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王陵遐想
周伦斌
今天提到“蜀”,指四川,而说到古蜀的“蜀”字,最初指的是“蠋”(zhu),也就是野桑蚕。传说蜀人起源于蜀山氏,蜀的先民是从青海、甘肃迁来的氐人,即古羌人。现代人类历史才7000余年,都是从河湟地区起源的古羌人。蜀则由三个古族融合而成,后成为西周封国,传蜀与夏同源及禹兴于西羌等,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大约在夏商时期,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迁徙至成都平原。
“蜀”字书写法
从蚕丛氏称王开始进入有记载的古蜀历史时期,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氏族的统治。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记录,古蜀国的历史大致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316年。简单来讲,蚕丛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柏灌、鱼凫相当于商周时期,鱼凫相当于西周春秋早中时期,杜宇、开明相当于春秋晚战国时期。一个氏族可能有几个或几十个王,统治的时间有长有短。这些氏族统治时间也不会是一个接一个,或许是并存,又或许是有较长的重叠期。古蜀王陵中,蜀国蚕丛王陵尚未被发现。柏灌、鱼凫王陵及鱼凫王妃墓在今四川温江通平镇,望帝、丛帝陵在今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这是据记载加传说,即便是真,这些陵墓的主人也仅是一代王,或第一代或末一代,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位统治者。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蚕丛作为有史以来的第一代蜀王,最初生活在茂县叠溪一带(今有营盘山遗址),在传说中与黄帝处于同一时期。蚕丛创立了古蜀国,定都瞿上,被誉为神代蜀王——蜀山氏蚕丛。蚕丛,即蚕丛氏,是四川古代先民中最为重要的族群之一,相传也就是蜀山氏。总之就是这样一位纵目川主,驯化了蠋,教民众饲养桑蚕,得到民众拥戴和支持,至今他的故事在川内都广为流传,许多古庙都供奉着蚕丛纵目神像,供人祭祀,也有说三星堆遗迹的开端便是蚕丛。
同为蜀王的柏灌,又称柏濩(huo)或伯雍(最初生活在灌口一带),可关于他的史料几乎为零,只剩下“次王曰柏灌”一句话,让我们不禁怀疑这代蜀王是否真实存在过?不过可以推断,从蚕丛到鱼凫,中间有几百年的时间空白,应该就是这一代蜀王柏灌了。
鱼凫本是一种水鸟,也是史上有名的三代蜀王鱼凫王,他在今天温江区万春、柳城一带建都。鱼凫王不修城墙,广植柳树作为国界,鱼凫古都杨柳依依,史称“柳城”(今温江城北鱼凫城遗址)。
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为帝(前1045),号望帝。杜宇在位时期,迁都郫邑,教民耕种,开疆拓土,使蜀国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华阳国志》对此就有记述:“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
开明即鳖灵,来自荆楚,溯流长江、岷江而上成都平原。因在蜀中治水有功,受到蜀中民众拥戴,遂乘其势逐走望帝杜宇,推翻了杜宇王朝,于公元前666年前后自立为蜀王,是为开明王朝,沿袭杜宇王朝旧制,依旧定都郫邑(今郫县),而以广都樊乡(今双流县境)为别都,开明九世迁都成都。开明王朝治蜀300余年、历12帝。周慎王五年(前316),秦张仪、司马错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在武阳(今彭山)为秦军所害,王朝灭亡。
在杜宇、开明时代,蜀国的势力范围囊括了四川盆地、陕南地区,并到达了云南、贵州一带。
古蜀国疆域示意图
松柏剪无馀 碑记灭罔传
蚕丛是“蜀”的化身,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据《蜀王本纪》记载:“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也就是说我们的第一代蜀王,最初是居住在岷山上的,后来才慢慢迁居到成都平原。按史家考证,这个蚕丛氏部落是氐族的一支,他们世代居住在岷山一带,由于山高路险,当然不能像平原居民那样建起“木骨泥墙”的房屋,使生活过得比较舒适,而是因地制宜,在山崖上凿起窑洞似的“石室”来居住。蚕丛听说成都平原地势开阔,沃野千里,于是就率领他的部族从岷山沿岷江向成都平原迁徙。蚕丛死后,《华阳国志》记载说:“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看来蚕丛也是故乡观念浓厚的人,人都死了,还念念不忘当年居住在石室中的那份感觉,因而把棺材和墓坑都做成石头的。关于蚕丛墓,有说在茂县,有说在崇州,有说在彭州,有说在双流,有说在新津。当然这些可能都对,如果蚕丛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的话,延续几百年,一代又一代的蚕丛氏随着部落迁徙,当然蚕丛墓就有许多处。
第二代蜀王柏灌,在史籍上的记载不多,《蜀王本纪》里也将其称为柏濩——“濩”的字形与“灌”类似,很可能是传抄中的讹误(一说“灌”与“濩”是同一种鸟)。据推测,柏灌及其部落生存的区域,很可能处于高山与平原的交会处。而存世资料少,说明他开创的王朝存在时间也较短,很可能只是在蚕丛与鱼凫两个朝代之间起到过渡作用。柏灌留下的遗迹几无,唯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长青村存有一柏灌王墓,当地百姓按照“柏灌”之音称之为“八卦山”。因处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内侧,车辆呼啸声清晰可闻。四周环境清幽,红砂石墓碑上,刻着“柏灌王墓”四个宋体阴文。碑后方的大土堆,即墓地所在,也是所谓的八卦山。柏灌墓于清代和民国年间地方志有载,很可能是后人修建的纪念性坟茔。
柏灌墓
鱼凫王墓,又称大墓山,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火星村,清乾隆《温江年志》、嘉庆《温江县志》和民国《温江县志》均有记载:“大墓山,城北二十五里,相传为鱼凫王陵。”鱼凫是传说中古蜀国帝王名,在成都民间俗称“柳城国主”。1985年7月,鱼凫王墓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坐南向北,单冢墓,土冢,长85米、宽62米,墓高5米,占地3000多平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开荒生产,墓周已成田地,在鱼凫王墓北约1公里处,原有鱼凫王妃墓(俗呼“小墓山”),现已成平地,但较周围略高,遗址隐约可辨。据《蜀王本纪》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柏获,后者名鱼凫。此三帝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随王化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
鱼凫王陵
蜀王杜宇称帝,号为“望帝”。后来,他禅位于鳖灵,死后化为杜鹃,葬于灌县。鳖灵便是“丛帝”,建立开明王朝。丛帝死后,葬于今天成都市郫都区城南,后修建起丛帝祠。南朝齐明帝建武时期,益州刺史刘季连将原在灌口(今都江堰市二王庙)的望帝祠迁至郫县,与丛帝庙合为望丛祠,两陵合为一处。北宋时期,进行扩建,明末毁于战火。如今,望丛祠内现存的古建筑,为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的二进四合院。绕过院内的望帝丛帝纪念馆,后侧茂密的柏林之中,便是高大的古望帝陵。再往南不远处,便是丛帝陵。清道光十五年(1835),望丛祠修复之际,在周围遍植柏树。民国18年(1929),四川督军熊克武驻防于郫县,曾拨款修缮望丛祠内建筑,并在两座帝陵前竖立“古望帝之陵”和“古丛帝之陵”石碑,下有落款:“民国八年五月吉日,熊克武敬立,但懋辛敬书”。
望帝(杜宇)墓
关于古蜀时期的遗址有很多:川西北地区的营盘山文化,属新石器时期,时间跨度为距今6000⁓4500年,代表遗址有波西遗址、营盘山遗址、沙乌都遗址等。营盘山遗址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南2.5公里。然后是川西平原的宝墩文化,属新石器时期,时间跨度为距今4500⁓3700年,代表遗址有新津宝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州双河村和紫竹村、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等六座史前遗址群。第三是川西三星堆文化,属古蜀青铜器时期,时间跨度为距今4800⁓2400年。第四是川西十二桥文化,属古蜀青铜器时期,时间跨度为距今3200⁓2400年。第五是川西金沙文化,属古蜀青铜器时期,时间跨度为距今3268⁓2668年。这些文化穿成一条线,大体上是营盘山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金沙文化,这一文化序列,并不是单线的、接续的和交替的,而是大体上的关联。
茂县营盘山遗址
蜀亡后,侥幸不死的王孙贵族当从此地流散:沿青衣江、雅砻江南下,至宜宾、泸州等地,再拐入贵州、云南。当时云贵为楚国势力范围,蜀裔可稍得时间喘息。然而不久秦灭楚,此地不宜长居,蜀部落遂从滇池走至开化府,再沿泸江上游进入越南北部宣光地区。这支流亡蜀部落中的伟人蜀制(公元前316—前257年在位),遂收服土著西瓯部落,统治十区,号为南岗部。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蜀泮(公元前257—前207年在位)再领三万大军往袭文郎。蜀泮遂得其土,立瓯雒国(因合并了西瓯、雒越),定都封溪,自号安阳王。都城为古螺城,在今越南河内东英县,其疆域主要包括今越南北部一带,后一度扩张到我国广西、云南部分地区。公元前207年,南越王赵佗度大举来犯,安阳王带领的蜀军大败,瓯雒亦亡于南越。安阳王本人侥幸逃命,踏上了一条不知开往何方的小舟,出海远走,一去不返。蜀人在异域所开的一方基业,也随之如流星消失不见,只留下几粒微尘,辗转千年,飘荡在故纸扉页之间。
吾虽牧犊 当得蜀也
蜀之名称,在历史上有多个指向,今人不能不察:
1.商、周时邑。在今河南禹州市东北。《逸周书·世俘》:“新荒命伐蜀”。
2.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春秋》:成公二年(前589年)“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又《左传》:宣公十八年(前591年),“楚庄王卒,楚师不出。既而用晋师,楚于是乎有蜀之役”。杜注:“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
3.商至战国时方国。在今四川西部,是周武王伐商纣的八国之一。望帝杜宇时都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区北),开明朝时迁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华阳国志·蜀志》:“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有今四川西部江安长江上游以北涪江上游地区及陕西西南部地。周慎王五年(前316年)为秦所灭,以其地置蜀郡。
4.地区名。秦汉时对古蜀国地之通称。在今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史记·留侯世家》:“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后汉书·公孙述传》:“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秦灭蜀国后,置蜀郡。三国时,刘备建蜀国,五代前蜀、后蜀,地区扩大,包括四川全省(除西部部分地),元以后为四川省之别称。
5.四川省简称。四川西部古时为蜀国,秦置蜀郡,三国时建蜀汉,五代时建前蜀、后蜀,因此得名。
6.蜀山区位于合肥市区西南部,是全市4个中心城区之一,也是城市组团核心城区和门户城区。
7.蜀河,即古之育溪(育又作洧),源于湖北省郧西县胡家岩,属汉江一级支流,全长67.1公里,流域面积592平方公里,流经湖北省郧西县、陕西旬阳市境,于蜀河镇汇入汉江。蜀河,因其流域有蜀王冢而得名。蜀河流域及附近的湖北省郧西县地区传说为周代古蜀国的位置。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周伦斌(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