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平壤涉外商店的玻璃门,一阵熟悉的烟草香混着人参清香扑面而来。货架上,金灿灿的铜碗旁立着清晰的中文价签:“人参酒3000元”、“安宫牛黄丸550元”。一位穿着绯红民族裙的朝鲜姑娘微笑着用中文招呼:“需要高丽参吗?新到的开城六年根。”她身后,几位中国大爷正举着人民币争相付款,收银台堆起一叠叠崭新的红色钞票
在这个神秘的国度,人民币成了一把特殊的钥匙,开启着两个民族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
![]()
平行世界中的交易法则
走在平壤街头,经济双轨制的魔幻现实处处可见。本地人凭粮票在国营商店兑换生活物资:0.3元一碗的冷面,0.5元一斤的大米,免费分配的30斤月粮。而拐入挂着“外汇商店”标牌的涉外商店,物价瞬间跃入另一维度——200元一碗的“王室冷面”,30元一斤的苹果,价格相差百倍的世界在同一个空间并行
中国游客的活动被严格限制在特定轨道。旅行团的大巴只会停靠在指定的涉外商店门前,这些商店外表低调,内部却别有洞天。导游小金低声提醒:“这里只接待外国游客,本地人从不会进来。”
收银台前的告示写着:“欢迎使用人民币”,旁边一行小字注明:“不收硬币及破损纸币”。当游客递出人民币,朝鲜售货员总是仔细检查钞票边角,确认无误后露出安心的微笑——这些纸币将直接存入商店的外汇账户,成为珍贵的外汇储备。
汇率在这里是个奇妙的概念。官方牌价显示1元人民币兑换1200朝元,但在实际交易中,游客根本无需兑换当地货币。人民币本身就是硬通货。一位常驻平壤的中国商人透露:“朝鲜服务员月薪约100元人民币,但她们经手的外汇交易,一天就可能是自己工资的几十倍。”
![]()
药柜前的中国情结
药材区总是人潮涌动,吉林来的张大爷挤到柜台前,指着玻璃柜里的野生高丽参:“十盒!现在就打包!”年轻的女店员瞪大眼睛:“十盒?一盒一千块啊!”张大爷笑着摆摆手:“这么好的参,国内要上万呢!”
安宫牛黄丸无疑是明星商品。一位上海阿姨仔细比较着两种包装:“七补牌包装华丽,雪松牌是朴素的石头盒子。”导游轻声建议:“选雪松牌吧,价格只有七补的一半,保质期更长,而且是朝鲜唯一用石头盒包装的。”
当得知中国海关限带两盒药品时,阿姨惋惜地摸着包装盒:“太可惜了,这药用了真正的犀牛角,国内同仁堂一粒就要五百多,这里一盒六粒才六百块。”她最终选了两盒雪松牌,小心地放进背包最里层
开城高丽参柜台前挤满了人,不同年份的人参陈列在红绸缎衬里的木盒中。柜台上方悬挂着“天下第一参”的书法横幅,彰显着朝鲜人参千年种植历史的骄傲。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中医举着放大镜仔细端详参须,不住点头:“这才是正宗的,国内那些大棚种植的根本没法比。”
![]()
烟酒茶香里的朝鲜味道
转过药材区,烟草的醇香扑面而来。几位中年男子围着香烟柜台,仔细研究朝鲜特色香烟。“龙峰是朝鲜第一代香烟,727香烟是为纪念停战而生的顶级品牌。”售货员用流利的中文介绍着,“这款‘鸭绿江’口感醇淡,回味甘甜,中国客人最喜欢。”
酒类区琳琅满目,开城高丽人参酒、太平酒、平壤烧酒、蛇酒等整齐排列。一瓶开城高丽人参酒标价3000朝元,瓶身设计典雅。“这酒是用高丽王宫旧址满月台的名泉酿造的。”导购姑娘自豪地说,又指着旁边一瓶泡着整条腹蛇的玻璃瓶,“这是我们朝鲜骄傲的蛇酒,对风湿特别好。”
工艺品区,铜碗筷闪着温暖的光泽。来自杭州的年轻情侣捧着一套铜碗爱不释手:“上次在开城体验铜碗宴,九菜一汤摆满铜碗,太有仪式感了!”这套售价仅500元的铜餐具,将成为他们新房的装饰品
色彩艳丽的朝鲜民族服装吸引了不少女性游客的目光,但看到300-1000元的价格标签后,许多人又犹豫着放下了。朝鲜特色零食包装精美,达到国际水准,但购买者寥寥——毕竟中国游客更钟情于那些在国内难以买到的特色商品
购物台前的温暖人情
结账台前,一位沈阳大妈翻遍钱包找不到完好百元钞,急得额头冒汗。朝鲜收银员轻声安慰:“没关系,慢慢找。”突然,大妈哼起《茉莉花》的旋律,收银员眼睛一亮,跟着哼唱起来。两人相视而笑,紧张气氛烟消云散
这些商店里工作的朝鲜姑娘们,即使在零下十度的寒冬,依然穿着单薄的民族裙装。当中国游客关切地问:“这么冷,为什么不穿裤子?”她们只是微笑着说:“不让穿,这是规定的工作服。”这些年轻女孩拿着微薄的薪水,却始终保持专业而温暖的微笑,成为中国游客对朝鲜最温暖的记忆之一。
在开城一家商店门口,北京游客李女士发现导游小金盯着巧克力货架出神,便买了一盒塞到她手中:“姑娘,辛苦了!”小金惊慌地推辞:“我们不能收礼物...”但看到李女士真诚的眼神,她红着眼眶收下了这份跨越国界的温情
![]()
人民币背后的情谊纽带
涉外商店里的交易看似简单,却隐藏着复杂的物流网络。朝鲜的网购体系初具雏形,“玉流”电商平台供平壤精英使用,而普通百姓仍依赖粮票本。当游客在涉外商店购物时,他们的消费数据通过特殊渠道汇入朝鲜的外汇管理系统
导游老金透露:“旺季时,平壤站一天能下车2000名中国游客。”这些游客大多会涌入涉外商店,用人民币购买朝鲜特产。不同于其他旅游地的强制购物,在朝鲜的购物更像是游客的自发需求——带一份真正的朝鲜特色回国
在平壤统一农贸市场,中国游客被允许进入特定区域。导游小声提醒:“这里规定用朝元,但如果悄悄用人民币,还能打折。”一位大妈用200元人民币买到两斤野生松茸,这在国内要3000元以上。交易时,朝鲜摊主快速将人民币塞进衣袋,警惕地环顾四周——这种“地下”交易虽被默许,却始终在规则边缘游走。
步出商店时,夕阳将平壤街头染成金色。回望那些只收人民币的柜台,玻璃窗后朝鲜姑娘微笑着挥手作别。北京游客王先生抱着刚买的铜碗感叹:“这些碗筷,将来盛的是饭菜,装的却是这段情谊。”
人民币的红在这里不仅是货币的颜色,更是温暖的纽带。在商品交换的表象下,是两国普通百姓之间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联结。或许正如大同江畔那位朝鲜老人所说:“钱币会旧,人情常新。”
货币的流动是冰冷的,
但人心的交流却有温度。
在涉外商店的玻璃柜台前,
中国游客掏出的人民币,
朝鲜店员递回的商品,
每一次交换都完成了一次微小而真实的外交。
当纪念品被带回国门,
那些铜碗里盛放的,
不仅是异国的饭菜,
更是跨越国界的人情滋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