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时候所受到的照料方式,以及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性格,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变成自己大脑中的默认路径。当孩子自己也成为父母或者进入一段两性亲密关系时,他们通常会不自主地沿着这些默认路径,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塑造自己的孩子或者伴侣。在这里,作为一个心理学专门词汇,依恋的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缔结共生与互助关系的能力。
依恋,是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对父母产生的最基础情感与需求。相比其他物种,人类在幼年时期仰赖父母照料的时间最长,大多数哺乳动物,都能在诞生后几周,到几个月,就脱离父母独立生存,但人类大概需要五年。婴幼儿会在出生后,就努力迎合父母,期待引起父母的关爱,和其他物质方面的满足。父母,是婴幼儿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很多孩子都有一种恐惧,那就是父母不再爱或者需要自己,就会产生一种“天塌了”的感觉。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健康、正常的“安全依恋关系”,在这种关系里,父母是孩子的坚强后盾,父母会积极主动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在它的加持下,孩子能够放心大胆,积极主动地探索,理解外部世界。那么,如果父母持续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不能持之以恒地加以回应,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就会形成回避或者焦虑型依恋关系,处于回避型依恋关系里的孩子,特征是,“懂事早”,把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感受隐藏起来,看起来非常早熟,让人省心;但是在成年后,“回避型依恋”关系养育出的孩子,会刻意与他人保持情感距离,回避亲密关系,因为长期无法得到父母的情感回馈与互动,会让孩子不仅学会漠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感受,进而发展到漠视所有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无法发展健康的共情能力,而共情能力,恰恰是社交与形成亲密关系的核心。
反过来,在“焦虑型依恋关系”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会感到世界是高度不可知,不稳定的,于是他们会察言观色,迅速体察到父母最轻微的情绪变化,并做出有效应对,不惜用伪装和谎言来博取父母和成人的欢心。同样,在成年后,这些孩子也无法与他人建立起平等互惠、坦诚的关系,要么无底线地对伴侣讨好让步,要么开始模仿自己喜欢操控、高高在上的父母,认为只有通过自私、任性的方式与他人打交道,这样的关系才会让自己感觉良好,同时是正当的。
当然,还有一种最糟糕的依恋关系,被称为“紊乱型依恋关系”,如果父母之中的一个人对孩子漠不关心,而另一个则间断性地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做出不稳定的回应,那么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就会走向这种最糟糕的模式,孩子在成年后,很可能会同时具有“回避型依恋”和“焦虑性依恋”两种不健康关系所导致的缺点,非常棘手,很难痊愈。
著名心理学家,撰写过《理解边缘人格障碍母亲》的克里斯汀·罗森说,在成长中,尤其是婴幼儿阶段,每一个孩子都有四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缺一不可,包括关爱与安全感,通过正确行为所得到的积极反馈,遭遇伤害与挫折时得到的安抚和宽慰,以及提出需求后所得到的及时满足。如果得到父母足够而恰当的爱护与关注,那么信任他人、自主、主动积极就会变成孩子性格的“底层逻辑”,反之,孩子就会变得被动、消极、羞怯,以及自我怀疑。不会发育出健全、乐观的人格与心理模式,这些缺失,最终会在成年后逐渐显露,伴随终生。
为了具体说明这一点,玛丽亚分析说,当婴幼儿和成年人,比如父母相处时,两者之间的互动传递了三种重要信息:
1.通过模仿成年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婴幼儿逐渐建立了基础的自我感知与评估模式。
2.同样,通过观察模仿成年人探索,感知外部世界的行为,婴幼儿也建立了自己感知探索世界的模式。
3.通过感知成年人与自己的互动与需求反馈,婴幼儿逐步习得了自己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的模式。
例如,玛丽亚回忆说,有一次去超市购物,结账排队的时候,旁边一对父子的互动引发了自己的关注:小男孩对爸爸说,自己昨天在学校上美术课的时候,同学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却拒绝道歉,然而小男孩的倾诉并没有引起父亲的注意,因为父亲在忙着摆弄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引发父亲的注意,小男孩的情绪越来越激动,不断地重复着自己的经历,最终,小男孩爆发了,用很大的声量呼喊“爸爸!”试图引起父亲的关注,然而父亲只是回过头,不耐烦地告诫孩子“保持安静!不要喊!”。
接下来,玛丽亚就说,这种回应和互动会给小男孩造成什么影响呢?实际上,家长可能会注意到,孩子会安静一段时间,自己清静了。然而,在孩子的认知结构内部,三条非常负面的信息被锚定了下来:
1. 自己的正常情感需求,不一定会获得父亲及时,正面的关注与反馈。如果想要获得他人的关注与爱,自己也许只能采取一些激烈,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我。
2. 正常情感需求之所以被父亲漠视,可能来自于我的价值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高,我也许是因为做错了什么事,才导致不被关注,不被爱。
3. 出于对父亲的依赖和敬畏,孩子会觉得,漠视他人的情感沟通需求,是一种正当,必要的手段,能通过它获得价值感与掌控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