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秋瑾为国民革命壮烈牺牲(32岁)时,她的女儿王灿芝才6岁。虎母无犬女。本文介绍王灿芝光辉而轰烈的一生。秋瑾在天之灵有知,长佑女儿凯旋;灿芝活出精彩人生,正如母亲所愿。
王灿芝(1901至 1967 )字桂芬,自幼经历坎坷,母亲就义后2年,父亲王廷钧亦离她而去。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成人。王灿芝性格倔强,继承秋瑾的任侠精神,年幼时已学习文学、书法和武术,功力深厚,有乃母之风。
灿芝1920 年(19岁)入读上海竞雄女学校,1927 年进入大夏大学教育科行政系,同时兼任上海竞雄女学校长。翌年以官费生赴美留学,在纽约大学航空专科学习飞机制造和航空学两年,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当年被美国航空界誉为 “东方女飞将”。1930 年(29岁)学成回国,先后在国民政府航空署任职、航空学校任教并负责编译工作。灿芝1932 年与黄公柱结婚,1935 年女儿黄焱华诞生。黄公柱1954年不幸早逝。抗战胜利后,灿芝母女居住上海,1951 年移居香港,1953年迁往台湾。灿芝1967 年在台北去世,享年66岁。
灿芝是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编撰出版《秋瑾女侠遗集》《秋瑾革命传》等书,以英语写作、介绍母亲的事迹到外国。1951她离沪赴港前,将收集到的秋瑾相关材料全部捐献给新中国。
灿芝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在航空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为了纪念母亲秋瑾、她付出巨大努力,展现出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对家国的深厚感情。
灿芝幼失怙恃,但继承了母亲刚烈的禀性与学习的能力。据传她《三字经》《千字文》以至诗词骈文皆过目可诵,及笄之年已文采飞扬,挥笔成章。她喜好翰墨,笔势奔放;豪爽仗义助人,慷慨解囊为乐。灿芝也习武,勤学拳脚刀剑,自诩“小侠”,有“鉴湖女侠”之遗风;长大后决志要报杀母之仇。她以母亲的诗句“为人须作人中雄”为信条,期盼有朝一日创办“秋瑾学校”以纪念伟大的母亲(可惜夙愿未偿)。以上这些资料,在她自述文章中都找得到。
辛亥革命后,作为烈士遗孤,灿芝得到国民政府和母亲好友的关照。灿芝在上海入读的竞雄女校是王金发、姚勇忱等人为纪念秋瑾而创办,孙中山关怀备至。校长徐自华(女性)早年在湖州浔溪女校任校长时,与同校执教的秋瑾是挚友。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竞雄,众所周知。徐自华字寄尘,鲜为人知。徐自华是南社诗人,笔者认为其诗词境界堪比李清照,“腹有诗书气自华”,名不虚传。
灿芝从竞雄女校中学部毕业后,留校协助徐自华处理校务。1925年徐自华推荐她接任校长一职。当时因为学校经费拮据、运转困难,徐自华找到国民党元老、孙中山机要秘书邵元冲求助,邵为她奔走、获得捐款。此时灿芝已知杀害母亲的元凶乃原绍兴知府贵福,但他已人间蒸发、不知去向。
1927年,灿芝考入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行政系。后来她赴美留学,当年美国空军和民用航空飞速发展,灿芝心高气傲,决志学习航空为国争光,一洗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耻辱。她写下《自况》一诗表明心迹:“浪迹尘寰年复年,壮怀每欲着先鞭。救国但凭忠义胆,骨愈嶙峋志愈坚。” 真是好诗。
27岁的灿芝终于考上纽约大学航空专业,攻读飞机制造及航空技术。两年内她以优异成绩完成航空教育、飞机工程、驾驶学、无线电等全部课程,颇获好评。她多次飞上蓝天,以飒爽英姿和娴熟技术,获美国航空界盛赞她是“东方女飞将”。当年她29岁;丰容盛鬋,绝代芳华,风姿绰约,堪比母亲秋瑾当年壮烈牺牲之时。
1930年5月,灿芝学成返国。同年笕桥航空学校成立。作为我国首位女飞行员、首位留美归国的女性飞机专家和首位女性航空教官,灿芝大名鼎鼎炙手可热,荣膺“中国女界航空第一人”的美誉。她先后在国民政府航空署、军政部航空学校任职任教,为培养中国飞行员殚精竭虑。当年她有文章表达对国事的忧虑 : “惟望奋勇直追,雪神州之耻以慰先总理暨先烈在天之灵。”先总理即孙中山,先烈当然包括她的母亲秋瑾。
1932年,灿芝与曾经留学法国、著有《欧美考察记》、担任汉阳兵工厂厂长、来自广东的军界才俊黄公柱结婚。女为航空精英,男乃枪炮专家,夫妇精忠报国,堪称志同道合。
1931年,灿芝偶然获悉杀母元凶贵福藏匿于长春。原来杀害秋瑾后,贵福潜回北京,改名赵景琪,后又窜往东北,帮助日本关东军筹建伪“满洲国”。如此国贼家仇,岂容他逍遥法外?灿芝拍案而起,决定亲赴东北手刃奸人。不料动身前夕,九一八事变爆发,形势骤变,灿芝未能成行。遗憾的是,等到14年抗战结束时,贵福早已死掉。灿芝为未能手刃杀母仇人而终生遗恨。她跪在母亲墓前,悲恸之情,昊天罔极。
抗战胜利后,灿芝母女居住上海。国共内战期间,她潜心收集整理母亲遗稿,将她的事迹介绍到国外。1951年,灿芝申请出国。经周恩来总理特许,移居香港。临行前,她将收集的珍贵材料悉数赠予国家代为保存。两年后,灿芝转赴台湾。在台期间,她编撰出版《秋瑾女侠遗集》,收集秋瑾诗作111首、词38阕、歌3首及杂文、译作多篇;附图30幅,首页为孙中山“巾帼英雄”手迹。此外还有《秋瑾革命传》,是十七回十余万字的传记体小说,英译名《伟大的牺牲》,同时收录灿芝缅怀母亲的诗作。灿芝从母姓,两书均署名《秋灿芝》,出版后反响强烈。1967年,灿芝在台北以脑溢血逝世。
灿芝的不少作品近年在国内重刊。有“《秋瑾女侠遗集》”“《读<六月霜>后之感想》”“《我的家庭和生活史略》”“《呈送先慈遗物双龙翡翠玉镯革命党史料陈列馆序》”“《纪秋瑾烈士与其女(照片集)》”“《关于先母秋瑾女士》”“《留美学习航空之回忆》”等。笔者建议找来看看,因为图文并茂,可读性极高。
香港特区的年轻一代可能对秋瑾的一生事迹不太熟悉。秋瑾1875年生于浙江绍兴。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导致八国联军入侵。秋瑾救国情切,愤然填词以明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不愿与世浮沉碌碌而终。1904年,她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东渡日本求学,认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她加入,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秋瑾联络当时留日女学生陈撷芬,发起组织了中国最早的妇女团体“共爱会”。当年满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以压迫留日学生,秋瑾愤然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1906年,徐锡麟介绍她加入了光复会,和同志们一道在上海设立革命机关,主办《中国女报》。她是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号角。其后秋瑾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该学堂原为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秘密革命据点。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徽安庆武装起义,秋瑾在浙江绍兴响应。可惜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秋瑾主持的起义计划亦因而暴露。她决心仿效1898年的谭嗣同、做中国妇女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眼见无路可逃,她坚决留在起义总部大通学堂,与前来围捕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为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慷慨就义。
灿芝的父亲是王廷钧,祖籍湖南省双峰县。王廷钧的父亲王黻臣(灿芝的祖父)是当地富户、清末重臣曾国藩的表弟。
灿芝的丈夫是黄公柱,1888年生于广东省惠州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在日本加入同盟会。他曾参加1911年武昌起义,历任许崇智部队的炮兵团团长、旅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汉阳兵工厂厂长;1928年升任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军械处处长。1932年与王灿芝结婚。1935年任湖北行政督察专员,1936年调广东任保安司令兼惠阳县县长,期间筹建惠州中山纪念堂、任惠州西湖整理委员会委员,参与建设小西湖。1938年北上抗日,参加保卫武汉大会战。1939至1945,6年间守卫重庆,任重庆抗日游击总司令部(授陆军中将)总司令,1946年退役,1954年病逝(终年66岁)。
灿芝的哥哥王沅德,1897年生,曾任汉口《江声日报社》社长,后到湖南从事工商业,《新群学校》校董。兄妹两人是烈士之后,国家政策予以照顾。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及安排下,解放后王沅德奉调到湖南文史馆工作,1955年去世(终年58岁)。
行文至此,笔者有感于灿芝女承母志,为家尽孝、为国尽忠,特填词一首,调寄《满红》,缅怀灿芝的一生。
碧血轩昂,鉴湖女、剑鸣霜月。挥素手、檄文惊世,胸怀如铁。蹈海赴刑肝胆烈,舍生取义何贞洁?更堪怜、幼女继遗风,情何切。家国恨,终须雪;巾帼志,坚如碣。看东方红日,九州澄澈。青史长留英烈事,丹心永照山河阙。待从头、续竞雄事,凭谁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