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礼品市场正在发生一场微妙的转变:曾经被追捧的“月饼界爱马仕”半岛月饼渐渐遇冷,那些标价不菲却流于形式的礼盒,越来越难打动新中产的心。他们开始追问:真正有格调的礼物,应该是什么模样?
元代画家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里,藏着一段有趣的记载:他为友人饯行时,特意将自酿的青梅酒盛入青瓷梅瓶,瓶身题“寒枝雀静”四字,席间“以瓶为樽,以诗佐酒”,临别时更将梅瓶相赠,谓“瓶中有余酒,亦有余情”。这幅藏在文字里的画面,恰是答案的缩影——真正的格调,从不在价格标签里,而在器物承载的文化底蕴与情感温度中。如今,当新中产在书房摆上复刻宋窑的梅瓶,在礼赠时选择带着文化印记的器物,他们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寻找那份能称为“硬通货”的格调。梅瓶,这只贯穿千年的器物,恰是解开“何为格调”的关键密码。
一、古人的风雅,藏在梅瓶的日常里
在故宫“文华殿陶瓷展”的互动屏幕上,轻点北宋定窑白釉梅瓶的图像,就能看到它在古画中的“出场记录”:在《韩熙载夜宴图》里,它是席间温酒的器皿,瓶身映着烛火摇曳;在《倪瓒像》中,它是案头陈设,与古琴、古籍相伴;在《岁朝图》中,它又盛满新酒,等待除夕的团拜——古人的风雅,从不在遥远的传说里,而在梅瓶与生活交织的点滴中。
![]()
(粉彩人鹿纹梅瓶 故宫博物馆藏)
以器载情,是风雅的起点。明代文人徐渭在《梅瓶记》中写过一段往事:他在苏州偶遇一只元代青花梅瓶,瓶身绘“孤舟蓑笠翁”,竟与自己当年贬谪时的心境暗合,遂倾囊购得。此后每逢雨夜,便“温酒半瓶,对瓶独坐”,瓶中酒液随月光晃动,“恍见舟中人与己相对”。对古人而言,梅瓶从不是冰冷的容器,而是情感的“镜像”,器物与人心的共鸣,正是风雅的第一层境界。
以物寄意,是风雅的进阶。清代《长物志》记载,文人书房必备“三雅”:古琴、古籍、梅瓶。梅瓶的摆放极有讲究:“宜置于案左,与砚台相望,瓶中不插花,空瓶更见清贵”,取“虚室生白”之意;若盛酒,则必“选青梅新酿,封以桑皮纸,题字于上”,饮时“先观瓶型,再闻酒香,后品其味”,将感官体验与审美意趣融为一体。这种对细节的考究,让日常小事都染上了风雅的底色。
以礼传心,是风雅的延续。南京博物院藏的明代“青花岁寒三友梅瓶”,颈部有细小的磕碰痕迹,内壁残留着酒渍——据考证,这是文人之间“以瓶赠酒”的物证。瓶身题“遥寄一枝春”,既指瓶中青梅酒带着春日气息,又暗合“折梅寄远”的诗意。古人送礼从不说“请笑纳”,而是让梅瓶的器型、酒的滋味、题字的意境共同说话,这种含蓄的表达,恰是风雅最动人的地方。
![]()
(清红漆描黑山水图梅瓶 故宫博物馆藏)
二、风雅的内核:不是形式,是对生活的敬畏
在浙江博物馆的“复刻风雅”特展上,一组对比令人深思:左边是明代画家陈洪绶笔下的“梅瓶饮酒图”,右边是现代人模仿画作摆拍的场景——同样的梅瓶,同样的酒盏,却总少了几分韵味。讲解员说:“复刻风雅最易陷入‘形似神离’,古人的风雅从不在瓶的新旧、酒的贵贱,而在对生活的敬畏心。”
这种敬畏,体现在对器物的理解里。宋代文人欧阳修曾为一只梅瓶写《经瓶赋》,细致描摹其“颈若弦直,肩若月满”的线条,感慨“工之巧,盖合天地之数”。他懂工匠为了让梅瓶“稳而不拙”,反复调试宽高比的苦心;懂釉色“雨过天青”背后,窑工对火候的精准把控。今人若只把梅瓶当“装饰品”,忽略其背后的造物智慧,便难触风雅的本质。
![]()
(清掐丝珐琅三多纹梅瓶 故宫博物馆藏)
这种敬畏,藏在与时光的对话中。元代梅瓶常以“松鹤纹”装饰,并非单纯的图案,而是古人“以物载时”的智慧——松鹤的长寿寓意,与梅瓶可传世的特质相呼应,仿佛说“愿这份情谊如松鹤,经岁月而不衰”。现代作家董桥曾说:“我收藏的不仅是梅瓶,更是古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当我们用梅瓶盛酒时,若能想到“这瓶酒的滋味,曾与百年前的文人相遇”,便也算触到了风雅的温度。
这种敬畏,更显现在对情感的真诚里。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吐槽:“今人选瓶,只求华美,不问是否合心;赠礼,只论价高,不管是否传情。”他推崇的“真风雅”,是“瓶随人境,酒合人心”——独居时用素面梅瓶,显清寂;宴客时用青花梅瓶,见热闹;赠友时选对方偏爱的窑口,表知己。这份“不敷衍”的真诚,比任何形式都更接近风雅的内核。
今人的复刻:让风雅住进日常里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当代,这场始于故宫的“审美对话”并未终结。现代青梅酒品牌梅见以梅瓶致敬传统文化,其产品古树青梅酒选以梅瓶盛酒,传递“东方梅见酒,风雅全世界”的品牌愿景。梅见梅瓶复刻北宋汝官窑天青釉大梅瓶形制:小口微撇象征自谦,丰肩圆垂寓意担当,腹部浑圆如月,胫部修长至足外撇,宽高比接近黄金分割,稳重大气又不失灵动。纹样灵感源自明代永乐官窑白地青花与南宋吉州窑黑釉剔划梅纹,釉色乳白凝脂,青花晕散如墨画,融合官窑留白哲学与“寒梅傲雪”意象。
![]()
(梅见酒器 手工反青花典藏孤品梅瓶)
梅见梅瓶的外形设计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口小,小者自谦于世;肩阔,阔者可以担当天下重任;肚大,大者可容天下事;足空,空者可以容有不平而能脚踏实地。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的“谦以修身、阔以任事”的身份气度。
梅瓶之上,是一幅景德镇千年窑火淬炼出的东方精气神画卷。青花瓷匠人以古法反青花技艺手作梅瓶,化笔为刃,在瓶身上雕刻出古梅树的生命姿态,既有含苞待放的娇羞,亦有傲然盛开的烂漫,疏影横斜间,尽显“凌寒独自开”的坚韧与高洁,梅枝虬劲飘逸,俯转之间似有暗香浮动,氤氲出空灵深邃的意境。
每一只梅瓶皆由匠师全手工制作,独一无二,蓝白交融间尽显宋瓷风雅,叩之清越如磬,触手温润如玉,是不可复制的瓷艺孤品。
存梅之骨,酿者为上。梅见古树青梅酒甄选百年古树梅果,以原果原酿古法浸泡工艺续写东方酿造经典,在酒体的香气细腻度、层次鲜明度、醇厚持久度上产出更新鲜的体验。
将古树梅果与三年陈酿单一高粱酒入隆昌陶坛封藏2年,经由陶坛赋予酒体温润醇厚与独特的矿物气息;又经中国蒙古栎橡木桶陈化1年,由橡木桶为其增添深邃的焦糖香韵与优雅的木质芬芳。这六年时光的沉淀,使得“时间的味道”更加醇厚。
举杯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琥珀金晕染深绯红的酒色,荡漾着时光沉淀的印记。凛冽的古树青梅野韵与橡木桶赋予的东方檀香交织升腾,裹挟着山川岁月的厚重气息。前调的明亮酸度、中调的丰腴绵密、尾韵的深邃悠长。
![]()
(梅见酒器 手工反青花典藏孤品梅瓶)
观之琥珀流金,品之余韵悠长,三重境界里,藏着是百年梅骨与山川岁月的私语。
梅见古树青梅酒,借由一尊复刻北宋形制、荟萃唐宋元三朝艺术精魂、由景德镇匠人古法手绘的梅瓶,完成了从饮品到文化载体的升华。这瓶酒,是可触摸的陶瓷史诗,自唐风宋韵中走来;是可凝望的文人画卷,冰梅水波间藏着诗情画意;更是可体悟的东方哲思,谦和、担当、包容、守正的气度,既以身份气度装下了百年梅骨,也以文化气韵藏住了人生真味。
当这只梅瓶出现在中秋的中产酒桌,当青梅酒的醇厚与梅瓶的雅致相遇,那些 “岁朝赠梅瓶”的古老习俗,那些“以器载情”的传统智慧,便有了新的生命力。中秋送礼不必再困于“老三样”,这只梅瓶正带着几百年的老讲究,让每一份中秋心意,都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