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进入深水区,全国各地都在探索跨村联建、城乡融合、区域协同的发展模式,而片区化发展模式,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方法论之一。
从全国来看,目前,浙江、江苏、河南、山东、四川等省,在乡村振兴的片区化探索中,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走在全国前列。
比如,河南创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浙江推出“乡村片区组团”,江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山东部署“乡村振兴片区”,四川谋划“宜居宜和美乡村先行区”……
不同省域片区、组团,有哪些异同?“河南方案”优势何在?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评审组组长杨建国对此进行了全面解析。
01从江浙到中原:片区化推进的共性逻辑与差异打法
这几年,全国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时,片区化已经从地方探索变成了共识性制度设计。
杨建国分析称,不论是江浙鲁川,还是中原的河南,逻辑都非常清晰,具有建制逻辑趋同、建设内容高度契合、保障体系普遍强化等共同特点,不过横向比较也有一些差异化打法。
如果说浙江模式是“党建统领下的机制创新”,江苏模式是“资金驱动下的硬件先行”,山东模式是“稳扎稳打的梯次覆盖”,四川模式是“园区带动下的融合建设”,那么河南模式就是“类型齐全、颗粒下沉、产业牵引”的综合型打法,具有一定的独到性。
第一,地貌结构与类型布局的统筹。16个省级先导区中,平原、丘陵、山区、都市圈都有布局,而且比例与全省地貌构成基本一致。这意味着河南从一开始就不是“选最好条件的地方搞示范”,而是用全省地理与经济的真实结构去搭建实验场,为后续不同类型地区的推广提前探路。
第二,“片区+组团”的空间颗粒度设计。江浙鲁大多停留在片区—中心村两级,河南在片区下加了“组团”这一层,把5—10个村打包成一个可操作的建设单元,再嵌入产业、项目、治理、服务等内容。这使得河南模式更容易在丘陵、山区等自然分割明显的区域灵活落地。
第三,产业纽带的中原特色。河南片区不是先修路、后找产业,而是以已有农业基础为布局纽带——无论是平原的万亩良田、丘陵的万亩果园,还是山区的中药材,都自带一二三产融合的潜力。
杨建国表示,河南这种打法不仅考虑了全省自然与经济的全貌,也为全国类似地貌多样、农业结构复杂的省份提供了可借鉴的组合范式。
02片区化、组团式,“河南方案”的“原创”优势
透过与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的对照,可以看到河南的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不只是“后来者追赶”,而是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底气。
第一,地貌全覆盖,让模式更具可复制性。河南是全国少有的“平原—丘陵—山区—都市圈”地貌俱全的省份。先导区布局一开始就考虑到这种多样性——豫东、豫北平原可以做高标准农田+特色产业,豫西丘陵山区可以做农文旅融合,豫南山区可以结合生态保护与特色种养业,都市圈周边则可打造现代都市农业。这种全覆盖格局,使得河南模式一旦成熟,就能无缝推广到全国不同地形地区,具备天然的“外溢能力”。
第二,产业基础厚实,农业品类丰富且规模大。无论是打造万亩优质小麦片区,还是建设万亩特色果品片区,河南都有条件快速成型。同时,丰富的品类为各片区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天然素材——每个片区都有机会做出特色品牌。
第三,县域统筹、片区推进的组织动员力强。先导区建设由省级牵头、县域统筹、片区推进、乡镇具体落实的四级联动模式,能在短时间内把资金、项目、干部力量集中到重点区域,形成合力。
第四,正处政策窗口期,先导区是全省战略平台。河南的先导区建设正处在从试点到成型的关键窗口期。当前,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相关部门政策协同,市县主官亲自抓,加上先导区本身定位高、标准严,这个时期形成的经验,很可能直接成为全省长期推进片区化建设的政策母本。
第五,机制创新为中部地区提供原创样板。“党委统筹+联合社+公司”的产业组织模式、“一片区多组团”的空间布局、“一产基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这些探索,不是简单照搬沿海经验,而是在中部地区率先成型的原创机制。
总的来说,河南的优势不在于与沿海比财政、比起步时间,而在于用全覆盖的布局、扎实的产业基础、强有力的组织动员和可持续的资金机制,走出了一条中部片区化、组团式推进的“原创路”。
03“河南方案”的下一步:差异化、融合度、持续性
跨省对标,是为了看清差距,更是为了找到前行的方向。河南片区化、组团式的发展,既要守住优势,也要敢于在关键环节上“拔尖”。
杨建国认为,接下来,至少有三个关键词值得全省上下共同聚焦。
第一,差异化:做中部的原创样板。
河南要坚持从自身农业大省、省域平衡发展的实际出发,比如,可以依托粮食、油料、果蔬等农业优势,做“现代农业+二三产业融合”的全链条模式。在丘陵山区,依托农文旅、康养、生态产业,把片区建成全域开放的“乡村综合体”,这是河南的独特舞台。
第二,融合度:从“产业集中”走向“全要素融合”。
目前一些地方的片区化推进,还停留在项目集中、产业聚集的层面,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治理等要素的融合度不够。下一步,河南要在片区范围内同步推进“五个一体化”:
•规划一体化: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同步设计;
•产业一体化:一产为基础,二三产深度嫁接;
•基础设施一体化:道路、水利、电力、数字基础同步升级;
•公共服务一体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城乡均衡配置;
•治理体系一体化:党委统领、多元主体协同,形成高效运转机制。
只有全要素融合,片区化才会从“形”到“神”真正成型。
第三,持续性:从“先导区成势期”走向“常态化运营”。
先导区建设不能只是三年“热一阵”,而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在资金方面,财政资金要继续做引导,同时通过产业收益反哺、引入长期投资主体,让片区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在机制方面,要把片区化的组织模式、联农带农机制、产业链运营机制制度化,形成“不依赖个人、不依赖项目”的常态化体系。
当前,河南的片区化推进,正处在经验沉淀、机制固化、模式定型的关键时期。如果说过去一年是“试验田”,接下来三年就是“成势期”,再往后就是“成典期”。
“真正的目标,是让‘河南方案’不仅在全省落地见效,还能形成可以推广到全国的‘河南经验’。”杨建国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