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国男篮在1/4决赛以79-71击败韩国,挺进四强,这场胜利本该让人振奋,但细看比赛,却有不少槽点让人忍不住琢磨——特别是程帅澎,运动战4投0中,罚球才勉强拿到2分,却是全队出场时间最长的那位,打了近31分钟,这到底咋回事?难道真是郭士强“摆烂用人,还是另有隐情?
先说最直观的数字,程帅澎运动战4次出手全部打铁,这种命中率放在任何一支队伍里都是明显拉胯,放在关键比赛里更是致命弱点;但他却拿下全场最高的6次助攻,且防守端的积极性和贡献明显,是队里后卫群中助攻最多的,这就很耐人寻味了——郭导显然没只看得分,反而更看重他的组织和防守表现,这也合情合理,因为这场比赛五个后卫整体手感都很差,像赵睿、胡明轩都在投篮上碰壁,打得都不顺手,程帅澎的存在至少能在攻防转换和串联上提供稳定的支撑。
说白了,篮球不是单纯靠得分说话的运动,尤其是国家队级别的比赛,教练更看重的是球员在场上的整体价值和战术执行力;程帅澎这场比赛虽然投篮失准,但在防守端的拼抢和协防,帮球队遏制住了对方的突破,防住了关键回合,同时他的助攻次数表明他能为队友创造机会,这种“隐形贡献往往被普通球迷忽视,却是郭士强重用他的关键所在。
![]()
再看郭士强的用人逻辑,过去几年他执教风格比较务实,强调团队防守和无球跑动,这种打法下,后卫不仅要得分,更要懂得串联和防守,能打乱对手节奏,程帅澎恰恰符合这点——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得分后卫,更像是战术执行者和防守悍将,这也是为何他能在运动战投篮0分的情况下,仍获得近31分钟的出场时间。
当然,这也引发了争议,毕竟运动战投篮不进,尤其在关键比赛中,球迷和媒体难免质疑他的效率和状态,甚至对喷也不少,这种“看得分论英雄的声音一直存在;但赵睿赛后说得很有道理,“不要拿得分去衡量球员的好坏,这话不是空话,团队篮球讲究的是多面手和场上贡献的均衡,盲目用得分来简单评价球员,往往忽略了比赛的复杂性。
![]()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另一位表现同样低迷的胡明轩,运动战7投0中,整场零得分,却也获得了较多时间,这说明郭士强在用人上确实坚持一种“信任体系,不是看一两场表现就轻易换人,这种信任背后,是对球员潜力和战术适配性的长期考量,毕竟国家队比赛不像职业联赛那样频繁,有时候教练更看重球员的化学反应和整体配合度。
问题来了,程帅澎这种“看着效率低下,却出场时间最长的现象,是否透露出中国男篮目前后卫线状态的尴尬?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这批后卫手感普遍冰凉,投篮命中率不佳,团队进攻依赖内线突破和防守反击,后卫线缺乏稳定的得分点,这让郭士强不得不在场上寻找更多的组织和防守型后卫,牺牲一定的得分效率,以保证整体防守强度和节奏控制。
![]()
此情此景,也让人想起过去几届国家队在关键比赛中遇到的困境——后卫线得分乏力,进攻端缺乏稳定输出,结果只能寄希望于内线硬拼和防守反击,这不是新鲜事,但如何打破这种怪圈,才是中国男篮真正需要思考的课题,否则即便赢了韩国,也难以在更高水平的对抗中站稳脚跟。
综合来看,程帅澎运动战4投0中却打满全场,郭士强的用人逻辑并非盲目,而是基于战术需求和球员综合价值的权衡,体现了教练对团队贡献的多维度考量,也反映了中国男篮在后卫线上目前的瓶颈;球迷们或许会质疑他的得分能力,但理性来看,这种“看不见的贡献同样重要,毕竟篮球是团队的游戏,不是单打独斗的秀场。
![]()
最后,期待中国男篮能在接下来的比赛里,后卫线能够找到更好的状态和节奏,减少“运动战投篮冰凉的尴尬,让球队整体攻防更均衡,毕竟要走得更远,光靠内线强攻和防守是不够的,得有后卫站出来分担压力,这不仅是郭士强的课题,也是整个中国篮球的命题。你说,这样的用人方式,究竟是情理之中,还是另有隐情呢?大家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