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进入深水区,片区化发展模式,正在成为河南的核心方法论。
以16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为抓手,河南片区化、组团式的探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进入全面深化的关键阶段,一个问题必须回答:片区组团之间,靠什么实现联动?
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建设评审组组长杨建国给出建议:抓住“一轴一带一网格”。
“这是片区组团的骨架、血脉和神经。”杨建国说。
河南,为何需要“一轴一带一网格”?
所谓“一轴一带一网格”,就是破解片区组团发展碎片化的系统方法。
“一轴”: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空间发展轴线,强调城乡融合、梯次带动。
“一带”:乡村新质产业带,以产业链串联项目和村庄,推动共同发展。
“一网格”:党建统领、网格治理,把分散资源织成治理之网,保障片区运转。
片区组团不是“村庄拼盘”,而是建设、产业、治理的系统工程。
杨建国认为,如果没有“轴”,城乡融合就缺乏骨架;没有“带”,产业发展就缺乏血脉;没有“网格”,治理体系就缺乏神经。三者合一,片区组团才能真正形成合力。
“河南要继续走在全国片区化探索前列,就需要这样的系统抓手。更重要的是,这套逻辑,已经在新安得到了实践验证。”杨建国说。
一轴:城乡融合的脊梁
片区组团要跑起来,首先要有“轴”。县城是龙头,中心镇是枢纽,中心村是支点。三者串联,才能避免各自为战,形成城乡融合的整体效应。
杨建国表示,洛阳新安县的探索就很有代表性。全县划分为三大组团、20个小片区、52个中心村,形成“县城牵引—镇村联动—组团支撑”的格局。
县城统筹服务和产业配套,中心镇串联基础设施与产业项目,中心村围绕和美乡村标准打造,带动周边抱团发展。
实践证明:有了这条“轴”,城乡之间的关系,才能从“脱节”走向“融合”。
一带:产业振兴的血脉
如果说“轴”是骨架,那么“带”就是血脉。没有产业,组团只是空间拼盘;有了产业,组团才是发展共同体。
杨建国举例说,新安把分散的产业点位,串珠成链,建设六条乡村新质产业带。最典型的就是“千年樱红”新质产业带:以樱桃沟为核心,串联生产、加工、文旅、体验等功能,形成全链条、集群化发展的新业态。
这条“带”,不仅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也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
“可以说,组团能不能可持续,关键就看有没有‘带’。”杨建国表示。
一网格:治理的神经末梢
没有治理体系,再好的规划也难落地。
杨建国认为,新安以党建为统领,推行“党支部联建”,组建4个产业联合党组织,带动41个村党支部协同发展,实现了“跨村联合、组团推进”。
新安还探索“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把事务管理、群众诉求、公共服务纳入统一平台,实现“多网合一、一体统筹”。
有了“一网格”,片区组团才有神经末梢,既能感知、又能协调,真正做到治理有效。
总之,“一轴一带一网格”,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片区组团能不能跑起来、跑得稳、跑得远的关键。它回答了空间怎么连、产业怎么兴、治理怎么强。
河南的探索,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骨架坚实、血脉畅通、神经灵敏的运行体系。而新安的实践,已经为我们提供了鲜活验证。
“期待下一步,河南把它作为共识、作为抓手,让片区组团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坚实支点。”杨建国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