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老吴最近总闹肚子,一开始大家还开玩笑说他年纪大了,常把上厕所当散步。可近两个月,老吴发现自己大便次数越来越多,有时候肚子还莫名其妙绞着痛。他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排便后纸上时不时带点血渍,偶尔还出现点滑腻腻的黏液。朋友劝他去医院查查,老吴总觉得小毛病拖一拖就好。直到体检时,医生在肠镜下发现了几颗息肉,差点导致大祸。这才明白,肠道的“求救信号”,早就写在每次如厕的这几个细节里,大多数时候被我们当成了“老寒腿”的毛病直接忽略掉。
你发现自己排便突然有了这3个新变化没?别等拖到晚期,后悔还不如提前留心。
很多人听到“肠息肉”就觉得是中老年人才会得,没啥大不了。但全国消化领域的医生多次提示,超过40岁的人群中,肠道息肉的发病率已经在30%以上。随着年龄增长,息肉随时可能登门,早发现早处理就可以切断“癌变”通道。
别以为息肉生长都静悄悄,其实它早早在上厕所时“打了招呼”。下面这3个如厕小信号,很多人都经历过,却不知可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大便带血,颜色多变易忽视排便时看到厕纸上有红色、暗红甚至黑色污渍,千万别觉得是上火或者痔疮,70%肠道息肉患者最早的表现就是间歇性大便带血。有时血色鲜红是直肠或肛门靠近口腔的息肉,有时是暗红甚至柏油样则要警惕上段肠道问题。很多人误以为“小伤口”,才等来难办的大麻烦。
大便形态变细,有沟槽或者出现奇怪形变正常情况下,大便粗细与肠腔宽度密切相关。当肠腔内出现息肉或其他“障碍物”,大便过肠时就像橡皮泥被刀压过,变成细条或者中间压出沟槽。这一点在医学检查中特别关键,被发现大便变细时,肠内已有较大息肉或多发息肉概率高达30%。
粘液便/排便黏腻感,加重腹胀腹痛肠道息肉的表面往往刺激肠道分泌出较多透明或者乳白色粘液,表现为大便不成形、滑腻腻、总想擦不干净。加上息肉引发轻度炎症,很多人会反反复复有腹胀、腹痛、莫名的便意,但就是解不痛快。这种“怪怪的拉肚子”往往被误判为消化不良或者肠炎,容易拖延诊断。
![]()
遗憾的是,不少人直到出现了持续的大便出血、腹痛不止、大便习惯彻底混乱才愿意就诊。而医学调查显示,肠道癌变过程中有约80%的肿瘤都经历过息肉这个“中间商”。也就是说,肠息肉不管长在偏远小村落还是主干道,都有可能“修桥搭路”成大麻烦。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被“缠上”?
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飙升至40%-50%;家族里有肠癌或息肉史的人,早发风险更高:长期高脂肪、低纤维、喜欢烤炸腌食物人群;慢性肠道疾病患者、肥胖、2型糖尿病或高血脂者。
很多人对肠镜有恐惧感,觉得不到万不得已不想做。可当前,国内外公认的肠息肉无创筛查手段依然有限,肠镜依然是发现息肉及早切除的唯一“金标准”。一颗细小的息肉,一旦被发现,做掉它只要几分钟,不仅创伤小,还能防患癌变于未然。反观拖着不管,大多数恶性结局都是因为“拖字诀”耽误了检查黄金期。
不少人听说肠息肉,第一时间想问有没有能让它自然消退的药,其实目前没有哪种药物能直接让息肉自行消失。想要把这件事变得“可控”,以下几个生活方式调整绝对不能少:
定期肠镜筛查,40岁以后别偷懒肠息肉和肠癌筛查,40-74岁人群建议每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高危人群最好提前到40岁开始,每2-3年一次。查一次,安心好多年。切掉的息肉也别掉以轻心,需要按医嘱定期复查,防止新发。
调整饮食习惯,多膳食纤维少加工食品日常饮食加点燕麦、糙米、新鲜蔬果、豆制品,少吃腌制、油炸、烧烤,高脂肪高糖这些,息肉风险就会明显下降。研究表明,每天多摄入10克膳食纤维,肠息肉风险可降低约20%。
![]()
戒烟限酒,维持健康体重吸烟、饮酒都是肠道息肉的“帮凶”。长期抽烟人群,息肉癌变风险可增加约25%,肥胖者比正常体重者发病率多出15%-30%。多动起来,哪怕只是每天快走30分钟,都是保护肠道大功臣。
关注排便信号,别忽略身体小变化排便有异常超过一周,尤其是大便带血、黏液、形状变细、总觉得解不尽,第一时间去医院消化科,别让小信号变成“晚期警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