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水晶文物,很多人头一个想到的八成是战国水晶杯,那件出土于杭州,长得和现代玻璃杯几乎一模一样的“穿越级”文物。
不过今天要讲的,是另两件同样令人叫绝的南宋文物。更绝的是,它们出土时还自带了“尼龙绳”。
![]()
考古现场 图源网络
2016年5月,浙江台州黄岩区前礁村,一户杨家兄弟给老父亲盖房挖地基时,意外撞上了一座南宋古墓。考古人员赶来一看,惊喜得差点跳起来:这是浙江省内唯一从未被盗过的南宋贵族墓。
墓主人是谁?经过考古后得知,这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七世孙:赵伯澐。
他辞官后回乡修桥铺路,连主持建造的“五洞桥”八百年后都还稳稳立在黄岩。
开棺过程充满戏剧性。棺盖像是被什么神秘力量拽住,工人们死活掀不开。专家一琢磨,原来是地下水渗入后,棺内丝绸漂起黏住了棺盖。
![]()
疏散人群、小心处理之后,棺内景象才重现人间:层层丝被下,赵伯澐穿着华贵丝绸衣物静静躺着。而在他头部右侧,躺着一块南唐时期的投龙玉壁。
还有一块透明晶亮的水晶璧,上面系着一条乌黑油亮的编织绳带。
这块水晶璧直径7.5厘米,孔宽3.2厘米,厚度1.2厘米 。最让人惊掉下巴的是它的品相:通体纯净无瑕,内壁垂直如刀切,光线穿过时毫无阻碍。
亮得晃眼,怎么看都像现代机器精雕细琢出来的水晶工艺品 。
![]()
而那条长270厘米、粗0.55厘米的编织绳带,乍一看像极了如今挂绳常用的黑色尼龙绳。头部还带着穗子,针脚细密得让人怀疑是上周才编好的。
其实这绳子是南宋原装货。丝质,非尼龙,编织手法叫“圆形八股辫”,内部可能还加了芯线,所以纹理格外紧致 。
中国丝绸博物馆专家汪自强清洗它时都忍不住赞叹:“这根绳带的价值,不下于玉石!”
至于为何发黑?专家推测,是八百年间棺内有机物慢慢沁染的结果。
![]()
水晶璧是干什么用的?古人穿丝绸轻衫,风一吹衣袂乱飞可不雅观。于是贵族们常佩玉璧或水晶璧压衣。山西大同辽墓壁画里就画着衣架上挂环形佩压衣的场景 。
赵伯澐这块水晶璧,正是系绳垂在腰间,既实用又显品位,相当于南宋版的“爱马仕腰带”。
神奇的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祭天用的“投龙玉璧”,刻着49字铭文,也系着类似的编织绳 。
专家推测赵伯澐可能是个“圆璧控”,因太爱南唐玉璧这件收藏品,特意定制了同款水晶璧凑成一对把玩 。
![]()
有人质疑,为啥能八百年不腐?其实南宋贵族下葬讲究“绝对密封”:棺椁之间灌满松香、糯米汁加三合土,顶上盖石板封死,彻底隔绝空气和水 。
连赵伯澐棺内五十多件丝绸衣物都鲜艳如新,更别说水晶和丝绳了 。
有人一见水晶璧就直呼“穿越”,甚至搬出考古术语“欧帕兹”(时代错位文物) 。
但专家表示不稀奇,像战国水晶杯、商代水晶环都证明古人早掌握了水晶打磨技术。而 编绳手艺古今中外本相通,今人会用,宋人当然也会。
![]()
这两件文物可以说是“举世成双”!如果不是放在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里,恐怕游客都会当成现代工艺品吧?
觉得它“现代”,无非因透明材质和编织绳在当代更常见,加上人们对古代手艺太低估:古人只是信息比较落后,其实智力和现代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