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19:00,「犀牛档案」戏剧疗愈工作坊第一场于北京蜂巢剧场排练场启幕。
主理人李静怡、庞睿及本场特邀嘉宾陈育新,与参与者们一同在戏剧互动里探索藏在《恋爱的犀牛》里的自我力量。20位伙伴在彼此的注视和身体互动中,慢慢卸下了拘谨,进入了一段与“坚持”与“放下”的探索之旅。
![]()
从名字定格的破冰,到双人即兴的拉扯,每一次动作都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自己内心深处的执念与柔软。椅子成了我们共同的象征:有人紧紧守护,有人轻轻引导,最终,我们在彼此的呼吸和触碰里找到新的平衡。最后的围圈分享中,大家用便签和言语留下心里的火花。也许疗愈不是放下或坚持,而是在真实的当下,遇见一个更有力量的自己。
![]()
为什么我们需要戏剧疗愈?
也许每天都在皱着眉打字,没发现久坐后腰背早已发僵,也许“机械重复的生活”正在让身体慢慢“迟钝”……我们好像都有过这样的时刻:不舒服,却想不出“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总在 “说不出” 的焦虑里打转?
而戏剧疗愈,恰恰是帮我们推开这扇玻璃的手。
![]()
戏剧疗愈的核心,从来不是 “教我们怎么演戏”,而是帮我们找回“身体与情绪的联结”。在高速运转的日子里,我们太习惯用大脑解决问题,却忘了身体才是情绪最诚实的容器。
传统的聊天或许能让我们理清思路,但戏剧疗愈能让我们触摸感受:它不追问“你为什么焦虑”,只陪我们“感受焦虑时身体的反应”;它不评判“你的情绪对不对”,只帮我们“让情绪慢慢流动起来”。
![]()
本次疗愈活动里,温暖与共鸣始终流动在场域间。有人卸下防备,将深藏的情绪轻轻诉说,展现出直面自我的勇气;有人如“小太阳”般散发能量,用积极点亮整个空间;也有人以细腻观察,默默感知每一份互动与情绪。
从冥想中倾听身体低语,到名字传递打破陌生隔阂,再到笑声里舒展身心,大家在“坚持与放弃”的探讨中触摸不同心境温度,最终以艺术笔触将“坚持”外化成形。每一个瞬间都藏着真实与治愈,为参与者留下了温暖且有力量的独特印记。
![]()
为什么是《恋爱的犀牛》?
当我们要选出第一部开启疗愈旅程,《恋爱的犀牛》成了无需犹豫的答案。它不只是一部演了二十余年的戏剧经典,更像一面映射着当代人情绪的镜子。其中的灼热张力早已超越“爱情故事” 的边界,在排练场里化作了能触碰每个人内心倔强、释放身体能量的疗愈载体。
![]()
·“看见自己” 的情感锚点
台词念诵的过程里,我们能在马路身上看见对“珍视之事”拼尽全力的守护;或许又在明明身上,触摸到了敢直面真实的勇气。《恋爱的犀牛》从不是完美爱情范本,但这份不完美恰恰让它成了最贴近人心的疗愈入口。
·释放能量的张力密码
《恋爱的犀牛》绝不是温和的。我们能从中嗅闻到灼热的气息,肢体动作里藏着压抑不住的冲动,自然带动着身体的苏醒。
这种身体释放不是刻意的“运动”,而是情感驱动的自然流露。台词里不甘的语气让胸腔自然打开,天然的声音慢慢流露出来;情绪激烈的奔跑让紧绷的双腿重新找回动能,把被日常困住的活力重新拽回了身体里。
![]()
·浪漫坚定的疗愈底色
“犀牛”是马路的爱情象征,笨拙、执拗,却有着不轻易放弃的韧性;而【犀牛档案】里的“犀牛”,则是每个人内心最倔强的脉搏。
哪怕焦虑无法完全根除,我们至少从这次小小的疗愈旅程里重新看见了自己心里的“犀牛”——那个敢坚持、敢真实、敢释放能量的自己。
![]()
After…
当疗愈结束,不仅有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成为伙伴们能随身携带的“疗愈纪念”,我们还能带走更珍贵的“感知力”。有人学会了在焦虑时 “停下来感受呼吸”,有人找回了 “和身体对话” 的方式,还有人记住了“自己心里的犀牛从未走远”。
![]()
主理人则表示,在这次戏剧疗愈工作坊中,我们特别感受到:当戏剧的艺术性被放到一边,它的应用性反而更强。
没有华丽的舞台与剧本,只有一把椅子、几张便签和彼此的身体,但就是在这些简单的环节里,20位伙伴逐渐打开心门,体验到坚持与放下之间的张力,也重新看见了自己的力量。
![]()
戏剧在这里不是表演,而是一种方法:帮助我们表达难以说出的情绪,帮助我们练习信任与合作,帮助我们把内心的故事放到外部空间去“看见”。围坐分享时,那些真实而温柔的瞬间,让我们更加确定——
戏剧不仅属于舞台,更属于每一个渴望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