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并非源于某次惊天动地的抉择,而是成千上万次细微选择的总和。
看到一篇文章说,竹子在前四年仅生长三厘米,但是它却能在第五年,以每天数十厘米的速度拔节,最终高达数十米。
可能许多人往往只惊叹于,它第五年的爆发,但却忽略了在爆发前的那四年,它在地下漫长而沉默的扎根与蓄力的过程。
正如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高估某个关键时刻的爆发力,但总是低估了每天微小坚持的累积价值。所以,我们总渴望存在一个峰回路转的转折点,能在一夜之间改写自己的命运。然而,真正塑造我们人生成就的,从来都不是几 次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日复一日重复了千百次的日常行为。
01.1%的区别
试想,如果我们每天只进步1%,那么一年后,我们会比最初的状态强大约37倍;反之,每天退步1%,一年后,得到的答案则仅剩约2.5%。
这便是长期主义的底层逻辑:你今天的每一次 微小差异,将在时间的复利效应下,演化成未来的巨大鸿沟。
对于每天1%的改变,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难以察觉。但当它被时间拉长,在日复一日 的叠加中,终将引发翻天覆地的质变。
同样的逻辑,一旦这1%作用于负面行为时,其后果同样残酷。
一次熬夜、一次暴食、一次工作的敷衍……可能单次的伤害似乎仅有1%,让人觉得无关痛痒。但是,当这种损害累积百次、千次,它便会如滚雪球般反噬,让你付出高昂代价。
02.长期主义者与短视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如何看待当下这1%的差异。
短视者往往只会紧盯当下的感受,认为这点差距根本不值一提;但是,那些长期主义者,则总是在细心地洞察着轨迹的方向,因为他们深知,长期的积累一定会导致的轨迹的大幅偏移。
生活中有许多人,他们在追求目标时,一般都很宏大,态度更加激进,习惯于制定一个比较大的目标。
比如:一次要跑几公里、一年要读多少本书、一个月要暴瘦十斤……其实这种“大目标的驱动”,看似态度更加积极,实则执行起来,当事人的心理负担又往往过重,启动的成本会更高,执行下去的难度也更大,所以往往三天热度后,就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最终大多都会难以为继,不了了之。
但是对于那些长期主义者,他们更关注,这件事的执行方向是否正确、轨迹是否持续向上。 他们不会执著于单次跑多少公里,而更在乎今天是否迈出了脚步;他们不会苛求一次读多少页书,而更重视,今天是否翻开了书页。
因为他们深知,人生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所以,决定终点的,也不是一两次爆发,而是无数个“继续前行”的叠加。
03.践行长期主义,关键在于将注意力从“一时的结果”转向“整体的轨迹”。
在结果显现之前,我们每个人必须忍受外界的质疑与内心的动摇。在这个过程中,短视者在看不到正向的成果反馈时,首先选择的就是放弃。
而长期主义者,却在看不到结果时,选择加倍坚持。
真正的长期主义者,他们已将积累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熟悉的生活方式。他们不焦虑、不躁动、不追逐短期红利、不贪图快速爆发。因为他们懂得,一步一个脚印的稳健积累,终将在某个临界点,爆发出属于自己的非线性飞跃。
他们会与延迟满足为友,接纳短期的沉寂。因为他们深知,命运的转折点,从来不会在几个幸运儿出现后就收场,而成功只属于那些始终留在场上的人。
古语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成功,并非源于某次惊天动地的抉择,而是成千上万次细微选择的总和。
当你开始用十年、二十年的尺度审视自身行为,当你愿意相信时间的复利,并在结果未现时,依然坚守正确的轨迹,你便已超越了大多数人。
因为所有伟大的成就,都不是某日骤然降临。它们只是在无数个无人问津的日子里,由你默默坚持、稳步向前所走出的踏实。
今天就聊这么多,感谢阅读。无聊的守店人,喜欢书法、喜欢阅读、喜欢写作。虽无聊,但还算有趣,如果你觉得本文不错,欢迎留言和点赞!按照习惯文末贴一张自己的书法作品,欢迎各路大神指导交流,我们下期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