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藏在南海开渔祭文里的中华海洋文明基因之二——南海开渔祭文里的老传统

0
分享至

南海开渔祭文里的老传统

8月16日,南海之滨,海丝名城,旌旗猎猎,第二十三届南海开渔季正式拉开序幕,3400余艘渔船蓄势待发。古法祭海典礼庄重启幕,祭文中“妈祖慈光,普照南海,护我渔航,大德无双”的颂词,如穿越时空的回响,既承载着对海洋的虔诚祈愿,更凝结着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解码千年海丝文化传统的重要密码。


在阳江的海洋文化图谱中,妈祖这一文化符号的传入可追溯至宋代,彼时阳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与闽浙沿海商船往来频繁,妈祖文化随渔民与商旅落地生根。《阳江林氏开基宗祖系谱》记载“阳江林氏开基始祖居城内州背街,妈祖林默是宗支姑祖”,为信仰的本土化提供了家族传承脉络。


自宋代起,妈祖庙(天后宫)在阳江沿海、沿江地带陆续兴建,至清代形成14座现存(含新建、重建)且对外开放的庙宇群:海陵岛妈祖庙服务渔民祭祀,平冈镇天后宫由“慈恩寺”改建延续信仰,沙扒镇天后宫专设“妈祖殿”供奉神像。每年妈祖圣诞,各地天后宫香火鼎盛;儒洞镇天后宫“妈祖游神”活动,每年一小游、六年一大游,旌旗鼓乐中巡游街巷;东平镇天后宫正月的花灯、烟花与抢花炮,将信仰化作邻里欢聚的盛会。对阳江人而言,妈祖不仅是“护渔航”的神明,更承载着“敬海洋、重互助、祈祥和”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近年来,阳江聚力增强城市文化内核,塑造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海丝名城新形象,围绕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开展文化溯源,深度解码海丝、高凉、冼太、石湾陶瓷、妈祖等文化的阳江基因,加强整理挖掘工作,推动传承与保护。并通过“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等各种深度融合,壮大文旅产业新业态。阳江这座千年海丝古城正经历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精彩蝶变。


开渔季成为展示成果的重要窗口。今年开渔季举行13项文化活动,为历年之最,通过传统渔家民俗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海洋文化盛会,既延续了渔民祈求渔获满舱的古老传统,也展现了广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被赋予全新文化内涵的祭海仪式,成为今年南海开渔季最具辨识度的文旅符号。

据统计,祭海仪式与开渔盛况两场直播开播后,迅速突破1300多万浏览量,彰显了阳江开渔季这一文化盛事的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开渔季期间,“观开渔、品海鲜、赏民俗、游滨海”链条每日吸引近10万人流量,带动旅游收入超2亿元,让传统文化成为文旅经济的“发动机”。


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祭海典礼

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妈祖信俗”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结两岸人民的重要文化纽带。


今年开渔季,350余位台胞相聚阳江,亲历这场跨越千年的海洋盛典,共绘“两岸一家亲”的温暖画卷。两岸人民在喧腾的狮舞与悠远的渔歌中触摸千年渔俗的温度,这条以文化共鸣浇筑、以血脉亲情加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纽带,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与坚韧。


阳江大镬岛深水网箱养殖喜获丰收

传统中的生态智慧更赋能现代发展。妈祖文化“敬畏海洋”的理念,与伏季休渔、海洋牧场建设相呼应。总投资35亿元的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投产后预计年总产值超300亿元,正是“耕海牧渔”传统与“生态优先”理念的当代融合。

从祭海颂词到渔家宴饮,开渔季里的“老传统”已非历史记忆,而是激活海洋文明基因,赋能城市精神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探索,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的鲜活回应,也为沿海地区如何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阳江样本”。

点击图片观看直播回放

现场直击丨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祭海典礼

来源 | 阳江新闻

策划 | 潘卫国

文字 | 谭燕庭 林娜娇

视频 | 白金玉 张杰

编辑 | 赖秀珠

审核 | 梁剑华 梁胜

终审 | 黄刘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阳江广播电视台 incentive-icons
阳江广播电视台
亲近阳江,如此简单!
11749文章数 456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