,改元隆庆。
隆庆元年春,就有大臣上书,说朱祐杬进太庙勉强,建议移到世庙单独祭祀。穆宗没同意,因为太庙已满,移出空位没必要。
穆宗隆庆六年七月死后,神宗上台,太庙腾位时,按先例祧了朱瞻基,没动朱祐杬。朱祐杬的牌位就这样赖到明亡。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北京,太庙被毁,所有牌位散落,朱高炽和朱祐杬的结局一样,都没了影。
![]()
话说回来,这事儿接地气点儿看,嘉靖就是个偏执的儿子,非得给爹争口气,但用皇权压人,闹得朝堂鸡飞狗跳。大礼议从继承争到太庙调整,折腾了二十多年,消耗了明朝活力。
朱厚熜聪明过头,自私过头,结果明朝中后期党争加剧,海禁失败,倭寇横行。他不美化,专横暴躁,廷杖杀臣,修道误国。但这也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痛点:皇帝个人意志能扭曲制度,礼法成空谈。
朱高炽被移出太庙,不是因为他差,而是成了权力博弈的牺牲品。大礼议的余波,不仅是牌位挪动,更是明朝从盛转衰的信号。想想那些被廷杖的官员,仗义执言却落得惨死,历史就是这么残酷。
再深挖点儿内涵,这事件暴露了明朝宗法与皇权的矛盾。朱元璋定祖训,本想稳固继承,可到嘉靖这儿,成了工具。
太庙九庙限额,本是控制祭祀规模,结果被用来搞政治平衡。朱厚熜改朱棣庙号从太宗到成祖,也是为抬高自己爹,破坏了传统序列。
整个过程,没人赢家:反对派死了不少,朱厚熜后期孤家寡人,朝政糜烂。接地气说,这就像现代家庭遗产争执,放大到国家层面,闹得不可开交。历史告诉人,权力越大,私欲越容易毁事儿。
![]()
大礼议余波还影响了后世评价。嘉靖被骂昏君,但也有人说他中兴过,早年改革蠹政,严控宦官。
可移朱高炽这事儿,暴露他自私本性。朱高炽虽短命,但仁政有目共睹,被移出太庙,成了无辜受害者。
明朝太庙变迁,本该按血缘顺序,可嘉靖一搅和,成了皇帝一言堂。穆宗、神宗没动朱祐杬,是因为先例已开,动起来麻烦。明亡时,一切成空,牌位毁了,争的那些名分有啥用?
总的看,这事儿不是单纯孝道,而是皇权重塑的把戏。嘉靖从大礼议起步,到移牌位结束,步步为营,保住了爹的位置,却伤了明朝元气。
历史就这样,个人野心裹挟国家,余波荡漾到王朝末日。想想那些细节,朱厚熜骂大臣视他为闰位,其实是他心虚,怕合法性被质疑。朱高炽牌位被移,表面腾地方,实际是大礼议的尾巴,提醒人权力游戏没赢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